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看過自己這一面?「榮格藝術」用繪畫探索內心深處

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過這個念頭: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像是在面對喜歡的人時,會開始講出一些不合時宜的笑話,在當下內心瘋狂叫自己停下來,但說出來的話語就是不受控。與平時的自己截然不同,被從未看過的自己嚇到,希望能找個地洞躲起來。

後悔
photo from pexels by HONG SON

或是剛開學面對一教室的陌生人,突然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腦子一片空白時,不小心就下意識回答老師「媽媽」,直接成為社會性死亡現場。

在關鍵時刻,突然迸發出一個陌生的自己的現象,心理醫生在催眠時也發現相同現象。一個女生經過放鬆與催眠引導後,會突然變成像男生的口氣或是表現,或是平時有禮貌的人突然大罵髒話。這些表現,當事人覺得十分驚訝,因為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的這一面。

那這些有趣的現象,尤其是在高壓緊張時迸出的反應或情緒,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認識這些我們沒發現過的自己?

挖掘未知的領域,找出潛藏的自己

心理學家發現,人其實只認識自己一小部分,猶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水面下我們碰觸不到的地方,其實還有一大塊,被稱為「潛意識」。

潛意識
photo from unsplash by Annie Spratt

之所以有潛意識的存在,一部分是因為我們通常會忽略或是掩埋自己的感受,特別是在社會上不討喜,或是自己也不喜歡的特質。討厭自己的懶惰,或是嫉妒自己要好的朋友,於是極力壓抑或是忽略它,久而久之就會進入到潛意識之中變成「陰影」。

而這些我們所壓抑的陰影,不會就此消失,他會間接地影響你的一舉一動,因此可能會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或是陷入無來由的低潮的狀況出現。

於是陷入一個困難的處境,陰影就像鬼魂一樣縈繞在你身邊,但你又看不到他,也無法碰觸到他,通常意識到時,都是情緒爆發闖下禍才發現。

那如何對付或是預防,這看似來去無蹤的陰影呢?

心理學家榮格發現,要接觸躲在潛意識中陰影的方法,其實很簡單甚至很有趣,只需要一張白紙與各種顏色的筆,透過在紙上揮灑自己的創意,我們就有機會發現藏在潛意識中的陰影,與之對話。

將情緒傾倒在紙上,療癒過往經驗

在《榮格取向藝術治療》書中有提到一個例子,一位 60 歲的提娜太太,發現共度半輩子的老公有了外遇,頓時情緒像火山爆炸無法收拾,被愛人背叛的感覺撕扯,她的生命被硬生生拆分成兩半。

在這撕心裂肺之際,白紙與畫筆提供他一個空間抒發。在藝術治療師的幫助之下,她拿起馬克筆開始作畫,將一點一滴的情緒傾倒到紙上,強烈的色彩與形狀反映出她的情緒,臉因為憤怒的哭泣而漲紅。

因為將自己的情緒畫了出來,這些圖像激發提娜反思,跟著藝術治療師一起觀看思考這個作品,一開始她的反應都是憤怒地怒罵老公,但至少情緒有了具體目標抒發。

榮格心理學
翻攝自《榮格取向藝術治療》

漸漸,隨著與藝術治療師聊天與分析畫作,提娜開始解讀圖像的意義,突然她看著自己的畫作說道:「這看起來好像有牙齒的下顎,牙根顏色很暗有綠有紅,或許是受到感染了吧,哈哈哈!」

聽到自己對於圖像的詮釋,在長久的憤怒中,提娜第一次笑了出來,她終於看到圖像有了其他的可能性,並發現自己的情緒其實就像是畫作中發炎的牙齦。

圖像進一步激發出她的幽默感,在對畫作開玩笑時,她有了面對這件事情的力量,不再只陷在對於老公的憤怒,以及被拋棄的悲傷,她有了力量去前進。

“ 說故事是一種「再經驗」,是一種將過去某個經驗帶到此時此刻,

讓我們重新經驗它、理解它。” from《故事的療癒力量

繪畫自己的感受跟說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通過創作,不斷把過去的經驗帶到現在,來重新體驗,而對不熟悉文字創作的朋友,便可以從繪畫入手。

而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與事件有了安全的距離,可以自由發揮,隨著一次次與創作的來回互動,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可以有更寬廣的視野。

>>專訪/皮皮老師賴育立:認識兒童畫是一把鑰匙,通往親子間的內心之門

放鬆對完美的執著,擁抱畫中獨特的自己

而這就是圖像的「象徵」特性在發揮作用,「象徵」與符號的不同在於,符號有特定的意義,像是交通號誌,紅燈停綠燈行,並沒有什麼太多詮釋的空間。

但象徵不一樣,在看提娜的畫作時,我覺得像是西遊記的火燄山,正因為圖像的模糊、不準確性,所以我們能賦予它各自不同的意義。而在這與圖像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更加認識自己,像是提娜最後發現自己發炎的情緒,甚至有了幽默的詮釋,轉化了這次的經驗。

在《故事的療癒力量》中提到,「如果故事只有一種詮釋方式,生命就被困住了。」 假如提娜只是壓抑與逃避她的感受,那就會被困在負面的情緒,無法像上述的例子,經過藝術治療,走出前夫的陰影。

而這重要的概念,就是放鬆與畫作玩耍,在《榮格取向藝術治療》書中提到「processing painting」的技巧,作者參加一堂藝術的課程,老師說:畫畫不要從自我出發,而要從潛意識出發。

photo from pexels by ANTONI SHKRABA

「當我們進行心理工作, 或是和圖像花些時間相處,都會為日常生活帶來意義和目標。圖像是要讓我們玩ㄧ玩、好好傾聽,而不是需要刻意賦予定義的」榮格取向藝術治療

這對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畫畫體驗,以往繪畫課程都是透過模仿學習,提升繪畫的功力,致力讓作品更加成熟,或是更加風格化。

而這次上課老師會走來走去,叫學生暫停作畫,往後退幾步來觀賞畫作的整體,要求學生和「圖像一起坐坐」,一起思考我們是受到什麼驅動?心靈要帶給我們什麼?要將我們帶去哪裡?

這線課程讓作者開始體驗到畫畫不再判斷畫得好或壞掉,而是去「感覺」,面對著偌大的畫布,不去設限自己,透過畫筆將顏色與形狀堆疊在畫布上,去觸碰到自己未能碰觸的潛意識。

與其畫得好,不如放鬆自己平時過多的思考與念頭,不要想好壞,跟著身體與畫筆在紙上運動,給自己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脫離日常生活的疲累,放鬆各種責任、框架與規則。

讓自己好好創造一下,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分享或吐槽各自畫作,在歡笑之餘,更加了解自己。

photo from pexels by Vlada Karpovich

給個實際創作的小建議,在《心靈寫作》中有提到創作時如何選擇工具,其中提到買筆記本,不需要買太昂貴的,假如因為封面太過漂亮,怕自己的創作配不上華麗的書封,遲遲不敢下筆,就本末倒置了。

一開始還是選擇能讓自己放輕鬆的工具創作,像是我都是拿阿嬤家的厚厚一疊日曆紙創作,超級輕鬆自在,也不怕用完紙張。

而在迷惘多變的世界,人會失去重心,是因自己沒有足夠時間認識自己,現代社會也比較不鼓勵人去探詢,不知自己生命的意義為何,於是心沒有依託的地方。

從現在開始,伸個懶腰關掉繁雜的手機訊息,像個小孩一樣,在紙上畫出ㄧ個形狀,跟著《榮格取向藝術治療》一起踏上尋找自己的道路!

對於想要更加了解藝術治療相關的資訊,可以參考皮皮老師的課程,結合兒童美術與繪畫心理學來認識孩子的內心世界。「每一個壞掉的大人,都曾是內心受傷的小孩。」一步步引導孩子的同時,也療癒曾經受傷的自己~

什麼是兒童美術教育:專訪/皮皮老師賴育立:兒童美術教育,重點是享受藝術、擁有獨一無二的想像力

>>《從畫畫看懂孩子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孩子需求,連結你與孩子的心》

兒童藝術治療

推薦書籍:

榮格取向藝術治療

作者: 諾拉.史旺-福斯特  

出版社:商周出版

故事的療癒力量

作者: 周志建  

出版社:心靈工坊  

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

作者: 娜妲莉.高柏  

出版社:心靈工坊  

推薦文章:

拿起色筆、拋開被規範的大腦,讓「色彩」迎來難得的快樂!

走訪台灣的可愛小店!一本收錄台灣各地「特色風格」的私藏愛書

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用「呼吸」找回前進的動力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