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不能訂的太明確?躲開 3 大陷阱,輕鬆提高完成率

我們常想要讓自己做出某種改變,大多時候未必能達成。這時我們多半會認為改變非常困難,或認為自己缺乏意志力或能力,無法成功。

但行為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些想法都不完全正確,問題在於是否用對方法。

《達標》的作者  Ayelet Fishbach  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行為學與行銷學教授,是社會心理學與決策學、行為科學的專家,也曾擔任「激勵學研究學會」的會長,研究「目標心理學」長達20年以上時間。

她認為,要能成功地引導與駕馭自己,而不是受制於自己的惰性與慾望,第一步是「選一個目標」

因為正確的目標就如同影響力強大的咒語,也像是訂下目標要征服聖母峰的登山者一般,能夠讓人不顧代價與自身安危,盡全力朝目標的方向前進。

目標 成功
photo from pexels by Darren Tiumalu

如何正確設定目標,避開 3 大陷阱?

讀到這裡你也許會說「才不是這樣!我也設了目標,但並沒有這麼大的威力。」作者解釋,這可能是因為你在制定目標時,不小心落入了常見的 3 個陷阱:

陷阱 1:把目標當成是實現另一個目標的途徑,而不是最終的目標。

人們通常比較願意投資「實際獲得的結果」,但不願意投資時間在「需經過的過程」。

怎麼說呢?在網路購物時,人們尤其如此。

我們通常會為了達到免除運費的金額門檻,而硬是湊進一些原本不那麼想買的商品。

即便付出的總金額更高,但因為我們覺得「為運費(過程)付費」不值得,卻沒想到為「不那麼想買的東」多付錢,也同樣不值得。

因此,如果我們在設目標時,若錯誤的設定成「完成這個目標,進而才能夠達到某個目標」。

例如我們設定的是「整理履歷和作品集」(為了找到好工作),但是整理履歷和作品集並不會讓我們覺得有吸引力與樂趣,因為那並不是最終的目標,就有極大可能會因此而拖延甚至沒有行動。

陷阱2:目標訂得太明確、具體,而缺乏抽象性。

先借用行銷學上常被提到的例子:

「人們要的不是電鑽,而是想在牆上鑽個1/4英吋的洞。」

「人們要的不是在牆上鑽個1/4英吋的洞,而是把心愛的全家幅照片掛在牆上。」

太過明確、具體的目標,同樣也會讓我們忽略了完成目標後真正帶給我們的價值。

為目標保留一些抽象性,會讓我們更能感覺目標的意義與價值。

陷阱3:把目標設成「想防止/避免OO」,而不是「想得到/完成OO」

到底該想著「我要贏!」還是「不能輸!」呢?

前者是肯定句,屬於「趨近型目標」(朝著想達到的狀態前進),後者是否定句,屬於「迴避型目標」(避免發生不樂見的後果)。

討論 積極 職場
photo from pexels by fauxels

但是正向、積極的目標比較能激勵人心,而負向、消極的意象可能會引發壓抑、痛苦的暗示。除非是目前已經身處或感受到負面狀態,有強烈想改變現狀的動機,否則應該選擇正向的目標敘述。

讓目標發揮作用,自己跟著動起來!

若要進一步讓目標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達標》還提供了以下的做法:

一、幫目標設個數字:

讓目標可以被量化,能幫助我們清楚知道朝向目標前進的進展。

而目標會帶來激勵效果,是因為你我都有的「損失趨避心理」。我們會對於錯失感到失望,因而會願意為達標付出努力。能產生激勵效果的目標設計,要注意以下原則:

1 方便被具體量測

2 具有挑戰性,並非輕易就能做到

3 指標計量容易執行:

例如在減重時設定每天要運動的時間長度或運動量(例如步數),就比設定算熱量要減少攝取OO卡路里容易執行。

4 自己訂指標:避免因為由他人賦予目標而心生排拒。

二、誘因是門大學問:

當目標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難免我們會被眼前的誘惑吸引而不自覺放鬆怠惰,這時候給自己一些誘因就適時派上用場。

幫自己的積極行動加上獎勵,例如完成今天的進度就享用一杯好咖啡,或是在怠惰時加上懲罰,像是因為沒有做每日運動,就不能追劇。

讓「獲得獎賞」與「避免受罰」都是誘因。

但在設置誘因時,也要避免誘因反客為主:當誘因不存在時,反而讓我們失去了對原本想達成目標的熱情。又或者是模糊了目標的真正價值,原本我們是因為熱愛某件事而設下目標,但之後卻只是為了誘因而做,忘了初衷。

三、發掘內在動機:

什麼是內在動機?簡言之「積極地做這件事就本身就是我們的目標」,像是對於喜歡跳舞的人,「把舞練好」對他來說,既是目標,也是樂趣,有強大的動機讓他持續。

熱情 跳舞 目標
photo from pexels by Tima Miroshnichenko

要提升內在動機,就是要設法找出其中的樂趣,或藉由設計讓過程變得有趣,例如在跑步時邊聽podcast,又或者是找出同樣能達成目標但比較有趣的途徑,為了增加運動量,比起跑步,也許跳韻律有氧更好玩,讓自己樂此不疲。

如何保持動力,讓自己堅持到底?

對我們來說,對於目標的起點(設置目標,開始第一次行動)與終點(達成目標的喜悅與成就感)都是鮮明的,但是中間階段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要如何讓自己能夠挺過漫長的路程呢?

ㄧ、知道進展,就有動力

大多數人都有下載檔案或安裝程式的經驗:看著畫面上的進度,即便要花一些時間我們都能安心等待。

但如果完全不知道進度,我們就會因此焦慮甚至放棄。所以如果能夠幫達成目標的過程分段設下里程碑,明確看到距離完成的進展,就能讓我們往下繼續。

二、從負面反饋中學習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敗,但通常我們都對失敗先天就抗拒,不想面對,不願回顧,甚至因為不想面對挫敗而放棄。

但要能達成目標,往往需要從失敗中找到學習、改善的機會。如何讓我們能從負面反饋中學習呢?《達標》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1 著眼在自己有沒有進步,而不是第一次就完美

2 設法用抽離的角度,以第 3 人稱視角檢視

3 把自己的挫敗經驗轉化為給別人的建議

上述的做法能夠讓我們轉換對於挫敗的負面心態,更積極地從中獲得教訓與動力。

2 招提升自制力,戰勝誘惑

你也許聽過「看誰先吃棉花糖」的實驗,給孩子們一顆棉花糖,可以馬上吃掉,但如果願意等15分鐘再吃,就會獲得多一塊棉花糖。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吃掉棉花糖,因為他們明白自制——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回報。

那麼該如何提升自制力,戰勝誘惑呢?有一些方法:

1 預先自我約束:例如要節食就先把冰箱清空,要避免滑手機,就把手機放在隔壁房間,設法讓誘惑遠離眼前,就比較容易克制。

冰箱 習慣
photo from pexels by cottonbro

2 養成習慣:當行為變成習慣,人們就會不假思索地進行。設法把對於目標有意的行為化成習慣,較不受自制力高低的影響。

最後一招:借助外力,尋求他人支持

人是群體的動物,只要有他人在場,對自己就會產生影響。無論是共同追求一個目標讓我們更加努力、把他們視為榜樣,或是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觀感。要能夠成功達標,「他人」都會是我們可以借助的力量。

可以問問自己:我有多了解身邊的人,知道他們的目標、需求與志向嗎?他們又了解我的目標嗎?是否有機會連結彼此,成為相互支持的夥伴呢?

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我們實現目標,反之也可能因為建立了共同目標,拉近距離增進彼此之間的人際關係

職場 工作 交流
photo from pexels by Ketut Subiyanto

《達標》這本書告訴我們:想要改變現況,或是保有我們人生中所珍惜的事物,事事都需要經過一番努力。設定目標、成功達標,是激勵我們在人生中持續前進不可或缺的方法。

達標:芝大商學院教授親授,意想不到的激勵課

原文作者: Ayelet Fishbach

出版社:先覺


推薦文章

無形目標的強大!18歲的職棒傳奇:大谷翔平の成功秘密

誰說年紀決定一切?專注在你的生命時區,大器晚成也能與眾不同

自人類古早時代沒修好的「星期一症候群」BUG——來學習能修正勘誤的《僧人心態》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