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前,有一次跟朋友出去吃飯,隔壁桌正好也是認識的朋友。席間閒聊天,說起他某次幫一家公司解決網路廣告的趣事。
那家公司的老闆,原本設定了網路廣告,下了不少預算。然而,設定好之後,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有訂單?打電話找他,請他幫忙看看。
他看了看,發現問題所在!
消除人性阻力,業績竟然大幅增長
原來那家公司的產品,銷售對象是中高齡族群,然而,此一網路廣告的廠商聯絡方式卻只有 Email 跟透過粉絲團通訊,沒有留電話。提醒廠商,不妨加上電話號碼試試看?
廣告文案加上電話沒多久,電話就響了,訂單開始湧入!
中高齡族群的人,看到廣告覺得不錯想買的人,一看到沒有電話可以打,想起還要使用網路聯繫就覺得麻煩,乾脆不買!
並不是不會使用網路,而是麻煩,就像我們以前看到某個網站的東西很不錯,可是得註冊成會員才能訂購,大部分的人都會放棄,直到後來可以使用我們常用的臉書或谷歌帳號直接登錄,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心理摩擦力》一書,就是在講這樣的事情。
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採用新方案,消費者不願意購買產品,常常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覺得購買流程很不方便,很麻煩,乾脆放棄好了,反正也不是什麼急需或必要的東西?
早年網路購物不發達,主要就是取貨不方便,還要加運費,換算起來不划算!
還好,台灣很早就有人想出便利超商取貨,順利克服最後一哩路的問題,因而電子商務發展的比其他國家早,普及率也高!
現在則是發展出店到店免費,滿額免費等各種優惠運費方案,結帳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可以到店付款、刷卡、網路轉帳、數位支付,先購買現金卡儲值購物金,甚至還能分期付款⋯⋯。
《崁入式金融大衝擊》一書就介紹了各種巧妙的將付款方式崁入消費流程,不讓消費者感到疼痛,因而樂於結帳購買的技術!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消費者從瀏覽商品到結帳購買的消費旅程上,一路暢通,不被卡住,進而放棄!
亞馬遜當年甚至將一鍵購買註冊專利,視為勝過其他電商的競爭利器,顯見無痛購買,降低消費者的心力阻力的重要性。
比起呼籲行動,直接給予行動建議更有效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看電視購物或網路直播?
我偶爾會看,看的時候,很留意主持人是如何巧妙地引導消費者行動。
好比說,電視購物主持人會不斷在各種銷售文稿的段落穿插「現在就拿起電話撥打」,背出電話號碼,鼓勵大家打電話進來訂購。
為了鼓勵打電話,提供折扣乃至點數贈送作為誘因,還有保證退貨的鑑賞期等等,各種承諾的堆疊,都是為了讓消費者安心。不用怕買到瑕疵品,不用怕買了不喜歡,不用怕買貴,總之,先買了再說!
行銷心理學告訴我們,通常承諾買貴退差價或者不滿意包退,實際上會去退貨或要求退差價的人口比例不高。這也是為什麼美式大賣場敢承諾無條件退貨的緣故。
社群網站上的直播,更是讓消費者無痛購買到了極致。只要在直播的影片下面+1,其他後續聯繫全都由廠商這邊來接手,消費者完全不用煩惱,這同樣是為了降低購買的門檻,提升購買意願。
有時候,一件商品能否賣出,不是商品本身好壞,不是廣告文案,而是繳費與取貨的便利性決定的!
《心理摩擦力》一書中舉了個例子,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政府為了募集資金打仗,向全民販售公債。出動了各種文宣廣告與代言人,然而,促銷成績最好的卻是一句文案「募款人員到工作場所請你報名時,掏錢就對了!」
沒有解釋為什麼你應該付錢購買,也沒有承諾任何願景,就是要求行動。這個方案之所以成功,乃是因為幫付款者的麻煩減到最低。
有時候,商家為了自己方便,將麻煩事轉嫁給消費者,卻又沒有承諾任何好處,卻不知因此錯失多少生意?
好比說,最近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疫情期間,不少餐飲業為了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紛紛導入自動點餐系統,有的是花大錢安裝點餐設備,有的則是在桌邊貼上 QRcode 請客人自己掃描,登入網路菜單點菜。
無論是為了減少接觸還是節省人力都好,偏偏有些商家只做半套,點餐自動化,收錢卻仍然要前往櫃檯付錢。不像有些商家,從點餐到付費,全部一氣呵成。如果還是得挪出人手來收錢,那還不如就讓這人也負責點餐,直接面對客人搞不好還能多推薦幾樣餐點,多成交一點業績。
在無痛購物後,我們會需要承擔多少債務?
說了那麼多購買流程無痛化的好處,也該反過來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一下。
坊間有不少教人投資理財或儲蓄的書,像是《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有錢人默默在做的五十件事情》等書,必定會提到的一點,就是出門別帶信用卡只帶現金,別安裝數位支付系統,只付現金,並且最好盡量將現金留在身邊,別讓它們離開溫暖的家(錢包)。
正因為付現麻煩,而且讓金錢數字可視化,因而會產生疼痛感,於是人們對於是否購買,會再三猶豫思考!
自從塑膠貨幣信用卡推出之後,因為刷卡毫無花錢的感覺,而且是先享受後付款,甚至還能分期零利率,使得一些人拼命刷拼命分期,結果每一期的應繳最低金額不斷攀升,最後成了沉重的財務壓力。
商家的本分就是盡量爭取訂單,讓消費者樂意掏錢買單,那麼,作為消費者也不能毫無抵抗的全盤接受,要能識破廠商好心替我們著想,讓我們方便付款,連小錢也可以分期付款,甚至還承諾各種點數回饋,背後真正的目的!
務必要小心的是,不要因為無痛而花了錢買了原本不打算買的東西,更不要為了湊滿額禮,結果買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那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將購物視為一場又一場的賽局,那麼,廠商的責任就是盡力誘惑消費者愛上自己的商品,無痛的購買;消費者的責任則是識破商家的手法,剝除衝動,緩和情緒波動,回歸理性,認真思考,我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買了之後會不會後悔?有沒有買貴?最後再做出決定!
畢竟,我們的有限收入也是辛苦工作才掙來的,可別太輕易就轉手給了別人。
推薦書籍
《心理摩擦力》
作者: 大衛.尚塔爾, 洛蘭.諾格倫
出版社:三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