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特神對埃及國王說:「我有一門書寫的技藝,可以提高國王的臣民的記憶力。」
國王回說:「如果我的民學會書寫,他們的靈魂會被植入遺忘,他們將不再行使記憶,因為他們依賴寫下的東西,不再從自己的內心,而是從過往外在記號來喚醒對事物的記憶。」
「你所發現的,不是記憶的秘方,而是提醒。你提供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假象,因為告訴他們許多事情,卻不教他們任何東西,你使他們貌似博學多聞,實際上一無所知。」
相傳,柏拉圖十分反對書寫技藝,他認為文字書寫無法記住思想精華,且所寫之文章隨人解讀,沒人能控制,十分危險。
人類的主動思考,是 AI 缺乏的關鍵行為
柏拉圖的擔心,在人類歷史上後來又出現過好幾次,像是印刷術、電腦的發明、網路的誕生,搜尋引擎的崛起,乃至最近期的 AI 生成。
每一次,出現可以幫人類大腦減輕負擔的工具或技藝,就會遭逢反對,說法大致上都差不多,人類將不再好好使用大腦原本被賦予的功能。
在我看來,AI 生成也好,文字也罷,乃至筆記(索引系統)、印刷術、電腦(程式語言/計算能力)、網路(搜尋引擎),毋寧都是「第二大腦」。最近有本書《打造第二大腦》,在談數位筆記系統的建構。我覺得「第二大腦」的概念,很適合借用來談一談人類發明來協助大腦的上述工具們。
這些第二大腦們的任務,是為了輔助人類的第一大腦的運作。工具再發達,功能再強大,還是工具,就是用以達成目的的手段。
雖然每一次人們都擔心,人類大腦會被取代。實際上,截至目前為止,第一大腦仍然掌握第二大腦所不具備的特殊能力,而且第二大腦的啟動,通常高度仰賴其能力!
那就是人類才有的面向解決問題的提問力!
人之所以會提問,是因為人有解決問題的動機、意圖,意向性、慾望…。
誠如文字不會自己書寫,筆記不會自己記錄,書籍不會自己完成,電腦不會自己計算,網路不會自己啟動搜尋,同樣的,AI 不會自己想出問題來解決!
第二大腦之所以開始工作,是因為接收了第一大腦的指令。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害怕新的解決問題工具?
也許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工具太強大,取代了部份現在正由人類的大腦自己執行的作業使然。
也就是說,人類怕新工具的誕生,造成自己失業。
工業革命時期,出現一大堆能夠輕鬆量產產品的機器,盧德主義份子害怕自己丟了工作,所以砸毀工廠機器,阻止其運作。
人類對於網路或 AI 的恐懼,本質上類近盧德主義份子,害怕自己被反向淘汰。
新舊變革之際,持有即將被新科技取代的技能者,的確會感到不安與徬徨。
每一次新工具的誕生,的確都淘汰了不少既存工作。好比說,印刷術淘汰了手抄本,如今再沒有抄寫員。
然而,恐懼並不能阻擋歷史進程,持續觀察並學習才能避開歷史巨輪的輾壓。
的確,有一些人的生存利基,會因為新的發明誕生而被邊緣化,不過,歷史反覆發生過如此多次,如今的政府部門也多會投入次世代的新領域的技能培訓,人們不能再像古希臘時代第一次碰到大腦外掛工具時那般反應,應該要有更成熟且有用的應對之道。
兩千多年來,人類發明了各種協助大腦卸載運作的工具,幫大腦分攤掉許多工作,讓我們人類所擁有的第一大腦可以空出更多時間跟注意力來。
原本人們認為,當人們擁有更多時間與注意力,將可以用在解決更多重要的問題,讓人類社會發展的更好,一如當年凱因斯相信,未來的人類每週只要工作十五個小時就足以賺到生活溫飽所需。
可遺憾的是,歷史沒有按照凱因斯所想的道路走,人類提升產能,多出了時間跟注意力後,把這些時間跟注意力拿來消費掉了。
在我看來,AI 固然很強大,一如當年 Google 或 Siri 出現後,可以接手幫人類處理很多工作,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善用這些工具呢?
我們有多少人真的能夠用 AI 生成,問出足以用來解決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的好提問呢?
我們只是用這些強大的工具來玩樂,未免可惜了,不是嗎?
我們須學會提問、驗證資訊,還有自主決策
在我來看,AI 生成的文章,現階段比較像歐美的初稿編輯、秘書或代筆寫手。可以幫人類針對某些問題完成一份初稿,但是,不保證這份初稿完善可用或沒有問題(這個判斷,仍然得由向 AI 生成提問者的人自己來,要能做出判斷,則需要分辨資訊真偽,是否涉及抄襲等能力)。
這份初稿要夠好,首先前提條件是,當事人得能夠問出好問題才行!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有一個小時解決問題,要花 55 分鐘構思問題。
問出恰當的問題,問出新問題,問出好問題,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難。
就算將來 AI 很能寫文章,企劃書,工作報告,甚至學位論文,也不用太擔心。
因為 AI 沒有意圖跟動機,沒有自己的問題意識,是不會主動去寫文章的。
AI 是收到人類的指令後,才生產文稿。
這些文稿,既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解,就是一篇文章而已。可能寫的很快,甚至不一定對,答案還有待檢驗。
在我看來,使用工具的人,能否問出有效的好問題,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焦點。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是否具備了足夠問出好問題的提問能力?
要能問出好問題,除了要懂得如何提問,也還要懂得如何思考、蒐集資料,將資料化為問題?
因為,我們所問出的問題,其實是思考後的結果。
《你會問問題嗎?》,《你問對問題了嗎?》《學問全圖解》、《QBQ 背後的問題》,會是人們能否駕馭 AI 的首要關鍵。
其次,當 AI 給了我們一份答案稿件,我們必須能夠驗證這份稿件的資訊品質?是否是直接抄襲網路上文章?內容所包含的觀點已經是全部了嗎?有沒有什麼被 AI 取捨掉的?AI 不會發生單側偏誤等邏輯謬誤嗎?
你會發現,自己需要邏輯思考與批判思考能力中的檢驗資訊真偽能力,《邏輯力:邏輯思考的入門書》、《邏輯思考的技術》、《圖解邏輯思考全書》、《 3X3 系統思考法》、才能鑑別 AI 提給我們的答案是否可行?
最後,我們必須自己做決策,AI 可以當我們的顧問參謀,幫我們整理蒐集資料,提出有效意見,然而,許多工作或人生的問題並沒有唯一解,而是有各種可能,要在各種可能性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最終下決策的人還是自己。
於是,你會發現,我們得學習選擇與判斷,《高勝算決策》、《精準決策》《零偏見決斷法》。
的確,這會讓蠻多原本存在的助理工作消失,但嚴格來說,是助理工作的轉型,未來的人類,需要懂得檢驗與分辨 AI 生成的資訊結果。
往後人類需要加緊腳步提升三種能力,定能好好駕馭 AI 生成這個新工具,為己所用,高效率的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各項難題。
推薦書籍:
《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提亞戈.佛特
出版社:商業周刊
《你會問問題嗎?》
作者:麥克‧馬奎德
出版社:臉譜
《精準決策》
作者:麥斯.貝澤曼, 唐.摩爾
出版社:樂金文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