向射箭學習放鬆地努力,讓「成功」不只是目標而是必然的結果

【本篇文章為爆發閱讀課學員投稿入選文章】

作者:Chen Jun Rong

「哇!原來你會射箭,感覺好帥啊~那你會去參加射箭比賽嗎?」

「你射箭有多準?」、「你射多遠的距離?」

曾經有網友看到我換上射箭的照片後,會提出上述這樣的疑問。我大多只能笑笑,因為我沒有很準、也不常射超過二十公尺、更幾乎不參加比賽。

你是否好奇:我練國術練傳統射術都不參加比賽,那我學幹嘛?為何還願意花時間進修跟推廣?我練習傳統射箭,比起準度或威力,我更喜歡練習過程的進步,以及從中體會人生的一些道理,那是一種「生活禪」的概念。

武術
photo from pexels by Hebert Santos

尤其在看完奧根.海瑞格的這本《箭藝與禪心》(原譯:《箭術與禪心》),真的愛不釋手。作者身為一位哲學教授,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過程中,來到日本學習「禪學」,並透過學習日本「弓道」而體驗到「禪」的真義,真的是很有共鳴。

我從書中整理出 2 個觀點,我認為非常值得分享,對你我人生或許會有不同的啟發,改變你看人生的想法。

觀點 1 :放鬆才能正確用力

這讓我聯想到曾經閱讀的一本書《自由書寫術》中提到「輕鬆寫」的概念。你是否遇到:越是想寫點甚麼,反而沒有靈感的時候?

自由書寫
photo from unsplash by Brad Neathery

還記得我在學習國術的時候,老師也是強調「放鬆」。年輕的我並不懂事:練武跟射箭,不是要越有力量越有幫助嗎?

「為了證明他的話,他拉開他的強弓,請我站在他後面感覺他手臂的肌肉。真的是很輕鬆,彷彿完全沒有用力似的。」——《箭藝與禪心》

在經過幾年練武習射的實踐,「放鬆」是要刻意練習的!然而「放鬆」也不是完全無力軟棉棉的。原來放鬆的真諦,是不浪費力氣!用正確的呼吸與動作,來發揮肌肉的力量。減少其餘代償性的力量浪費。

你是否常常感到心力交瘁?我們可以來反思一下,我們人生有沒有過度用力的情況?專注力、精神力有限的情況下,練習「用所當用」,其實有不少事情是不必「用力」去做的。除了《刻意練習》也要《刻意暫停》不是嗎!

放鬆
photo from pexels by Furkanfdemir

觀點 2 :不放箭的放箭

你知道要怎樣才能射出一支好箭嗎?

在學習射箭的過程中,如何射出射一支箭其實是蠻後面的一件事情,前面都在跟你講要怎麼站、要怎麼去握好一張弓……最後放箭的時候,老師其實不太在意有沒有射「準」。

你會不會覺得很疑惑?為什麼老師不會管有沒有射準呢?

射箭
photo from pexels by Mikhail Nilov

「你越是頑固地要學會射箭擊中目標,你就越無法成功,目標也離你越來越遠。阻礙了你的,是你用心太切你認為如果你不自己去做,事情就不會發生。」——《箭藝與禪心》

從小到大,我們學到的價值觀,大多是要你朝著目標努力前進。所以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其實有點衝擊,如果我不朝著目標去射準,那我要追求的是什麼?

直到看完了這本書,我才能更加體會國術與射箭老師,都強調「練習過程的正確性」,而不是結果的正確性。把過程的一切,都正確地做好,那正確的結果是必然的!

在箭離開手的那一瞬間,刻意把手指放開去放箭,反而會產生細微的擾動;當前置一切的動作把弓的張力拉到極致,「放箭」是必然會發生的,所有「正確動作的累積」,射中目標也是必然的結果

練習
photo from pexels by Kampus Production

雖然運氣也是一種實力,但射中目標不應該心存僥倖。真是呼應了一句金句:「只有累積,沒有奇蹟。」

閱讀寫作也是一樣的道理,不要為了讀而讀,不是為了寫而寫,才會產出最有靈魂與獨特共鳴的好文章。

後記:

日本動漫輕小說《弦音-風舞高中弓道部》有一句話說:「優美得射靶不一定能射中,但是正確地射才是優美的。」

《禮記.射義》:「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從內心態度到外在姿態,都找到最適合的正確狀態;然後才是拿弓箭對準目標,磨練專注力;在身心最佳狀態放箭,練習決斷力,最後當然會射中。

行、住、坐、臥都是「禪」的一部分,難以言喻但又真確存在生活中,弓道、香道、茶道、花道、武道……都有著類似的道理。

與你分享這本好書,薄薄的一百四十頁,沒有感性與激情的詞藻,卻值得反覆品味,一起來反思你所追尋人生的意義。

想要像學員一樣,在閱讀書籍後,寫出好看又易讀的文章嗎?歐陽立中老師的爆發閱讀課不能錯過!!

>> 爆發閱讀課|五步驟打造閱讀IP,從有效閱讀到創造價值!

>>專訪/歐陽立中:閱讀好比複利效應,積累便能收穫爆發性成長

歐陽立中

推薦書籍:

箭藝與禪心

作者:奧根.海瑞格

出版社:心靈工坊

推薦文章:

完美主義者也可以「幸福」?給過於努力卻感到心累的你

必須比 AI 更像人類!這份書單讓 AI 成為你的第二大腦

專訪/聲音表達訓練師林依柔:溝通要向鋼琴學習,放空自己才能感染情緒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