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皮皮老師賴育立:兒童美術教育,重點是享受藝術、擁有獨一無二的想像力

畫布是想像力的地圖,它指引著我們種下一顆顆創意的種子,引領自己和觀畫者,透過創作更認識自己。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接觸兒童美術的皮皮老師,帶著幼時學畫的美好記憶,將兒時經驗與一生志業連結在一起。

談起兒童學畫,他說,凡只要提供孩子空間,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信、技巧和耐心感受藝術創作的生命力,那麼他便能夠長出健康的羽翼,待來日展翅飛翔。

繪畫教育的初衷:想做別人沒做過的事!

「我自己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學畫,記得是禮拜六的晚上,一群老師的小孩被送去美術老師家,小孩畫畫、大人泡茶,那個經驗對我來說是相當美好的。」

與皮皮老師初見面,我們隔桌對坐聊起從事美術教育的初衷,他笑著以兒時回憶開啟話題:「2001 年開始於國小任職,從事教職四年,最終還是想要專注在兒童美術教育上,不想再花時間去追逐其他學科。」

皮皮老師笑稱,當時自己的一個決定,差點就釀成了家庭革命,「其實在離開教職之前,就有陸續在教一些孩子們畫畫,正式辭職之後,才開始經營水水美術繪本館,算起來,至今也歷經 20 年的時間。」

從早期純粹只是教學,到讀研進修,在當時的新竹教育大學(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創作學系攻讀碩士學位。

其中藝術教育理論對於皮皮老師影響最為深遠,他提到:「學習理論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關鍵,坊間有很多兒童畫室,通常就是一個很會畫的老師去教。但他不一定了解孩子畫畫的發展歷程,真正透過繪畫心理學、藝術治療等學理方式去理解兒童畫的老師並不多。

起初,繪畫心理學與藝術治療都僅僅是個人興趣。但摸索久了,皮皮老師漸漸發現,這些過去比較少為人重視的教學方法,以及對兒童繪畫心理的關切,可以為孩子們的成長帶來更多的正向的助益。

回歸到皮皮老師投入藝術教育的初衷,無非是想要透過美術教育讓孩子們能夠更好地探索自我、發揮創意、展現思維。

「即使我在學校擔任教職的那幾年,我想的也是這件事情。」皮皮老師任陽光國小教職,擔起第一屆設備組長職責。當年繪本教育剛剛盛行,他首創先例為陽光國小打造一座充滿繪本的讀書館,一切的起因都只源於一個單純的信念,那便是「喜歡做別人沒做過的事」。

別太早要求你的孩子「畫得像」

透過繪本引導孩子創作,有別於一般畫室專注擬物和繪畫基本功,皮皮老師提到,兒童美術最大的特色在於「畫其所感,而非畫其所視」

有別於成人歷經寫實期,我們通常追求「畫得像、比例精確」,然而兒童的畫法並不重於具象、寫實,孩子們的繪畫是「心向」的,多半畫想像、畫感受、畫記憶裡的模樣。

「但這也是成人思維與兒童畫最大的衝突。」皮皮老師提到,難以避免地,大人都會用寫實的角度去評斷孩子們畫得如何,好似畫得像就是繪畫,畫得不像就得要繼續努力。

種種思維皆忽略了兒童畫的本質——給孩子們空間,把五官打開,透過孩子的感受更敏銳地觀察世界,把感受畫出來,去傳遞孩子們的「情意」。

「太早去要求孩子畫得像,反而會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

皮皮老師一面語重心長地提醒,一面以兒童畫發展階段來解析孩子們的成長歷程:「一般來說,小學中年級以前的孩子,都較偏向『畫其所感,而非畫其所視』的狀態,該階段又被稱作所謂『圖式期』。」

「因此 3 到 4 歲至國小中年級是我最呵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喜歡畫畫的孩子最多,再大一點,通常會礙於自己畫的不像而受挫,漸漸覺得自己不會畫。」皮皮老師的課程,與其說透過繪畫來更認識孩子,不如說透過兒童畫來更認識大人自己。

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與崩解,常常都是基於社會的評價與眼光,當人們的審美總是落在「像不像」這個議題上。觸覺型的孩子將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感性其實是天賦,而視覺型的孩子也將永遠被匡限在「像」的牢籠之中。

皮皮老師提到,這個世界上共分三種人,其一為視覺型的孩子(47%),他們較善於掌握形體、明暗及陰影;而有另外一種則是觸覺型(23%)的孩子,他們多半畫感受、展現情意,不擅長對於形體有更細節、合理的掌握,對於理性且客觀地描繪並不在行,這種類型的孩子多半從感覺出發,但常因為比例不對、明暗總是憑感覺,而被評比為「不擅長畫畫」的孩子;

而另外 30% 則是綜合型孩子。

由此可知,這個世界上有約莫 70% 到 80% 的人都偏向「畫得像」,因此才能夠主宰主流審美觀,「但是懂得人就知道,感性的人,情感豐富的人,他們畫出來的作品雖然抽象,但卻很有意思,而且這些情意是其他人所畫不出來的。」皮皮老師說。

繪畫投射心理,透過兒童畫一窺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吧!

為什麼會想要持續地倡議、推廣兒童畫及其觀念?

皮皮老師以溫潤的嗓音,佐以靦腆的微笑,回道:「我覺得這個社會對於兒童畫的認知太少,因為不懂兒童畫的特色與階段,因此容易對孩子們創作做出錯誤的判斷。」

於此同時,也忽略了藝術創作能夠在孩子成長階段扮演的至關重要角色。

皮皮老師說,自己提倡自然主義、人本主義及兒童本位的繪畫。而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相互呼應,兒童本位顧名思義,就是以孩子的身心發展階段為中心教學,而不是以大人規範為兒童畫下指導棋。

「兒童畫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孩子在繪畫上的信心,以及正向的循環。」在皮皮老師的理想國度裡,一個喜歡畫畫的孩子,他應該要可以天馬行空地去畫自己想像的事物。

凡只要孩子們有自己的感受、想法,他便應該可以畫出屬於自己且獨一無二的作品,「我認為,孩子他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藝術創作,他就會擁有想像力,且他的作品就不會只是建立在模仿之上。」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理解兒童畫的特色、習性、階段,對於家長、老師而言將會是一把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繪畫反映人心,繪畫吐露情緒,當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繪畫中保有自己,那們我們便更能夠透過兒童畫,去一探孩子們難解的心理。

「我們早先一步從孩子的畫作裡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上是不是就能夠少一點受傷的孩子?」

皮皮老師放慢語調,彷彿在回應的當下仍在找尋方法,面對大人世界的二元、善惡、好壞及對錯,孩子總是無辜,孩子成長、價值的建立,多半來自於家庭模式、教育填鴨、同儕競爭,這些壓力的背後對應的是一顆顆原本可以充滿創意的赤誠之心。

「我想用鼓勵、正面、支持的方式,讓孩子往良性循環走去。」

以藝術開啟孩子們的內心,用畫筆促成對話,用創意展現自我,皮皮老師一路走來想透過美術教育傳遞的訊息——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不乖的孩子。「乖」與「不乖」都是大人的眼界,孩子的心是寬闊無涯的,藝術在哪裡,孩子的心就應該在哪裡,透過繪畫、透過溝通與理解,「讓我們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皮皮老師笑著,同時也語重心長地這麼說道。

凡只有開啟感知,試圖了解,才能透過兒童畫與孩子產生新的交流,並且從中讀懂孩子們的內在心理,作為維護親子關係、師生關係的第一步。所謂成熟大人,我們要能讀懂孩子說不出的傷痛,以此作為起點,才能給予擁抱、給予釋懷,給予他們更正向的童年經驗。

踏出親子關係中的第一步,從兒童繪畫開始,擁抱孩子的內心。

>> 《從畫畫看懂孩子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孩子需求,連結你與孩子的心》

本文作者:盧奕昕 Louise

核稿編輯:黃愉芳 Kacy


推薦文章:

打造親子空間,讓大人小孩「玩」到長大,專訪鹿學DEER KIDS共同創辦人MIMO

專訪/鹿學小溪老師:學注音不難,用圖卡與孩子一起玩出「成就感」

阿公阿嬤帶我長大,現在我陪他們過生活——專訪「萬秀洗衣店」主理人張瑞夫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