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管理靈感!如何從靈光乍現到源源不絕的產出?

KPI、OKR、時間管理、品管、績效管理、銷售、生產力優化⋯⋯,上述商務活動常見的概念,非要說有什麼共通之處的話,恐怕只有一點,那就是數值化思維。

最近讀了一本書,《數值化之鬼》,作者安藤廣大認為,工作做得好的人,應該都是擅長將自己的工作,乃至公司交辦的任務,還有公司本身的目標等,轉化為數字來理解、追蹤進度與評估考核。

數據
photo from unsplash by Markus Spiske

將工作拆解成數字,導入問題解方

任何時候,工作都應該優先以數字來思考。使用數字思考,可以消除溝通上的誤解。

數值化思考模式,可以剝除資訊中的情緒成分,讓人就事論事,客觀的看清楚事情的真正樣貌,從而針對問題,找出對策。而且對策本身就可以量化評估其成效,不至於流於紙上談兵。

數字以外的事情,並非不重要,不過,應該放在數字之後來思考,也就是有餘力解決了數字能夠呈現的問題後,再來思考數字以外或數字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那麼,要如何做,才能邁向數值化思考,培養數值化思考的體質,將其內化?

安藤建議,不妨試著用數字回顧自己的一天

數值
photo from unsplash by Campaign Creators

好比說業務工作,除了拿到訂單的業績之外,該如何評估業務人員一天的工作狀況,可以從其撥打電話給客戶的次數、成功接通且說上話、成功接通但被掛電話、電話無人接,或是無效電話號碼等狀況,各自估算出數字,最後得出當天撥打總電話數量,以及有效電話數量、有效電話的比例等數值,來評估業務工作的執行狀況。

以上只是簡單地舉例,詳細來說,還可以記錄每一通電話講了多久,講到成什麼程度(問候、聯絡感情、順利約訪⋯⋯)?

最終若能將全部業務銷售工作分拆成可以評估成敗的數字,那麼,便可以透過數字來推估出銷售人員的成交率,並反向找出造成無法成交的可能原因,再導入解決問題的方案?

好比說,通過記錄撥打的電話數字後發現,某一個時段打電話,接通率比較高,某一個時段打電話接通率比較低。爾後,就可以試著將打電話這件事情挪到接通率比較高的時段來進行,接通率比較低的時段,則用來處理其他事情。

電話銷售
photo from pexels by Yan Krukau

再好比說,透過數字紀錄,發現某位總體成交率不高的業務,若是能夠順利完成產品介紹,成交率就能大幅提升。那麼,就能針對該名業務銷售夥伴的狀況,設計能夠提升抵達介紹產品的互動技巧。

靈感也能用數字管理!

或許你會說,那是業務工作,才有辦法轉化為數字計算與管理,其他工作不可能。

其實未必,以我自己做了最多年,世人常認為得靠靈感才能完成的寫作工作來說,也是可以透過數值化思維的方式來管理工作進度與績效。

2006 年,我離開職場,決心投入全職寫作,靠全職寫作維生的第一年,我就靠著數值化計算與管理的方式,展開我的工作。

首先,我算出一年份的生活開銷費用。知道自己得賺多少錢,才能夠靠寫作維生?

其次,我開始研究市面上各種有稿酬的版面的稿費、刊登字數與刊登頻率。也一併研究了專書寫作的稿費與版稅區間。

photo from pexels by Michael Burrows

經過簡單估算後,如果一天能有一篇稿件刊登,或是一個月能寫一本書,所得稿費大概勉強可以賺得生活基本收入。

雖然念研究所開始,我就有在媒體寫作,也有些來自寫作的收入。然而,我既沒有投文學獎得獎資歷,也還沒有固定專欄。我知道投稿不可能順利,會有一定的退稿率。我預估投稿 3 篇稿件大概只有 1 篇會被留用,2 篇會被退稿。

最後,推估出每天的寫作量,一天寫三篇稿件,安排投稿。

接下來,我根據自己估算出來的每日寫作量,反推出每日最少寫作時間。

當時我預估,寫完一篇稿件,需要 1 至 1.5 個小時,一天至少需要 3 至 4.5 個小時的時間用於寫作。

透過數值估算,建立了一套假設,找出初步的工作模型後,接下來就是在生活中實作,測試自己當初的估算的達成狀況?

每天一早起床,我就坐在書桌前開始寫,通常寫到中午告一段落,下午去圖書館查資料或讀書,晚上休息。

photo from pexels by Armin Rimoldi

跟著 PDCA 四大步驟,順利優化工作效能

安藤廣大在書中提到,能否順利將工作數值化,關鍵在於能否大量實行,也就是能否做出某種程度的數量。實際上,工作做得好的人,工作量都很大,而且是成果優先,也就是能做出績效很重要,不能總是失敗。

PDCA,就很適合用來執行經過數值化後的工作。

計畫 Plan,就是建立假設。

執行 Do,就是測試假設。

檢查 Chick,就是檢核修正假設中的不足或失誤之處。

行動 Act,就是執行修正過後的假設。

融入值化思維的 PDCA,是能夠不斷優化工作效能,提升產出成果的一套做法。

不只是 PDCA,KPI 也是一樣,關鍵成敗都在於能否將看似不可量化評估的工作項目,轉化為數值來計算並考核檢驗。

若自己的工作路徑能夠全面數值化計算並檢核,成果通常也能跟著提升。

規劃進度時,小心計畫偏誤

行為經濟學有個概念叫計畫偏誤,意指原本工作上的進度規劃,過於樂觀或不切實際,最後與實際成果落差甚大。

好比說,有個研究生制定了一套論文寫作時程表,計劃一年內寫出論文,完成論文口試並且畢業。實際上卻花了兩年以上時間才完成,就是犯了計畫偏誤。

畢業
photo from unsplash by Vasily Koloda

計畫偏誤的原因有很多,像是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於樂觀。實際執行究竟需要做到那些事情?得花多少時間、精力與資源?需不需要其他人協力?執行過程會遭遇那些意外狀況⋯⋯,若無法確實掌握並建立數字來估算,往往就是計劃時很美好,執行時很痛苦,完工則遙遙無期。

雖然有些人反對將工作量化估算,實際上能夠活下來且活得好的公司,在量化估算、工作的數值化上,都很有一套。

說回我自己當初的設定,一開始其實很痛苦,一天寫三篇稿件的設定是完全做不到,最好的情況下寫完兩篇,常常只寫了一篇半左右就卡住了。

但是,我知道自己必須完成這樣的工作數量,最後的結果才可能讓自己靠寫作維生,因此,我開始找尋各種提升寫作效能的方法,透過《刻意練習》提升寫作速度。

3 年之後,總算能夠靠稿費支付生活開銷,一天寫 3 篇稿子也完全不是問題,多的時候能寫到 7 至 8 篇。寫作的速度也大幅提升,每個小時約莫可以寫 4000 到 5000 字。寫一篇千字上下的稿件,15 分鐘左右就能完成。

寫作
photo from pexels by Zen Chung

當年試著將自己在採購工作學到的數值化思維,分拆寫作工作,設計出用數字進行管理與檢核的工作模式,才能夠一路堅持下來,還打造出一套能夠不需醞釀靈感,就能快速啟動,且進入《心流》狀態的快速寫作模組。

日後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發現,古今中外不少知名作家,都有自己一套量化管理寫作的辦法,或是約束自己每天固定寫三小時,或是每天寫多少字,幾乎沒有人靠靈感寫作,都是以嚴格的紀律跟數量自我要求,說穿了,大作家們都是靠數值化管理自己的工作!


推薦書籍:

數值化之鬼

作者:安藤廣大

出版社:悅知文化

延伸閱讀:

鬼速PDCA工作術》,三采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天下文化

OKR:做最重要的事》,天下文化

達標》,先覺

推薦文章:

目標不能訂的太明確?躲開 3 大陷阱,輕鬆提高完成率

努力就能心想事成?擁有「全局觀」看清人生定位,拒絕低水平的努力

如何透過寫作,打造個人影響力?《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