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一定要回家嗎?冷漠、火爆,令人不悅的家庭氛圍該怎麼處理

日子即將來到農曆新年,吃年菜、發紅包是令人期待又計較的環節,但或許有的人一聽見回老家,便眉頭深鎖,因為家中的氣氛令人感覺不悅。

就像寒氣逼人、火爆傷人的冰火重天,當家庭的溫度過於低溫或滾燙,都不是舒服的,以下文章想分享兩本書籍,分別建議我們該如何從關係中達到溫度平衡。

過年
photo from pexels by Edmond Dantès

當冷漠形成常態,先放鬆找回愛的儀式感

第一種是冷漠的家庭關係,常見於父母忙於工作、應酬,孩子從小缺乏家庭的溫暖互動,甚至是有的家庭出現暴力,讓孩子從小植入「需要與他人保持距離才能安全」的信念。

關係的刻意練習》一書作者楊雅筑心理師指出,她在實際的諮商工作中發現:當一個人不曉得被愛的感覺時,他往往也很難去愛自己的孩子, 因為這是他無法體會的經驗

我們的行為出自於信念,而信念是根據幼年時期從父母和社會的回應中獲得,如果在過去植入保持距離才是安全的信念,長大後容易不自覺將此信念反映在與他人的相處模式上。

於是書中的這句話令人傷感:「在變成一個『傷人』的大人以前,他們往往曾經也可能是一個『受傷』的孩子」。

因為先天的信念而導致冷漠或是暴力容易成為「家族遺傳」,長期的冷漠讓家人變成只有血緣關係的房客一般,或許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

傷心
photo from unsplash by Noah Silliman

要改變信念並非能立即見效,也需要放下看見戲劇性改變的期待,因為並不是因為自己的期待就能改變對方的行為,有如要求從不運動的人一起去爬玉山,必然是充滿抗拒。

如果想要拉近彼此關係,打造我們是共同體的感受,《關係的刻意練習》建議讀者可以創造屬於家庭的儀式感。

因為儀式感可以藉由時間、服裝、聲音、氣味等元素,協助我們切換不同的實體空間或是心理空間,就像出門前換上制服迎接上班時刻,在舒適的餐廳吃飯心情會特別不同等等。

有感於長大後與父母的話題逐漸稀少,白天的相處時間也不多,我和妹妹利用房間牆壁打造一個視聽角落,全家有空就來個電影之夜,聚在一起吃消夜看影片。

看電影
photo from unsplash by Phillip Goldsberry

若我們有陣子過於忙於工作,父母反而還會主動地詢問是否來看個周末電影,於是「一起看電影」變成我們家特有的相聚時光和關心方式。

不論是固定時間一起吃飯,拍攝全家福,或是慶祝周年紀念日,讓儀式感從個人的「我」穿越到一體感的「我們」,其中最大關鍵便是用心投入,而不是流於形式為做而做,當心裡有著對方的存在時,相信這樣的相處品質也會有增溫效果。

記得〈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Podcast「過年不回家,有錯嗎?」節目中,生鮮時書創辦人鮪魚與快樂大學的熊仁謙也曾討論到相關概念——當我們賦予日常生活一個意義,或是為回家這個行為增添不同角度,便能降低遭遇的痛苦。

懂得把心放在感受意義、改變自身觀點的人,就會更願意去穿越困境,進而從中增長韌性。

火爆式家庭關係:適時解放怒氣值,降低衝突爆發

第二種家庭模式是火爆式的關係,常常會從彼此的抱怨開始吵架、撕裂和平,弄得彼此心靈或是身體受傷。

還有一種火爆是如地雷般潛藏在底下,表面看似平靜,一旦被碰觸到就會徹底炸開,體無完膚。

失控的愛》一書收錄了其中一種失控愛情模式:平時是好好小姐/先生的人,只要和伴侶吵起架來就會非常失控,抓狂的怒罵和摔打,往往讓另一伴感到錯愕又受傷。

經由身為諮商心理師,張家齊作者的層層對談引導,才發現個案有極大可能是在童年受到火爆家庭關係的壓迫。

為了維護個人安全或家庭和平,以及當時還年幼毫無反抗之力,即使個案成為被父母辱罵、修理的對象,也只能選擇壓抑心中的負面情緒。

童年
photo from pexels by Phil Nguyen

「不能表現出自己的不開心」的信念,讓他們往後遇到心有不滿的情緒便會選擇忽略,然而這就像不停充灌怒氣的憤怒氣球,超過氣體容納範圍就硬生生地爆炸。

在一口氣發洩完怒氣後,有的人會因為罪惡感而內疚,認為自己應該要更包容衝突、忍耐對方才是,但依舊沒有地方去的怒氣,會衍生為下一次爆炸循環。

由上述例子可觀察到家庭的相處模式,有極大的機會影響到其他的人際互動關係,作者提醒讀者需要練習看見、接納自己的情緒。

他在書中寫道:「錯的,不會是我們的情緒,錯的,是心中那些一次又一次把情緒硬是綁住的繩結。

在憤怒氣球爆破前,作者提議可採取以下的自我保護 SOP:

1.嘗試分心:暫時抽離憤怒情緒,如深呼吸、運動等可達到冷靜效果。

2.嘗試分享:和信任的朋友、心理師對話或寫日記,表達自我情緒,讓怒氣解放。

3.離開衝突對象及現場:避免正面衝突,減少遺憾發生。

其中作者提到「讓罪惡感走對方向」,當衝突發生過後,可先緩緩想要彌補對方的念頭,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被忽略、疏於照顧的地方呢?

我覺得不論是家庭或是愛情關係,都需要先從看見自己開始,先療癒好受傷的心,更能用完整的自己投入到關係裡。

療癒
photo from pexels by Edgar Santana

運用耐心、愛心、舒服心,找出適合的相處之道

文學家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看起來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難處。」

雖然知道緩解衝突的方式,卻不一定能夠運用在所有家庭、情境身上,所以我認為改善關係模式應從耐心、愛心、舒服心出發:

改變長久根深柢固的信念和行為,絕非一朝一夕可達成,所以需要有耐心慢慢引導;

因為希望跟家人擁有良好的關係,才會想做出改變,比起促使他人想遠離的責罵和碎念,真實的愛更容易被接納;

或許沒有最好的解決方案,只要相處的品質能舒服和諧,便是最適合彼此的互動關係。

放下要成為特定模樣的期待,讓平衡的溫度暖和彼此的心。


推薦書籍:

關係的刻意練習

作者: 楊雅筑

出版社:商周出版

失控的愛

作者: 張家齊

出版社:天下雜誌

推薦文章:

我是不是在2022年把好運都用完了?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用「呼吸」找回前進的動力

反覆卡關、不斷受傷?從原生家庭快篩出你的問題根源——專訪《人類木馬程式》作家李欣頻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