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做筆記?不只輔助記憶,而是思考的工具

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產品與服務問世之後,帶來整個世界不小的衝擊。

尤其是 OpenAI 所發布的 ChatGPT 更是眼下最耀眼的一個代表技術,不斷地更新我們對於人工智慧能耐所及的認知,也帶來不少人的擔憂恐慌。不過,保持正面態度的人普遍認為,這類技術的發展肯定有助於生產力的提升,只要我們願意擁抱與善用它。

ChatGPT首圖

但是我們該如何善用它呢?讓它成為自己的第二大腦如何?

在《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中提到了如何提升數位工具的使用效能,讓數位工具猶如我們的第二個大腦,建立起更好的連結與協作機制。只要善用書中的「CODE」模型,任何人都可以用更高效的方式組織資訊,提升生產力、創造力與專注力,從而拿出更佳的工作成果。

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也獲得了 3 個重要的觀點啟發:

1.數位工具做為第二大腦的關鍵在於:如何同步以減少在資訊傳輸與再利用上的阻力?

2.萃取知識的過程中,將內容結構化、脈絡化,相對於末端的枝葉(筆記內容),緊連著主幹的主要分支(從筆記中萃取中的重中之重)反而更容易記得。

3. 知識管理的過程愈是到後期才萃取知識,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成本也愈大。比起先儲存起來之後再看,當下就閱讀並做筆記反而是更省力的做法。

如今可取得的資訊,早已超過多數人可以消化吸收的程度,而未來只會更多。

我們已經擁有和領會的知識與想法可能都還來不及付諸實踐,新的資訊又排山倒海而來。不僅記不得過去重要的、也學不完現在出現的資訊,更別說善用這些知識資產的價值,結果就是引發了更多焦慮。你也是這樣覺得嗎?

焦慮
photo from pexels by Karolina Grabowska

不好意思,我並不會感到焦慮。

因為我知道如何過濾這些資訊,只擷取自己需要的。我也了解如何將這些資訊內化、並打包為知識資產,好在未來需要時能取用其中的內容,做出更好的決策與行動。

怎麼做到呢?寫筆記,就是最簡單的方式。

不過最好搭配個人的知識管理系統,讓這些知識資產能方便的存放、更新與取用。這個知識管理系統就是數位筆記,也就是作者所說的第二大腦。當我們改變與資訊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會發現這些科技不僅僅只是一種儲存媒體,更是一項思考工具,能幫助我們強化自身的認知能力,提高往目標邁進的速度與品質。

寫筆記與分享的神奇力量

這本書中格外吸引我的一點,是作者提亞戈.佛特(Tiago Forte)提到自身的經歷,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本書的問世。他本身患有大腦病變,導致記憶能力和自我表達能力都日漸退化;而長期的診斷都找不出病因,也使他從氣餒逐漸轉變為絕望。

醫療
photo from unsplash by Marcelo Leal

在一次候診的期間,他突然頓悟到與其將餘生都耗用在穿梭於群醫之間卻始終找不出解方,不如選擇為自己的身體做些什麼?於是開始在記事本上,寫下所感所想、記述著自身病況的歷程與各種看法;同時也向診所索取病歷,重新整理與解讀這些資訊,並轉化為能被搜尋、使用與分享的數位檔案。

這樣的轉變也使得提亞戈不再是單方面的接受醫生的診療,而是展開雙向的互動溝通與尋求自身健康的改善之道,對病症也有更多的理解。

後來他發現自己並非罹患或感染可用藥物根除的疾病,轉而尋求呼吸、飲食、發聲習慣與神經系統方面的改善方式,居然也因此緩解了自己的病症所帶來的疼痛感,變得更易於處理。

提亞戈總結這一切,都源自於筆記所帶來的功效。

筆記的內容使他得以從健康狀況的細節退一步思考,採用不同的觀點看待自己的問題。同時,筆記也是一種媒介,可供他將任何資訊轉化為有益自身健康的解決之道。就這樣,作者開始著迷於資訊相關科技的潛能,從手寫筆記延伸到數位筆記,也從自身健康延伸到生活其他領域。

讀書會
photo from pexels by Rfstudio

提亞戈的職涯發展從學校老師到組織的專案顧問,不同角色的轉變也讓他意識到這些數位筆記和檔案是有機會成為事業的資產,於是開始嘗試分享自己管理知識的方法,從同事間的午餐閒聊到後來的讀書會、工作坊,最終成為對大眾公開的付費課程。

他察覺到「資訊全面系統化」的做法並非僅供一次使用的方法,而且適用於各樣用途,以及任何專案或目標。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能輕易且大方地用種種方式分享給周遭的人。

什麼是第二大腦?又能為你帶來哪些優勢?

第二大腦,也就是數位筆記。

作者說,你可以將它想成學習筆記、個人日誌或是新想法速寫本的多元組合。第二大腦,是設計來提供終身學習成長的相關服務,不僅能重複使用,也能分享給其他人,讓你懂得運用數位工具將思維擴展到大腦以外。

數位
photo from unsplash by Pauline Bernard

書中提到進入職場後的筆記,和在校求學時的筆記是截然不同,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認知。

  • 你不會全然明確、具體的知道要寫下什麼
  • 也不會有人告訴你筆記會在何時、以何種形式派上用場
  • 考驗或挑戰,總會在任何時間以任何形式降臨
  • 和學校考試不同,職場上的考驗只要你有作筆記就可以隨時參考
  • 別人對你的期望是以筆記為基礎去採取行動,而不是照本宣科

筆記不再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內容書寫,而是應該提升為更有趣、高效的形式。

現代的專業筆記是知識的構成要素,儲存於你的大腦之外,並由你的獨特觀點加以詮釋。這些知識構成要素大多是分散的,也各有各的價值,但它們可以化零為整,彼此整合為報告、論述、提案或故事,就像樂高積木一樣;這和我在《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與《高產出的本事》等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如出一轍。

為什麼你應該要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腦?因為這可以為你帶來 4 個優勢:

  1. 使你的想法具體化
  2. 找出不同想法之間各種新的連結方式
  3. 讓你的各種想法與時俱進
  4. 強化你的獨特觀點

首先,當你開始落實腦中的構想之前,得先將它們從大腦中抽取中出來,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數位筆記可以讓這些構想看得見,讓模糊籠統的概念變得具體明確,從而能加以觀察、重新安排、編輯與整合。

其次,藉由將互異的思維材料存放在一起,也促進了它們之間的連結,讓我們更有可能發現彼此之間的特別關聯性。再來,有些想法與概念,未必能在當下發揮作用,但隨著這些想法與概念循序漸進的累積,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就能爆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photo from pexels by Olia Danilevich

最後,第二大腦的最終目的是使你的思維發光發熱,而不僅僅是蒐羅他人的想法。特別是近期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引發了許多「人類是否會被取代」的猜想與討論,書中認為涉及推廣或守護特殊觀點的工作最有可能不被機器取代。

因為現今人們的職業和事業,都比以往更加器重獨特觀點說服能力

具體來說,有哪些數位工具可以做為第二大腦用來與資訊互動之用呢?包括代辦事項清單、電子郵件、行事曆、閱讀與數位筆記應用軟體(像是OneNote/Keep/Notes/Notion/Evernote等)都是可用的選擇,而其中數位筆記應用軟體是作者最為推薦的。

打造第二大腦的 4 大步驟 CODE

在打造第二大腦的過程中,通常會經歷記憶、連結與創造這 3 個階段的進展。

初次使用第二大腦,我們會更傾向於藉它來輔助記憶,幫自己記住更多資訊。更進一步,我們會開始使用它來連結各種思維,將第二大腦從記憶輔助的工具演進成為思考的工具,讓我們所掌握的想法彼此連結並交互促成新的思維成果。

最後,則是運用第二大腦來創造新事物,包括各種形式的產出。

在《打造第二大腦》這本書中的核心內容,就是在講述第二大腦的建構過程,包括「獲取、組織、萃取和表達」這四大步驟。

  1. 獲取(Capture):儲存引發共鳴的資訊

如果我們嘗試消化龐大的所有資訊,就會引發「資訊超載」的問題,很快就會精疲力盡而不知所措。怎麼辦呢?解決之道,就是只保存能激發共鳴的資訊在自己可信任與掌控的地方,然後忽略其於的資訊。

你完全不用擔心會不會遺漏了重要的資訊;如果它真的重要,肯定會再一次出現在你眼前的。藉由訓練自己留意能觸發共鳴的事物,不但能提升寫筆記的能力,也能增進這些事物的理解,藉此強化直覺

  1. 組織(Organize):著眼於可操作性

獲取能激發共鳴的各種資訊之後,還必須使它們有條有理。書中提供了一種 PARA 系統作為組織資訊的做法:

  • 專案(Project):職涯或人生中正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最具操作性、也有明確的完成期限。
  • 領域(Area):想要逐步掌握梳理的責任範圍,與專案相比較不具立即可操作性。
  • 資源(Resource):未來可能用得到的參考事物,可能隨情勢變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 檔案庫(Archives):已完成或暫時擱置的事物,會持續處於備用狀態,直到你需要它為止。

你可以將想儲存的所有資訊都歸入這 4 種類別之一。書中也提到,獲取和組織可以視為 2 個獨立步驟,你可以在數位筆記中設製一個暫存區,如果保存能激發共鳴的資訊當下無法判別應該歸到哪一種類別,就先放到暫存區中,並且定期檢視與歸納。

整理
photo from pexels by Andrea Piacquadio
  1. 萃取(Distill):找出精髓

萃取出筆記的精華,可以加速聯想的過程,找出存放資訊之間的關聯

任何想法都有其精髓,也就是它想要表達的精神核心。

比方說,在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劃出重點與筆記,就能提醒自己,無需再花上數小時重讀一次;在閱讀筆記時標示出重中之重,下次閱讀筆記時便可以更快發現與理解需要的訊息。

在我的理解,就是將保存的知識區隔出不同的層次,讓它們更為立體化。

  1. 表達(Express):秀出你的成果

前面 3 個步驟,全是為了最後的目的預做準備,也就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獨特想法、自身故事或擁有知識。如果知識不能幫助任何人或產生任何成果,就不具意義。無論你的目標是獲得升遷、開展副業或是強化個人品牌,這個知識管理系統都能為你的行動提供強大的支援。

報告
photo from unsplash by Austin Distel

至於該產出些什麼?我會建議你可以閱讀《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書,肯定收穫不少。

這 4 個步驟的設計都是為了來完成一件事情:幫助你運用各種可行的數位工具,使你的大腦發揮最佳效用,包括想像、發明、創新和創造。

付諸實踐!知識是一種資產,而不該是負債

在《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資產負債原則:資產是能把錢放入口袋的東西,負債則是把錢從口袋拿走的東西。

房屋、手機與筆電,都可以是一種資產,也可以是一種負債。

當你將房屋出租,能帶來現金流入時就是資產;如果拿來自住,沒任何現金流入就是負債。當你使用手機或筆電來工作、做生意,能帶來現金流入時就是資產;相反的,拿來追劇、打電玩,可能沒任何現金流入還損失了時間,就是負債。

閱讀
photo from pexels by Cottonbro Studio

那麼對你來說,知識是一種資產、還是負債呢?

如果你將知識作成筆記、內化成為自身專業與既能的一部份,以及善用大二大腦來管理與運用,能為你創造更多勞務上的報酬與生活上的好處,那它就是一種資產。反過來說,當你耗費了時間與精力,做了筆記、也存放在知識管理系統中後就不再使用,那麼它就是一種負債。

付諸實踐,知識資產才會發揮價值、知識管理系統也才會臻於完美。


推薦書籍

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提亞戈.佛特

出版社:商業周刊

推薦文章

AI 人工智慧成長飛速,我們的優勢在何處?又該如何培養?

做完筆記就忘光?關鍵是要「服務自己」而非「記憶過去」

用數字管理靈感!如何從靈光乍現到源源不絕的產出?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