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讓人抓狂?看見並承認它,是完整自己的開始

「居然發生了這種事欸!你不覺得很過份嗎?」

那天下午,我被朋友找出來聽她抱怨,起因是她無意間發現朋友 A 和 B 私底下的「親密互動」。

朋友在某個活動先認識 A,並在一個機緣下將 A 介紹給 B,後來朋友打算邀約 A 出席共同朋友圈的聚會時,才發現 A 已經先與 B 約了,當下她的邀約被 A 給婉拒,在聚會當天只能單獨行動。

當朋友得知這件事的時候感到很難堪,B 認識 A 的時間明明比自己短,但就這麼把 A 獨佔走了!

敘述完前提,朋友便開始咕噥自己當天乾脆硬黏著 A、要排擠 B 的念頭。

「怎麼感覺妳現在很像國小生在搶朋友的樣子?」我喝了一口茶順便揶揄她。

「我不知道為什麼,就覺得很生氣,但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她懊惱地抱著頭。

看著努力壓抑內心激動的她,我的好奇不禁被勾起:為什麼我們會想要,或覺得應該要壓抑情緒?

沮喪
photo from pexels by Alex Green

情緒只會搞破壞?其實是認知事實的指標

面對我提出為何要壓抑情緒的疑問,朋友理直氣壯地回覆:這樣我豈不是變成很小心眼的人了嘛!

「事實上妳就是呀,因為妳不在意A和B感情很好的話,妳根本不會生氣。」

我尷尬的抓抓臉,不出所料地換來對方一陣沉默。

我開始和朋友解釋,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一個讓我們認知到「事實」的指標:原來我對這件事感覺會生氣。

認知到對事實反應的情緒之後,很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便是否認,而不是接受。

我們為什麼要接受?

正如《情緒》一書裡所說的:「如果一個人可以如實的接受事實本來的樣子,那麼,在那個接受當中,所有的緊張都會消失。痛苦、焦慮、絕望—— 一切都將消失無蹤。」

朋友不可置信地回嘴:「可是情緒讓我很痛苦,我根本不想要它存在!」

因為情緒總是讓我們受苦,所以我們覺得擁有情緒是不好的事,關於這點,我翻到《情緒》裡對應的一段文字:

「痛苦是來自你對於事實真相的詮釋。

試著了解這一點:精神上的痛苦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

懦弱並不痛苦,是你認為『懦弱不對』的想法讓你痛苦,

是你認為『懦弱不該存在』的這個想法讓你痛苦。」

這提醒了我們:真相只是中性的存在,情緒也是。

抗拒並不會讓我們好受,我們對真相的不接受,只會增加我們對無法否認的事實的痛苦。而接受才能夠帶來轉化。

情緒
photo form unsplash by Anthony Tran

朋友對於 B 和 A 變得要好一事感到生氣,但是又拒絕接受「自己不希望他們變得要好」的事實,而讓她選擇壓抑或忽略這個憤怒,造成她卡在這個糾結裡。

那為什麼她會不願意承認?因為腦袋的聲音正在批判自己:怎麼可以生氣?這樣不成熟、這樣不應該、妳很小心眼……

所以不是情緒讓自己不舒服,是不願接受真相的批判想法便讓自己感到痛苦。

情緒只是提醒我們:嘿,你還卡在這裡喔!

就好像被掩蓋起來的垃圾,如果一直沒有去處理,終究會發臭的,我們能做的下一步就是去看見,然後把垃圾清掉。

「但是情緒來的時候就是控制不了啊!」朋友懊惱地嘟嘴生悶氣的表情,讓我莞爾一笑。

關注事件的本質而非期待,轉念就會發生

我認為正是時候帶朋友學習「看見事物的本質」這件事。

於是我問她為何要對 A、B 變得要好一事感覺生氣?

朋友懦懦地回答:她才應該是和 A 比較親近的那個人才對,還有原本想要和對方參加聚會的計畫被打壞,所以感覺生氣。

在這裡我嗅出了恐懼的味道:為什麼 A 只能和她要好,和別人卻不行?為什麼一定只能和她出席聚會?

朋友沉默了許久,才坦承是她自己在關係中想要控制對方、不安全感的議題被揭露出來。

原來她在過去曾經歷過類似的三角友情事件,因為自己當時充滿忌妒,所以選擇攻擊和刻意的疏離對方,就在她發現對方其實毫無惡意的時候,這段友誼卻早已告吹。

如果再退一步看,朋友對 A 的關係抱有「我們應該要比較好」的期待,但是這樣單方面的期待感,只讓她緊抓著會失去 A 的可能性不放。

A 還沒有回訊息、某某人好像跟 A 關係很好……一旦出現任何不安定的因素,不安、憤怒的情緒就會如漣漪般不斷擴張。

壓抑情緒
photo from pexels by EKATERINA BOLOVTSOVA by

為何要練習看見事件的本質?因為「定義」都是我們自行後製上去的。

父親曾給我講述過《金剛經》裡的這個故事:

在你的面前有一支筆,你會認為它就是筆,但是當你把筆拿給小狗,狗兒會把它當成可以啃咬的玩具,那麼它究竟是筆還是玩具?究竟是誰對誰錯?

當你和狗都離開了這個房間,只剩下這支筆,那麼,現在的它究竟是筆還是玩具呢?

因為沒有賦予它定義的對象——所以此刻的它什麼也不是,就只是個單純的存在罷了。

在朋友眼裡覺得 A 答應 B 卻拒絕自己,等於在 A 心裡 B 的位置比自己高,而這只是她內心的擔憂,她卻為此感覺難受。

但,這真的是事實嗎?這個說法並沒有求證於 A ,所以都只是朋友單方面的推測,也就是自以為的定義。

如果試著換位思考,從 A 的角度來看:無關交情深淺,她或許只是剛好答應先提出邀約的那一方而已!

反而是藉由此次事件的發生,朋友再度認知到自己內心尚未解決的課題,也就是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事實,以及放下多餘的期待。

「我知道了……但要不被情緒影響,說得容易,要做到卻很難呀?」朋友嘆了口氣。

除了努力控制,我們還能對情緒做些什麼?

「那推薦妳這本書吧!」我默默地把書遞給對方。

《療癒好情緒》是一本從身體健康、心理學來探討情緒的書籍,作者和田秀樹是一位精神科醫生,以較為理性的角度出發,提供讀者跳脫感性來看待情緒。

書裡收錄 10 種防止情緒低落的習慣,在此分享我個人較推薦的方法:

1. 多曬太陽,協助抗憂鬱的退黑激素分泌,維持健康的生活節奏

2.吃早餐是讓大腦開始工作的儀式,推進工作或學習進度,減少急躁

3.哈哈大笑可放鬆腦部緊張,維持情緒穩定

4.安排運動時間,協助宣洩壓力

5.與朋友聊天談心,放鬆生活緊張

6.若情緒失衡大幅影響生活,必要時求助專業診斷,服藥治療

人際關係
photo from pexels by Alexander Suhorucov

另外,作者主張「認知」、「思考」、「行動」是影響情緒的 3 大要素,如果當事人擁有扭曲的認知,陷入負面思考,就會容易被情緒影響,作出連帶的行動。

以我的朋友為例:她對 A 和 B 一起出席聚會有「B 獨佔了 A」然後推導到「 A 只和 B 好」的認知,進而陷入「A 可能會離開自己」的思考模式,最後產生了想排擠 B 的行動。

關於情緒控制,書中提供的部分方法如下:

1.先認知到自己目前的情緒:留意現在自己是正在生氣?正在沮喪?如果無法確認目前的狀況,也就無法進一步作處理。

當我們深陷其中,無法直接覺察情緒的話,聽聽身邊的親朋好友給予的關心或忠告,也是很有幫助的。

2.看到自己的情緒以後,先後退一步冷靜下來:不讓當下的判斷能力被影響,再另外思考其他的選擇和可能性,比較容易將行動導向對的方向。

就像這次的聚會事件,我點出 A 的可能性立場,讓朋友跳脫單方面的負面認知,阻止了一場朋友爭奪大戰的發生(笑)。

相信大部分人感到最困難的部分,便是開始觀照情緒的這件事情,畢竟我們碰上令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下意識的反應不是逃避就是抵抗。

記得嗎?當你看見和接受它的時候,才會開始轉化,跳脫這個迴圈。

觀察情緒
photo from unsplash by Simon Maage

但沒有人一開始就是熟能生巧的,一切要從練習開始。如果你希望有熟悉此道的老師可以引導自己,可以參考「臣服實驗」的線上課程。

開課講師為歐普拉的靈性導師麥克辛格,也是《臣服實驗》一書作者,將自身 40 年在生活中臣服生命的過程化為更實際的指導練習。

關於學習臣服人生這條路,我也還在學習當中,建議初次嘗試的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從放開生活中的小計畫、體驗順流開始~

祝福我們,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順流吧!

歐普拉靈性導師的 8 堂臣服實踐課


推薦書籍:

《療癒好情緒:養成不累積「憤怒」、「不安」、「壓力」的習慣》

作者: 和田秀樹

出版社:天下雜誌

《情緒:如何將恐懼、憤怒、嫉妒蛻變為創造性的能量》

作者: 奧修

出版社:麥田

推薦文章:

植物想告訴我們的事:盡情體驗過程,生命就能向陽綻放

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用「呼吸」找回前進的動力

學會調節生活裡的「緊」與「鬆」,人生才能走得更順遂幸福!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