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古早時代沒修好的「星期一症候群」BUG——來學習能修正勘誤的《僧人心態》

 
說起永不退燒的「星期一症候群」,用更精準的語言來說,或許更接近「收假症候群」。只要假期結束的隔天,永遠都是象徵性的星期一。
時常在連假過後,皆可看到社群媒體上群起四發的各種準備迎來假期結束的迷因哏圖,多數時候這些哏圖很深得我們心,透過轉發在自己的社群上,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同,可以讓我們在這樣嬉笑的氣氛中,暫時忘記收假的痛苦。

但是,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對工作這件常態性且規律發生的事情感到痛苦與抗拒?而「星期一症候群」是否有實際可以對症下藥的方式?
最近在閱讀《僧人心態》(Think Like A Monk: Train Your Mind for Peace and Purpose Every day)這本書,是由一位從商學院高材生變成僧人而又還俗,被媒體譽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的作者傑・謝帝(Jay Shetty)所寫。
從道場還俗回職場的他,發現現代人生活中給自己創造的諸多恐懼;發現我們不惜以價值觀作為代價,努力活出別人眼中認為的自己,而造成我們無法確切掌握自己的生命且活得不自在。
而恰巧這星期一症候群,或多或少都和這些原因有關,如果你也想擺脫每次收假就哀嚎遍野的陳腔濫調,不仿接著看看傑・謝帝怎麼說。

 
準備擦亮你的心鏡
其實,星期一症候群不是現代衍伸出的新名詞,在歷史上記載,早在1860年由阿佛烈・諾貝爾(即創辦諾貝爾獎之人)開辦的炸藥工廠,漸漸發現每到星期一,員工都會出現嘔吐、噁心、頭暈甚至是昏倒的現象,隨著進入星期二、星期三,相關的症狀發生就會慢慢減緩。
但周而復始,只要來到星期一就又會開始有一樣的症狀出現,在當時因為查不出原因,故稱之為「星期一疾病」。
然後,就現代社會來說,星期一症候群更像是一種心理壓力。我們不一定會在週一來臨之時,開始有生理上劇烈與痛苦的反應,但取而代之是精神上的慢性折磨。
當我們充斥在網路社會的洗禮之下,看到不少人財富自由、事業有成,人生就像一齣被規畫完美的劇本,而他們就是自己劇本的導演。
但大多數的人都像是劇本中跑龍套的演員,不被重視、隨時能被取代的角色,好似能夠掌握的就只有每日三餐的決定權。
謝・傑帝分享了他在剛進入道場時,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位僧侶帶著新人僧侶來到佈滿灰塵,收放一堆書籍與文物的倉庫,問著正站在鏡子前面的他看到了什麼?
新人僧侶回答,在這些厚厚的灰塵覆蓋下,他連自己的臉都看不清楚。
隨即僧侶便用袖子撢了一下灰塵,瞬間灰塵漫天飛揚,讓他感到各種不舒適。

僧侶說:「你的外在身分就像一面灰塵滿佈的鏡子。第一次照鏡子,看不到被掩蓋了的真我和價值。清除這層身分可能會感到不愉快,但唯有灰塵消失以後,你才能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
這樣的情況被稱為「心鏡的污垢」。
而害怕星期一每個禮拜來向我們報到,就如同這層汙垢,我們沒有力氣,也抑或是沒有勇氣去清理。
我們對污垢背後的細節感到恐懼,那裡頭可能隱藏著我們在職場與生活中「安全感與不安全感」、「愛與被愛」、「尊重與否」的議題。
該如何卸下這層「心鏡的污垢」,進而抽絲剝繭地看見自己恐懼的議題?
謝・傑帝提出,探視恐懼的首要先決,是重新審視自己從小到大所建立的「價值觀」從何而來。

「觀察和評量是僧人心態的關鍵,而這是僧人們從留白空間和寂定中培養出來的能力。」

 
重新審視你的價值觀體系
試想,你對「外貌」、「財富」、「成就」、「家庭」等,以上幾項價值觀的建立是來自於誰呢?有些是否來自於父母、有些則來自電視媒體,也可能是來自學校的教育。
已然成年的你,是否曾想過這些價值觀的建立,適合現在的你嗎?是你所想要的嗎?
在星期一症候群裡頭,也隱藏的許多恐懼,來自於你對價值觀如何建立。

被教育要以和為貴的社會思想,卻害怕每次面對職場那些強勢卻讓你發不出聲的人;職場上每個人都光鮮亮麗,但不喜歡過度裝扮的自己卻也不得不屈服環境壓力;老是忙不完的工作項目,卻又害怕向他人求助,導致每週上班日的焦慮降臨。
不想面對職場的原因人人不盡相同,但分類歸納,問題總是不脫「人際」與「職務」兩大項目。
無論你自認價值觀為何,你的行為會說話,謝・傑帝認為要好好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就要從「盤點生活」下手:
1、追蹤每天花掉的時間流向
追蹤自己花費在家庭、朋友、健康、和自己身上的時間,你花費最多時間的地方,應當與你最重視的價值相契合。
2、檢視每日瀏覽社群與媒體的比例
從每日使用哪些社群與媒體的比例,查看這樣的行為是否符合你期望的價值觀,若不喜歡,即可以馬上從這樣的數據中,實際上的去做調整。
3、記錄自己在金錢與時間之間消費的方式
時間與金錢之間的花費,將揭露一個人的價值觀何在。十五分鐘瀏覽社交媒體比十五分鐘靜心來得容易,而這樣的行為是為了娛樂?為了啟發?為了自己?這些都值得記錄下來。

從打造符合自己的價值觀環境,邀請適合自己的世界回來。

若你不想再為星期一症候群所苦,可以試著用上述方式盤點自己的生活,發現每一份焦慮來源,以及你真正想獲得的生活品質,慢慢的,你會發現取代而來的將不再是恐懼,而是對嶄新一天的期待。
 
逃避不是最佳選擇
只有當我們有意識地去端詳灰塵之下所想要掩蓋、逃避的事實,我們才有機會改變與扭轉,小至星期一症候群,大至也可能是改變人生中更為重大的事件。
我們過往的諸多選擇形塑了我們看出去的世界模樣與價值體系,然而這些都非不可撼動,很多事情是心念轉,處境就能隨之更迭。
在現今如此忙碌的社會,縱然我們不像謝・傑帝一樣有機會到遠離塵囂的道場,進行一場淨空雜音的洗禮,但我們確實可以自己創造這樣的空間與環境。

「當我們關閉了圍繞在身邊的意見、期望和義務,就會聽到自己的聲音了。」

這也是近幾年冥想開始廣泛且擴大被接受與流行的原因。科技帶著我們往前的速度太快,讓我們突然害怕停下來,會不會就跟不上其他人了。

然而,確實地停下與自己獨處對話,才是能讓你的思想躍進超前的最快道路。
世界沒有乘載著所有人前行的道路,只有掌握適合你的工具,才能開創不被複製的道路。
 

  •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 作者:謝・傑帝
  • 出版社:方智

Read it now!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