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人會帶來新工作?人脈經營重點不是數量,「結構」才能為你創造價值

說到人脈經營,你會想到什麼?在社群媒體上擁有很多連結名單、常出入各種社交場合,還是覺得能言善道的人才能做好人脈經營,如果自己是內向的人就不用多想了?

社交
photo from unsplash by Helena Lopes

耶魯大學的組織行為教授,瑪莉莎.金恩,指出多數人對於人脈經營的認知都是錯誤的。尤其是以下 3 個迷思與誤解,讓不少人錯失了人脈價值、也在使用無效的方式在經營人脈:

迷思一、個性外向的人才能做好人脈經營

迷思二、人脈經營就是認識愈多人愈好

迷思三、愈多的強連結比弱連結來得更重要

如果你對這些迷思也感到疑惑,不妨先看看瑪莉莎.金恩的結論:

  1. 外向與人脈經營沒有絕對關係。即使是內向的人也能做好人脈的拓展與經營。
  1. 社交連結的數量不重要,關鍵在於社交連結的品質與人脈地圖的結構。人脈網絡可分為擴張者、仲介人與召集人 3 種類型,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專屬的人脈風格,可能是其中一種或多種類型的組合,而且會隨著時間與處境而改變其中的結構。
  1. 強連結與弱連結的功能性不同,相遇、維持與終結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了解自己的人脈風格,會更清楚強連結與弱連結對自己的意義,也能知道要轉變為期望的人脈風格時,需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與調整。

瑪莉莎.金恩花了 15 年的時間研究人脈是如何演變?以及對於職場成功、幸福健康與個人實現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她在其著作《人脈風格》中提到多數人的人脈可以分為三種型態:擴張者、仲介人與召集人。

人脈
劉奕酉提供

舉例來說,石墨與鑽石都是由相同的碳組成,但兩者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也造就了性質上的差異,人脈網絡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在這三種人脈地圖中,即使是相同的人數也會構成的不同的連結關係,而形成與維持這些關係所需要投入的精力與努力也各不相同。

而擴張者、仲介人與召集人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好壞之處:

  • 擴張者擁有龐大網絡,知名度高、交際手腕佳;但是往往難以維持社交關係與藉此來為自己或他人創造價值。
  • 仲介人的網絡擁有巨大的資訊優勢、高度創新,結合了不同社交圈沒有關聯的對象而創造出價值。
  • 召集人建立緊密網絡,他們的朋友彼此也是朋友,擁有龐大的信任與信譽優勢。

我們每一個人的人脈風格,都是其中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在我們的身邊就可能就存在著這麼一個人,既有召集人的信任、又有仲介人為網絡內的每個人創造資訊優勢,同時還維持著擴張者驚人的聯繫數量,堪稱人脈風格均衡的模範。

聚會
photo from pexels by Roman Odintsov

我們的人脈特色與結構,有一部分是由日常生活的環境決定,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對人脈造成強大的影響,像是要不要換工作、生小孩或是參加周五晚上的聚會。

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形塑與調整自己的人脈。

重要的是人脈「結構」,而不是經營「規模」

傳統的觀念就是認識愈多人、人際網絡愈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於是我們努力地去拓展人脈、被鼓勵多參加建立人脈的活動,相信認識更多人就能創造出更多價值。事實上,這並不會為你或他人創造更多「價值」,通常只是製造更多「工作」而已。

拓展人脈
photo from pexels by Diva Plavalaguna

數十年的研究已經證明,只專注在人脈規模是錯誤的。

社交連結的品質與人脈地圖的結構,才是影響你的認知運作、工作韌性與工作參與度的關鍵,也關乎你的健康與快樂。比方說,一個人的人脈愈近似召集人,會比較快樂、對生活更為滿意,但不會在工作上更快樂,而是對職場生活的社交層面較為滿意。如果你的人脈結構更偏向仲介人,則會對工作的實用層面更為滿意,相對較有工作與生活上的平衡。

你的人脈結構會影響生活與工作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也會反過來鞏固或改變你的人脈結構。

瑪莉莎.金恩的建議是:你可以做自己,但別忘了善用人脈風格來取長補短。

慢慢改變自己的人脈網絡以混合不同的風格,或是挑選一個網絡夥伴,不僅可以擴大不同結構的好處,同時減少其壞處。但混合風格也有其挑戰,不是件簡單的事。

首先,就是先擺脫對於人脈經營的偏見

人脈經營
photo from unsplash by Docusign

焦慮、不真誠與不自在,是面對陌生人說話時常有的感受,也是多數人對於人脈經營所抱持的既有印象。難道我們就不能真誠地建立與經營人脈嗎?當然可以,只要多給予。

我想《逆思維》與《給予》的作者亞當.格蘭特對於人脈給出的建議就十分受用。

「給予者能夠發展及利用無比豐富的人脈。藉由他們與網絡裡其他人的互動方式,給予者創造出傾向增加價值的常規,而不是占有或交易價值,為所有關係人擴大了價值。」

給予,是一項良好的長期策略,可以創造出擁有更大價值與互惠的人脈網絡就短期來說,也是克服抗拒建立人脈的有效方式,不僅能引發正向情緒,也是與人互動的更佳方式

如果專注在自己身上,往往會妨害我們發展更為有益的關係;但是將注意力放到他人身上,就能降低我們的焦慮、對人脈建立與經營的不自在,更真誠地進行社交互動。

強連結與弱連結的關係,會隨時間而改變

強連結,是指家人、摯友、同事以及經常見面或聯繫,關係緊密連結的人,而弱連結則是指初次見面、認識不深,總是一群人見面或只在網路上交流等關係較為淡薄的人。

photo from unsplash by Docusign

充滿親密與喜愛的強連結,可以提供情感支撐、抵抗憂鬱及增進幸福感,是我們在危機時刻依賴的對象;但也可能變成情緒勒索或難以拒絕的一種束縛。而弱連結則可能給我們下一個重要想法或事業機會,讓我們啟動一項新行動。

我們不知道弱連結何時能創造價值,但這種隨機性就是他們的價值所在。

因此有人建議,當你困於現況或沒有想法時,不妨出去走走、認識新朋友,或是與陌生人隨意談談都有可能帶來一些啟發或機會。

對於多數人來說,二十五歲時的人脈網絡會是人生中最廣的時候。

這個時期具備成為親近朋友的所有必需成分,包括社交接近性、重複互動,以及自然感受到歸屬感的環境;你會有許多空間與時間,家庭與工作義務通常尚未達到高峰。在這之後,我們的核心網絡往往會愈來愈小、也會轉換,人脈網絡的組成隨著時間改變,逐漸將注意力投入到家庭。

這些社交網絡的轉變會反映出我們互動空間的改變,包括搬遷、換工作;也反映出生活的轉變,像是結婚、離婚、有小孩與退休。除了人生階段的不同,我們的性格、性別與處理關係的態度,都會影響我們專注在所有強連結與弱連結相遇、維持與終結關係的程度

家庭
photot from pexels by Gustavo Fring

加總起來就對我們的成功與幸福造成巨大的影響,也形成了社交風格的印記。

多數人成為了擴張者、仲介人或召集人而不自知;更糟的是對於生活與工作不滿,卻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們不妨觀察一下自己的社交圈,就不難發現自己的社交印記是什麼?

  • 擴張者偏愛弱連結,擁有廣大的互動空間,大部分的社交努力都用於結識新朋友。但也比較容易終結關係,因為他們的投資沒有很多的互惠義務。
  • 仲介人擁有一些強連結,但主要的網絡優勢來自於弱連結。他們的互動空間通常圍繞著許多社交圈,花費大量時間來維持弱連結,若是沒有持續投資很容易就消失。
  • 召集人偏愛強連結,並將大多努力用於維持關係。他們不會花很多時間去探索不同的社交圈,而是深耕少數幾個。

人脈風格與時俱進,並沒有對錯好壞

根據瑪莉莎.金恩的研究分析,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明確設定的風格;另外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具有混合風格,可能是兼具仲介人與擴張者、或召集人與擴張者等等。

了解結合與混合不同人脈風格的潛在價值,可以幫助你充分利用你的人脈。最適當的人脈網絡是符合你的個人目標、生涯階段與需求的網絡。

  • 擴張者享有的可見度、人氣與權力的好處,往往在生涯初期最為重要或對於需要認識的人與被看見的專業人士最有幫助。
  • 仲介人享有的創新好處,對於創新產業或是看重獨特性的領域至關重要。
  • 召集人的信任與名聲好處,有助於確保情感上的幸福、防範孤獨與倦怠,在充滿人際間不確定性的領域具有優勢。

不同的時刻與挑戰需要不同的人脈網絡;正如同你的情感、社會與工作需求會隨著時間改變,你的人脈網絡也在改變。

人脈網路
photo from pexels by Pavel Danilyuk

舉例來說,在面對困難、不確定和負面性時,會讓人覺得自己的網絡比實際來得小、更傾向召集型,可以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撐。但是更大、更多元化的仲介型網絡由於資訊豐富,更可能產生解決方案。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在不確定性下我們會「龜縮」人脈網絡,專注在最緊密、最強烈的連結,但事實上應該做的卻是正好相反的事,多去連結一些不同領域的弱連結反而更能找出答案。你不需要在困難時刻努力建立新關係,而是應該去接觸人脈網絡裡更為多元、幅員廣大的部分,向外接觸、而不是內縮。

人脈網絡隨著時間而進化,時而自然、時而刻意。關於人脈經營,書中給出了一些建議:

改變你的處境或行為,就可能轉換人脈風格

像是在不同專案小組之間轉移、參與一個輪調計畫都可以促成工作上的擺盪,在仲介型與召集型人脈之間相互切換。

而自我揭露、採取觀點與脆弱性等行為,可以增進召集型人脈的建立與維持;此外,設法在不同群體之間轉譯,可以讓你成為更好的仲介人。你也可以運用自己的人脈,借用他人的協助來改變人脈。

結交新朋友,也要保持老朋友

長期沒有對話過的人脈,會進入休眠關係;相較於目前的強連結與弱連結,休眠關係能提供更多實用及新穎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你們之間的信任與共同觀點不會因時間而消失,強勁的休眠關係提供仲介所帶來的新穎看法,又有召集的信任好處。聯絡休眠關係是在你現有人脈之內融合人脈風格的方法。

找尋網絡合夥人,創造光環效應

除了地位之外,和合適的同事建立關係,可能讓你更值得信任,比方說讓團隊領導者信任你。有趣的是,這與團隊是否信任團隊領導者並沒有關係,而是得到領導者的信任就是一種贊同。依賴擁護者也能為你爭取信任,而最好的擁護者就是人脈與你不重疊的召集人。

借用仲介則較為複雜與困難,如果能加上合作動機,則有可能創造好處,像是仲介人是你的老闆或高層,比較不會因為你的成功而受到威脅。在合適的情況下,仲介人和召集人結盟是互利互惠的,但基礎是合作與信任。

信任
photo from unsplash by Docusign

在《人脈風格》中還提供了不少有趣的研究結果,值得你花些時間一讀。

了解這 3 種人脈結構的特徵與優劣,有助於我們理解自己的人脈風格並且做出更好的發揮與找到合適的人脈幫你彌補不足的部分。

但也請記得,人脈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你是可以做出改變的。


推薦書籍:

人脈風格

作者:瑪莉莎.金恩

出版社:時報出版

推薦文章:

恐懼社交不是你的錯!居然是腦袋裡的情緒連結錯誤

新世代的戀愛書單:不只是兩人關係,還有關係裡的自己

向射箭學習放鬆地努力,讓「成功」不只是目標而是必然的結果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