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皮皮老師賴育立:認識兒童畫是一把鑰匙,通往親子間的內心之門

兒童畫反映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包括情緒、感受、記憶與創傷,從下筆顏色、圖像大小到創作內容,無一不是表露孩子們真實的想法與心境。

長年專注兒童美術教育、繪畫心理學的皮皮老師在專訪中,以繪畫心理學、藝術教育、兒童繪畫發展階段等概念,企圖引領我們以更客觀的角度去欣賞兒童畫;同時,透過理解兒童畫與孩子內心世界的連結,更加了解孩子們的情緒活動,以促成更和諧、互信、共感的親子溝通。

繪畫心理學突破防衛機制,看見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兒童美術教育的能動性大,比起單純畫畫,它更是想像力及創造力的啟蒙。我們遞給孩子一張白紙,告訴他:一切皆有可能,你的所有想法都能夠被世界接納——那是孩子們自信心建立的第一步。

繪畫所能給予,是對於多元性及創造性的包容,而非僅僅透過二元性的視角,告訴孩子,什麼樣的畫叫做好,什麼樣的畫叫做不好。藝術本身並無標準答案,正如皮皮老師想要傳遞給每一個學畫的孩子:你的想像力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

從繪畫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顏色某種程度上反映這孩子內在的心裡投射。比如說,孩子將某個人物塗黑,可能代表著孩子對於該對象存在壓抑、壓力、恐懼及害怕的心理;又比如,孩子將爸爸的右手塗黑,可能代表那隻手對於他來說具有威脅性。

「繪畫心理學相較於諮商來說,比較沒有防衛機制。一般我們做精神分析、治療、心理諮商,人們可以選擇『講』或『不講』,然而畫圖的當下呈現的是真實情感,你並不知道誰會用什麼方式來解析你,因此可以很自然的畫出來,孩子也一樣。」皮皮老師提到,繪畫可以很客觀地呈現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他畫出什麼,我們就能讀到什麼,而因為這份了解,我們可以有所行動。

多年以來,皮皮老師之所以投入兒童繪畫心理學的推廣,全源自於一個簡單的信念:「如果我們因為看不懂,只能忽略兒童畫中傳遞出來的訊息,那麼這些孩子就會帶著這樣的傷、壓力繼續成長,到他成年才開始做心理諮商。」

皮皮老師一面說,一面微皺著眉,從他的言談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他對於這件事情的重視。

「如果你是老師、爸爸或媽媽,你可以透過讀懂這些訊號,去了解原來某個人、甚至是我自己的管教、手足同儕之間的相處已經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我們就可以介入了解,及早地解決孩子的心理創傷。」

舉例而言,一個孩子總是將圖畫得過小,通常代表著缺乏自信、較沒有安全感,我們可以透過兒童畫的佈局去勾勒孩子的個性,同時,透過嘗試與其溝通,去釐清這個孩子究竟只是性格內向、拘謹,還是真的缺乏自信心?

也因此,將兒童繪畫心理學的概念帶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對於皮皮老師而言有著非做不可的使命,他提到:「我們與其責備父母,不如讓他們自己去看見自己教養過程中的盲點。」

兒童畫作為引導,是父母「自我覺察」的領航塔

這也是為什麼在此次《從畫畫看懂孩子內心世界》課程裡頭,皮皮老師更強調帶領父母透過理解兒童畫,展開自我覺察的旅程。

「所謂的正向教養,就是要我們斷開鏈結。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在被打、被罵之後,會說『好,我一定要奮發圖強、洗心革命』,通常打罵的後果只會造成孩子們逃避、憤恨,甚至疏離了親子關係。」

從兒童美術到正向教養,皮皮老師期待以兒童畫作中的「負向訊號」做為引子,引導真正在乎孩子的父母透過兒童畫正視自己的問題,及早發現可能的創傷,還給孩子們健康快樂的童年。

「沒有一個孩子在打罵教育下會產生希望、信心,正向教養的意義是不再用責備的方式與孩子互動,而是去了解孩子的動機。」

皮皮老師說,若將這個概念延伸到繪畫,透過課程,想要傳遞的是大人如何拋開自己的二元觀念,給予孩子在繪畫上的支持、肯定以及鼓勵,讓他從信心生出興趣,持續地繪畫,進而產生正向的循環。

很多時候,兒童畫所傳遞出的訊息,都會率先指向原生家庭的教養問題,啟動察覺對於父母來說相當不易。尤其在「人皆有其盲點」的狀況之下,做為大人,很難無中生有地察覺自己的慣性造成了孩子的壓力。

因此兒童畫便可作為一個很好的自我覺察開關——領著父母、老師仔細去看:

自己是不是太兇、太常不耐煩、過多的責罵?

「很多父母必須透過這個過程,才會驚覺自己對孩子已經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皮皮老師坦言,這門課本就是給父母的,年紀尚小的孩子多半沒有問題,孩子的問題皆來自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因此,透過兒童畫引導父母自我覺察,再慢慢帶到孩子的自我覺察。和父母一樣,孩子也有情緒,如果可以從小的時候開始關照、體察自己,懂得說出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期待,理解自己的反應,表達自己的狀態,那麼他們便能從小學會如何往內看,而不是一昧地責備他人。」

自我覺察是門修行,多數的大人都尚未結業,這件事情需要靜心,需要反思,需要沈澱自己浮躁的情緒,它比發脾氣來得更難,更需要耐性。也因此,透過兒童畫深入察覺內在,父母因此得到一些理解孩子的訊號同時,也才能進一步開啟親子關係的對話空間。

藝術治療的使命:讓我們的孩子保有健康的心、強壯的靈魂

「其實善惡、好壞、對錯、美醜這種二元論的東西,都是人的觀點和框架,我們去定義誰是好、誰是不好,察覺誰是善、誰是惡,上課做好就是乖、不做好就是壞,這些東西真的這麼絕對嗎?」

皮皮老師手比劃著,丟出問題的同時,也給出答案:「有的孩子好動,但他不是不乖,那是由於他的性格、生理因素導致。我們可以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試著去想:你可能個性很急,但你的孩子也許是個慢郎中,這當中又有什麼對錯呢?」

從兒童美術延伸到親子教養,皮皮老師總有自己觀點,侃侃而談,彷彿想將 20 年來對孩子及家長的觀察都傾囊相授。皮皮老師對於兒童畫精闢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對於兒童教育的使命感和熱情,驅使著他一路走來,只為守護孩子的那顆赤誠之心。

針對家長究竟能透過兒童畫了解孩子到什麼程度?他也不諱言分享:「你要了解一幅畫,除了了解它既有的理論基礎之外,更需要大量的對話。」

「因為無論你有多麽擅長兒童畫解讀,這當中仍會有很多誤判。因此除了觀察,更要學會傾聽,和孩子對談,釐清脈絡,知道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心理投射。不能僅憑臆測去幫孩子貼上標籤。」

也就是說,透過繪畫心理學去了解兒童畫所傳遞出的訊息,僅僅作為親子關係改善的開始。

它是一把鑰匙,光是擁有它並無法改變什麼,而是要有解鎖的決心,

了解後的溝通、行動,才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步。

「拿掉二元,你才能開始用更寬闊的態度去接受各個東西,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沒有乖與不乖。」皮皮老師提到,所謂藝術治療,時常是服務社會中 3 至 5% 已經具有心理創傷、心理疾病的成人與孩童。

然而這個世界上仍有 95% 的人他正在遭遇被罵、被否定、被指責的日常。這些狀況累積在孩子們心中,形成某種負面情緒的沈澱,久而久之問題未解,這 95% 的健康孩子是不是就有可能逐漸往 3-5% 那端走去?

「對我來說,學習藝術治療、藝術心理學是想幫助那 95% 的孩子,

以防他們變成 3 至 5 % 的其中一人。」

皮皮老師認為,心理疾病通常不是一觸即發,它是經過漫長時間的醞釀,惡性循環逐漸吞噬健康的靈魂,使得人心不再完整。既然如此,如果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個節點做出正確的反應,而不是等到這些孩子落入 3 至 5% 境地後才想著如何挽救,這個世界,是否也才能更好一些?

帶著這樣的初心,皮皮老師相信,只要越多人了解繪畫心理學、兒童美術、兒童繪畫發展階段,家長、教師就更有機會邁入自我察覺的旅程。

一旦社會的教養氛圍朝向正向教養前行,親子關係、師生關係的改善才能真正及時地幫助到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擁有堅強的心理素質,善的循環也才能開始發芽、茁壯,並且延續。

與皮皮老師一同了解兒童藝術,透過繪畫打開孩子心裡的那扇門

>> 《從畫畫看懂孩子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孩子需求,連結你與孩子的心》

本文作者:盧奕昕 Louise

核稿編輯:黃愉芳 Kacy


推薦文章:

歐美寶寶這樣玩!「感官盆」演出繪本故事——專訪兒童英文老師 ARIEL

母親節該如何向媽媽表達愛?來看你適合哪一種方式!

專訪/蝌蚪老師呂軍逸:看侏羅紀公園上百次!用模型、動畫,帶孩子認識真實的恐龍生活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