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觀察過自己都是如何進食的嗎?除了幫美食打卡拍照、迫不及待地吞下肚以外,透過閱讀,我們還有其他與食物互動的方式可以選擇。
這一次生鮮時書挑選 3 本與餐桌相關的書籍,讓你今後除了活動味蕾,還能品嘗知識深度,下廚樂趣,以及哲學辯駁!
一、《餐桌上的語言學家》:
從食物語言嗅出創意和歷史變遷的味道
你是否曾好奇過:番茄醬標籤寫著 tomato ketchup,ketchup 即為番茄醬,為何要重複番茄兩字?原來誤會大了,它其實是人類創意下衍生的產物!
作者提到:「食物的創新是出現在文化交會之處,一切線索從「食源學」中都有跡可循。」
原來好幾世紀前的番茄醬發源自中國福建省,是類似現代魚露的魚類醃漬品,當時以福建話 ke-tchup 稱之,意思是醃魚汁。
雖然現代福建話已沒有這個詞,tchup 的音節仍在福建、廣東話裡保有醬汁之意,而 ke 發音正巧類似廣東話的番茄,但是真正加入番茄的 tomato ketchup 說法,約到 19 世紀才出現在英國食譜中。
為了隨時吃到昂貴進口的亞洲醬料,開始出現仿製的食譜配方,現今認知的番茄醬是美國製造商配合民眾喜好偏甜與濃稠口感做調整,後期發現加入越多糖和醋,商品可以存放更久,而演變出酸甜口味,所以現在的 ketchup 已不是原生種,反而融合了在地的味道。
探索這些「非在地出身美食」的過程,意外地發現透過商人與水手的傳播,料理得以從原生地擴散,轉化成為現今熟悉佳餚。
從菜餚中揭露了經濟貿易的全球化發展,還有美食在地化的原因—人們為了吃到美食而不惜研發各種食譜,藉此把好味道流傳下去。
這便是作者提倡的食源學觀點:『食物的語言正是一道窗口,人們由此窺見這些「交會之處」—古老文明的衝撞、現代文化衝突、人類認知、社會、變革上所隱含的線索。』
知曉美食的背後緣由,感覺更能品嘗到深度的美味,就算只是多一份藉口,這些經歷千年演化的美食奇蹟,難道不值得去好好品嘗嗎?
透過本書,我們將會知道美食就是有股魔力,能夠跨越地理文化和人心!
二、《如何煮狼》:
好好品嘗美食的當下,我們才能算是個人
莎士比亞曾說:「食慾是一匹無所不在的狼。」
《如何煮狼》的背景回溯到一九四二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書裡的「狼」不但暗指食慾,也代表熾熱戰爭中蕭條經濟的現實。
作者費雪蒐羅各種料理起來符合經濟效益、味道極好的食譜,讓對抗門外餓狼的同志們擁有活下去的知識和勇氣。
食譜知識能讓有限食材擁有不同變化,或者因應腸胃需求投其所好。例如蔬菜可以煮菜汁、做沙拉或燉一鍋好湯,手邊沒有肉,替代的蛋料理食譜有蛋捲、烘蛋、炒蛋,對付需要甜點收尾的場合,就來塊簡單蛋糕或是米飯布丁。
有的料理雖然稍微奢侈(比如內含16顆蛋的菜餚),但是其美妙滋味作者則是如此掛保證:「我就是知道,這些菜餚的香味,會叫那野獸懷抱著某種超乎感覺與道德的羞愧,哀泣而去。」
作者曾遇過有位叫蘇的女人,儘管家中沒有大魚大肉,但她採收下鍋的野菜和香草,卻在盤中飄出舒服香氣,並滋養食客的身心。這個故事揭示著:縱使日子難過,依舊能透過烹飪巧思撫慰困苦環境下的哀愁靈魂,更是維護身為人類味蕾的最後尊嚴。
當時的人們是從有限選擇下求生,而在經濟相較豐腴的現代,想想自己是否為了應付忙碌生活,只是隨意用簡便餐食來壓抑飢餓感?
我想,能在飲食上能多點用心的人,想必也是生活過得相對精采豐富的人吧。
或許我們對戰後刻苦無法身歷其境,也不需要特別節約,不過有意識地選擇自己要攝取的食物,對食物抱持著感恩之心,這便是人與野獸之間的分別。
讓飲食行為不僅止於滿足生理需求,而是讓身心愉悅,擁有面對未知明天的力量。
三、《餐桌上的哲學課》:
以哲學為佐料,將知識奧秘吃進大腦
你認為所謂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呢?
哲學的兩大派別:經驗派,主張透過感覺得來的經驗使人得以客觀了解,而合理派,主張只有人類理性能理解之事才能稱之為客觀,感性經驗只是個人的主觀意識。
那究竟客觀的「理性」該如何定義?這兩大派別長期鬥爭卻爭不出結論,於是康德出現了。
他主張理性是人類先天擁有的固定框架,於是所有的經歷被分為還未被體驗的外部世界,以及被經驗過的主觀世界,如果框架形式不存在,就沒有所謂的「我認為」(自我意識)。
何謂認知框架?作者比喻為製作鯛魚燒的模型,不論內餡口味(經驗事物)如何變化,模具所壓出來的形狀都會是鯛魚燒。
所以在一口咬下點心後,無論怎麼形容它的麵皮很薄、口感Q彈,都會是框架下的「自我主觀經驗」,而非框架外真正的「純粹原始體驗」。
因為我只能知曉被品嘗過的味道,尚未嘗過的「框架外鯛魚燒」滋味永遠都無法被體驗,暗示我們其實無法體驗到真正的「客觀自我意識」……康德的理論將人的注意力從不可控的外界,轉移到自身的內部結構,引導我們思考:如何探索和拓展所謂知識的邊界?
吃著點心,邊思考形塑「成為自己的認知」是什麼形狀,如果打破這個框架侷限,我們是否也擁有突破現狀的更多可能?
《餐桌上的哲學課》以常見的食物為題材,敘述 12 道經典哲學理論的概念,讓讀者得以透過日常生活元素的框架,明白知識論、語言哲學的探討核心。
或許探討哲學之理需要花費一番心力,不過身為美食愛好者,我極度認同書裡的這句話——在這瞬間感受著「好吃」的我的確存在著,這個事實再真切也不過了。
以上 3 本知識上菜,讓我們能從中聽見食物的語言,肚腸的飢餓,以及哲學的呢喃。有哪道料理使你印象深刻呢?或許裏頭隱藏著大腦需要的知識體驗,正在邀請你深入品嘗其中滋味!
頭腦飽足了,肚子卻餓了?
君品主廚王輔立分享,如何將超市食材變成一道道美味料理
【輔立主廚的西餐料理課】經典醬汁 X 超市食材 X 星級料理
推薦閱讀:
專訪/王輔立主廚:精緻西餐並不難,打造高級感關鍵在於「醬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