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人:阿康
上集我們提到,漫威在推出《驚奇4超人》後,再次上演逆轉勝,緊接著,漫威發現一個不敗秘訣,他們會讓不同故事中的超級英雄串連在一起,將這些角色和故事彼此結合,逐漸形成所謂的「漫威宇宙」。
這有點像Youtuber都要去其他Youtuber的節目串門子,彼此互相拉抬聲量。
而漫威宇宙的集大成之作,正是1963年九月出刊的《復仇者聯盟》
漫畫初代的復仇者聯盟有:鋼鐵人、蟻人、黃蜂女、索爾跟浩克,甚至這名字都是黃蜂女取的。
但電影中的復仇者聯盟是由神盾局局長組成,名字也是他想的,而初代的成員則是:美國隊長、索爾、鋼鐵人、浩克、黑寡婦和鷹眼,兩者有一點點不同。
圖片來源:MARVEL
雖然漫威宇宙的作法,帶來了銷量跟聲量,但也為日後種下了危機,而漫威選擇的解決方案,更引來了巨大的爭議。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因為漫威宇宙逐漸形成,各個超級英雄彼此作客,結果導致了人物太多、故事線太複雜。
想像一下,當你在看某位英雄的故事,出現了另一位英雄來客串,這時你為了看懂前因後果,不得不把這位客串英雄的故事線給補完,就像看了《復仇著聯盟:終局之戰》前,你要是都不認識裡面的角色,那怎麼看得懂?
此時,你就必須要看完youtuber超粒方的「邁向終局之戰」一系列共19支介紹影片。
當我提到超粒方,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誰,又要去補齊他的故事,大概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做法雖然對銷售大有幫助,但對讀者而言真的累人,久了也會缺乏新鮮感。
二來,角色大量交集的情況下,讓各漫畫的編輯和畫家之間,每次有新角色和故事要混搭時,都要先開個協調會議才行。
不然故事走線偏移,埋了梗卻忘了補,或忘了要交待前因後果,容易造成讀者抱怨…等等。
這些協調同步的過程,可說是造成漫威不少混亂。
除了內部問題,外部因素也威脅著漫威。
前面提到,漫威因為掌握了創作要呼應時代精神與脈絡原則,並且懂得貼近真實的方式來塑造角色的方法,但這兩招別人也學的很快,特別是DC,立馬也跟進這樣的模式。
當市場上出現越多的模仿者,用相似的手法打造作品時,最終市場上的漫畫全都很相似,漫威原有的特點反而變得平庸起來,如果你是讀者的話,一看前面的劇情就能猜到後面的結局時,這樣的漫畫你也看不下去。
讀到這裡,我覺得這是每個內容創作者都該警惕的狀況,創作是沒有公式的,如果常常為了追求公式化,寫容易被讀者識破的內容,總有一天會被讀者拋棄。
在內外夾擊的困境下,漫威的高層下了一個充滿風險的賭注:
來一場大亂鬥吧!
讓漫威原來的宇宙大爆炸,這樣就可以重啟所有的人物與關係。
而且,所有角色齊聚一堂的漫畫,肯定可以一次擄獲全部的粉絲,還可以讓玩具大賣特賣。
這場大亂鬥的名稱叫做:「秘密戰爭」
根據《漫威宇宙》這本書的描述,秘密戰爭的故事內容非常簡單:
「一個超凡的人物:超越者 (Beyonder),將數十位超級英雄和超級惡棍全都傳送到一個名叫戰鬥世界(Battleword) 的星球上,讓他們相互廝殺。並且承諾大家,只要殺光你的敵人,我將會實現你的一切願望。」
圖片來源:MARVEL
如此簡單粗暴的故事設定,我看到整個傻眼,漫威為什麼要把自己一手好牌玩到爛。
不只我這麼想,大部分的讀者也頗不爽,有些人甚至認為漫威徹底違背了自己的核心特色,放棄立體鮮明的人物個性。
漫威這招宇宙大爆炸,可說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殺光不紅的角色,想要重啟整個世界,雖然怎麼看都像在砸自己招牌。
但商業世界特殊的地方在於:
「你看一個消費者的想法,不要看他的嘴,要看他的腳。」
粉絲罵歸罵,身體卻是挺誠實的。
秘密戰爭的漫畫銷量跟玩具銷量都出奇的好,秘密戰爭也一連出了四部,同時也因為一堆角色死掉,後面的故事又可以重新再規劃,漫威公司也借此和創作者重新訂協議,把內容控制權全拿回來。
站在讀者立場,秘密戰爭是一坨大便,但站在公司立場,秘密戰爭可以說在策略層面十分成功。
但好景不長,就在不久後,漫威嘗試想把觸角伸到電影圈,擁有強大IP的漫威,卻因為不熟悉電影環境,拍出來的片都失去原汁原味,連史丹·李本人都感到絕望。
1993年,美國漫畫市場崩盤,漫威的漫畫銷量一下暴跌70%,最後因為資本遊戲,漫威負債累累,被迫要將自己手中的重要IP一一出售來還債。
聽到這裡我想你可能會問,那我們現在看到的漫威電影帝國,是怎麼建立的呢?
我們下回揭曉。
想擁有快速將知識變成文章的能力?點圖了解:鮪魚是如何有效率地閱讀,從書中提煉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