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 愛未來式》:高潮冥想?多重伴侶關係?未來一定要這麼瘋狂嗎!

看完上一篇 1990 年代的性愛,你是否會好奇,有「過去」的性愛思考,那麼對「未來」性愛的探索會長什麼樣呢?

在絕對有效的避孕措施、機器人妓女的出現,緊隨「未來」出現的,還有「不受禁制的性意識」,也可以說是「自由之愛」。

這本 2017 年出版的《性 / 愛未來式》走得很前面,書中有關性愛的探索對於現在的台灣而言,還很少見。透過作者 Emily Witt 身處探討性意識最活躍的城市——舊金山,在這個對於性、愛的定義與樣貌還沒有定論的城市,一起來看「性愛」還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Unsplash

分離性愛與愛情,高潮冥想的出現(Orgasmic meditation)

在自由奔放、各式言論充滿的舊金山,Emily 認識了 One taste 這個組織,創辦人 Daedone 認為她的使命是將「女人的高潮帶給世界」,讓性與愛徹底分開。

每週三晚上, One taste 的總部都會有一場聚會,那是一棟兩層樓建築,外觀是中性的灰色,前門掛了絲絨門簾,入口處還有開朗愉悅的團隊人員歡迎你。與「高潮」容易帶給人們的誤會很不同,這裡致力營造一種平易近人的氛圍。

這次,Emily 恰好遇到創辦人 Daedone 的演講 

「我當時感受到的不是性的滋味,只感受到伴侶關係;

….我沒辦法把自己的「生殖器」就只當「生殖器」看待。」

在開始修習「高潮冥想」之前,Daedone 將情慾與愛情混爲一談,導致自己難以享受性所帶來的愉悅。因此,她提出了一個概念——讓情慾脫離愛情,單獨作為一種強烈的慾望感受。

在每週的修習過程中,大家會互相邀請作為夥伴,不需要互有好感也不必愛上彼此。女生會躺在一個角落,打開雙腳,接受夥伴用手輕撫陰蒂,並將全身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陰部。

他們稱這樣輕撫陰蒂的行為是一種「性操作」,可以產生親密的連結感,但為彼此保留了情緒上的距離。

圖片來源:Unsplash

你可能會好奇,為何要將性與愛分開?跟所愛的人做愛,應該會更開心,不是嗎?

但,你有過這樣的想法嗎?快樂多年的婚姻等同於忠實的認證;忠誠地對待彼此,會獲得對方的信任,或是對方與你做愛,卻不願意確認關係,他可能是渣男/女。

以上的想法,是 Daedone 想將性與愛分離的原因,她認為女生傾向將性慾與自身的期望、結局連結在一起,而這些期望與結局大多被侷限在傳統的「婚姻」、「忠誠」、「確認關係」。

這樣的想法,會讓女性無法專注在性體驗本身,容易受到愛情、對方行為上的干擾。例如在發生關係時,腦袋依舊想著,他愛我嗎?他今天早上講的那句話是準備要分手嗎?我明天還看得到他嗎?

因此,Onetsate 想要透過性愛分離的模式,讓性的愉悅感保持在「性行為」本身。透過「性愛冥想」彼此之間不需要有任何關係,都可以協助彼此獲得歡愉。

這麼一來,女性在探索性意識時,不再受困於內心對於另一半的掌控權、歸屬感、強顏歡笑,而是回到自己最真實的需求,讓「性」就像是邀請對方喝一杯咖啡,可以是一種更自然、穩定的體驗。

圖片來源:Unsplash

探索關係的多樣性,多重伴侶關係(Polyamony)  

看到「多重伴侶關係」這個詞彙,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羅志祥的多人運動,還是謝和弦的多人關係?

Emily 在舊金山,從一對伴侶身上看到了「多重伴侶關係」的發展,他們是伊莉莎白與韋斯。一開始,兩人定義彼此為「培養感情」還不算是「愛」,出席家人聚會以「朋友」的名義介紹。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各自有其他對象,也不認為是「多重伴侶關係」。直到後來,兩人互訴愛意,但韋斯表示他想要保留他的性自由,而伊麗莎白,也打定主義要維護自己的性自由。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他們將彼此定義為「一對」而非「睡一起的兩個單身」,但也還不是「一對一的伴侶關係」時,問題隨之而來。

不走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只與固定對象約會的話,將面臨到的最大問題是——他們該用什麼來規範彼此?

這完全是個新世界,於是,伊麗莎白整理出一份「研究探索」彼此新關係的清單,主要有以下三個主題:

1.推薦的「開放式關係」相關文章、書籍

2.性討論團體的聚會資訊、地點

3.對外開放的性派對訊息

伊麗莎白與韋斯,開始一同參與一系列有關性慾的書籍、講座、活動。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互動,與當代約會背道而馳。取代委婉與困惑,他們盡量坦白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慾望。

面對互相給予承諾的恐懼,他們在「逃避」這個選項以外,開創了第二條路:「找到一個調整過的承諾方式,用以表平他們共同的意願。」

在閱讀了有關開放式關係的書籍,如〈性之起源〉、〈開放式人生〉、〈規範無瑕的騷貨:有關多重情愛、開放式伴侶關係,以及其他方面的探索〉後,伊麗莎白對自己的選擇更加清楚。

她明白自己並非是循規蹈矩的人,他喜歡透過實驗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一夫一妻制並非必經的生命過程,它是一種刻意為之的選擇。

拿開婚姻背後對單一伴侶的期待,伊莉莎白與韋斯找到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

圖片來源:Unsplash

走了一趟舊金山,Emily 最大的發現是自己認識這個世界,一直以來都受傳統的婚姻影響。但「在性意識上造成差別的不是性行為本身,而是觀念構成,以及意象之表達。」

也就是說,開放的不是性行為本身,而是我們如何看待不同的伴侶觀念,釐清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喜歡什麼樣的關係,而不是一味地將「進入婚姻關係」視為伴侶關係的終點。

「未來世界的性事,不會是前所未見的新型態,而是我們看待它的視角將會有所不同。」

我想,作者並非要批判傳統的婚姻家庭,而是在看待不同的關係,我們能尊重彼此間的差異,也能試著誠實地去回應心中對於關係、性慾的想像與渴望。

未來,除了科技上的進步,在想法、意識上,我們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也在關係的探索中,慢慢釐清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當然,這也包括「性」與「愛」。

  • 書名:《性/愛未來式:一個單身女子的網路情慾探索》
  • 作者:Emily Witt
  • 出版社:時報出版

看完未來,你也好奇 1990 年代的性慾長怎樣嗎?

>>「性慾」在1990年代長怎樣?在 2 本中西文學裡一窺性的樣貌

>>專訪/以台灣蔬果詮釋情慾!西班牙攝影工作室 VELASCO & HU

推薦閱讀:

安全疑慮、新鮮感作祟, 3 部影片解讀「交友軟體的愛」值得我們放手一博嗎?

當兩人相愛只剩《聊天紀錄》,我們還用訊息談戀愛嗎?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