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焦躁、煩悶等心理壓力,從吃「飯」延伸出的身心滋養法!

梅雨季即將結束,說到迎接夏季的第一個活動:端午節,最令人期待的不外乎就是品嘗美味的粽子!

我很愛撥開粽葉聞著竹葉香氣,再一口咬下微濕黏的醬香糯米,當我跟某位朋友聊起這個話題,他反而以哀怨的眼神控訴,粽子雖然好吃,但自己每吃糯米必脹氣,否則他寧願天天吃粽子也不想吃白米飯。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雖然我不討厭吃飯,不過如果能夠選擇,我會選吃五穀飯,以前學校的營養午餐若是吃紫米、糙米飯的話,我都會吃得特別香呢!

最近我家開始吃起五穀飯,說是比起白米,五穀米更能保留營養,補充人體缺乏的維生素。

於是我好奇的跑去借閱相關書籍,想研究看看:米飯和五穀雜糧分別有什麼樣的食療效果呢? 

以下和你分享我在書中的 4 項新發現!

想賦予身心強大力量,先從好好吃飯開始

一般餐桌常見的主食—米飯,有什麼特別的? 《吃對白米飯的人不失眠、不發胖、不得三高》一書強調白米對人體的滋補,著實讓我開了眼界。

白米性平、無毒,是中華文化圈仰賴的主食,有益脾胃、補中氣,養陰生津等多重功效,在明代的《神農本草經疏》更提到白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

而且富含維生素B群,是預防腳氣病、消除口腔炎症的重要食療資源,還有諸多人體所需的鐵、鈣、碘等營養素,是非常好的食材。

Photo from Unsplash by Tyson

作者在書中寫道:在現代社會,空虛、煩躁、焦慮、失眠抑鬱等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可能造成的主要原因有工作、經濟壓力、感情變故、網路依賴。

不過上述的心理問題,其實能透過好好吃飯去調整!

原來是中醫認為,現代人的心理疾患是有明確體質因素,也就是被風氣、寒氣、暑氣、濕氣、火氣等侵入了心經,干擾其正常運行。

而白米有通經絡的功效,若恢復心經的暢通,人的心理狀態自然也能受到調整。

回想過去唸書壓力很大的時候,總是很快就肚子餓,而且沒吃飯就感覺沒有力氣,只要吃完美味的學餐便當,心情就變得很好,看來以前人常講多吃飯才會有元氣的說詞,也是不無道理的。

怎麼吃飯最好:菜、飯居然要分食?

接下來我在書上讀到的內容,卻是讓我又驚又喜。

《吃對白米飯》的作者寫道:飯菜須分食才補人,彼此的營養不受干擾,才會發揮各自的功效。

因為單獨吃鹹味的東西是直接入腎,但與白米混食之後,反而隨著飯進入心經,鹹味對心經是有害的,會耗掉心氣,結果就是白米補益了心氣,又被鹹味消耗掉。

於是作者提倡:先吃飯,再吃菜,而且要多吃飯少吃菜。吃飯前先估算自己吃多少的量會飽,再按照比例準備七分的粥或飯,只吃三分的菜。

Photo from Pexel by Cats Coming

因為菜變成單獨吃,所以就不能做的太鹹,而是要變得清淡一些,我不禁在心裡驚呼:這樣有道理啊!

有時家裡吃飯會配上一道炸鹹魚或鹹豬肉,大家都習慣配上一大碗白飯去中和嘴裡的鹹味。

但是那道菜本身的口味就是過鹹,用鹹菜去配飯的舉動,不知不覺中就吃進許多量,身體攝取到的鹽分應該早就超標了。

雖然我並不曉得這些鹽分是否真的會隨著飯一同進入心經,不過從重視健康的角度來看,把菜飯分開吃的確是個可以嘗試的方法。

五穀雜糧有益處,但我們該怎麼吃呢?

說完米飯,接著談談五穀雜糧。

其實關於五穀,歷史上的說法是眾多紛紜,而現代普遍對五穀雜糧的認知,可分為以下4類:穀類、豆類、薯類、以及堅/乾果類。

由於現代人常吃精緻食物,高油脂、高熱量、高鹽、高糖,進而使三高、肥胖、代謝困難等文明病容易上身。

《粗食,身體也需要斷捨離》一書提到:所謂粗食,是指保留食材原始風味,盡可能不加工、無添加物、簡單烹調的飲食,也就是指五穀雜糧。

穀物可增加新陳代謝,豆類富含蛋白質,堅果抗老防三高,薯類富含維生素,聽起來是好處多多啊!

那麼單吃五穀雜糧就會更健康嗎?其實不見得喔。

Photo from Pexel by Cottonbro

這邊我認同《天天微穀力》作者的說法:不同種類的食物都有不同的營養價值,五穀雜糧因加工簡單,內含更多的微量元素及膳食纖維,可適當彌補長期吃精緻米食的不足。

但是因為不易消化的特性,每天只吃粗糧反而會造成腸胃傷害,所謂的平衡飲食,是多食五穀雜糧之外,也應多食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果、蔬菜。

消化系統較弱的老人與孩童,以及需要重度勞動的工作者,其實都不適合吃太多五穀雜糧,才不會都吸收不到營養。

原來並不是有好處就要照單全收,我想這就是凡事要有度、過猶而不及的最佳例子。

根據五行調和體質,才能各取所需

在翻閱書籍之後,我也學到對應人體五臟的五行、食用五色食物調和滋補

的概念,例如夏天可食用養心入血的紅色食物:紅豆、大麥、枸杞、紅棗等等,以消暑氣、除暑邪。

而黃色食物:小米、黃豆、馬鈴薯可以強健脾胃,所以我後來建議那位吃糯米會消化不良的朋友,可適當搭配以上食物,或者把糯米和白米的比例調整為1:3,來降低腸胃負擔。

在中醫的角度,食補也是要講究體質的,不同體質的人對穀物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像我的體質屬於寒性,屬性偏寒的黃豆就不能吃太多,但我的朋友體質偏燥,就沒有這樣的問題。

其餘像是血瘀、氣鬱、濕熱體質等適合食用的穀物,也都有不同搭配,像這樣翻書查閱,瀏覽各個穀物的特性、對應體質適合吃的食材,也是挺有趣的。

Photo from Pexel by Anna Tarazevich

最後根據我的觀察,晚餐開始吃穀物飯之後,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少吃甜,應該說身體開始對甜食產生排斥,如果早餐吃甜的,當天便很難打起精神。

以前或許吃個麵包、蛋糕就能打發,但現在早上我只想喝點粥、吃點原型食物,而不全是澱粉和糖分的東西,或許我的身體正在執行精緻澱粉的斷捨離吧!

白飯裡混合穀物的口感,也讓進食必須要細嚼慢嚥,我的家人本來吃飯有速度過快導致消化不順的習慣,在開始吃五穀米飯之後也逐漸矯正。

對我而言,咀嚼穀物讓吃飯變得更有趣,因此期待用餐時光的到來,而且意外發現便祕的狀況有所改善,算是一兼二顧呢!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不論是喜歡吃白米,或是五穀雜糧,這段時間我學到這 2 件事情:

即使對人體有益的食物,不一定適合攝取過多

好好吃飯的重要性,包含了:菜飯分食,吃飯來增強元氣

吃飯不只是例行公事,適當補充身心需要的營養,好好吃飯不只是口號,而是滋養身心的幸福感來源呢。

書名:吃對白米飯的人不失眠、不發胖、不得三高:米飯、米粥、米湯的驚人效果

作者:欒加芹, 宮錦汝

出版社:幸福文化

書名:天天微穀力:史上最好吃、最健康的百穀全書

作者:劉桂榮

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

專訪/台灣正念工坊陳德中老師:正念引導就像心靈重訓,是持續進行的日常練習

專訪/盧怡安飲食作家:家常菜,是料理出自己喜愛的滋味

啟動你的台味飲食補完計畫——從《巷弄裡的台灣味》探訪在地熟成的經典小吃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