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閱讀書單:知識變現讀什麼?10 本好書打造翻轉人生的逆思維(上)

嗨,今年你閱讀了哪些好書呢?

每年到了歲末,博客來、誠品與金石堂陸續會發布年度各類書籍暢銷榜。作為讀者,總是會注意自己閱讀過的好書是否有上榜、又有哪些榜上有名的書籍還未閱讀?身為作者,自然也會格外留意自己的作品是否有擠上榜單、受讀者青睞?

近期博客來發布了 2022 年度百大暢銷榜,很榮幸、也特別感到意外,我的作品《高產出的本事》居然連續第 3 年上榜!除了感恩讀者們的支持,也對博客來如此厚愛這本書十分感謝。據我所知,這本書今年至少有 4 次以上的促銷推廣活動。

即使已經出版了近 3 年,不時仍有讀者會給我回饋。有人告訴我這是一本很棒的溝通表達指南;也有人告訴我這本書解決了他們頭疼已久的寫作問題;更有人從中找到了視覺圖解的簡單法則。其實這些都可以視為「輸出」的一種形式,一樣通、樣樣通。

除了溝通表達、文章寫作與視覺圖解之外,你同樣可以運用書中的觀點與技巧來提升簡報規劃、閱讀成效與引導行動,讓高效產出成為你個人的代名詞。

聽到不少人因為這本書,破除了產出的迷思,也改善了工作上的壓力,真的是我始料未及的!每每看見有讀書會將這本書選作導讀的書目,以及與會者精采的觀點分享,除了讚嘆之餘,也讓我從不同的視角學習到更多。

自我期許能寫出更多的好書,也恭喜其他入榜的作者朋友們!

回到正題,我流覽了各家通路這一波的榜單,發現今年出版的書籍入榜的並不多,大多數仍是歷年的暢銷好書。那麼,今年有哪些新書值得一讀呢?做為知識型自雇者,我十分關注與閱讀許多與職場生產力、知識變現的商管書,也時常分享閱讀心得與觀點。

我挑選整理了今年出版的 10 本好書,包括 4 個面向:

  1. 從思維帶來行動的改變 
  2. 向經典學習商業思維
  3. 用閱讀與產出來翻轉人生
  4. 善用數據為說服力加值

從思維帶來行動的改變

《逆思維》

亞當.葛蘭特/平安文化

逆思維

「重新思考,是一項基本、而且日益重要的習慣。」—亞當.葛蘭特

這本《逆思維》從書名來看,可能會聯想到逆向思考之類的。

但從原文書名來看,很好理解,就是「再次思考、重新思考」的意思。不是推翻原來的思考、也不是接受對方的觀點,而是再重新思考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也可能保有原來的觀點。

重新思考,這件事有多難?作者亞當.格蘭特用了一整本書的案例告訴我們,這件事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難。當我們思考與談話時,往往會不自覺落入三種職業心態:傳教士、檢察官與政治人物。

當我們的信念受到威脅時,會像個傳教士開始布道、保護並宣揚自己的理想;當我們在別人的論據中發現瑕疵時,又會進入檢察官模式,列舉各種理由來揭露別人的錯誤、證明自己是對的;當我們希望尋求群眾的支持時,又會像個政治人物般爭取眾人的認同。

但我們很少、甚至不曾懷疑自己的觀點可能是錯的,可能不是那麼地周全。

重新思考,是讓自己像個「科學家」一樣,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察覺自己的理解限制、懷疑自己所知道的、對於不知道的保持好奇,並且根據新的數據來更新自己的觀點。

想法轉個彎,人生路更寬!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唐鳳、楊倩蓉/天下文化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你容忍與你本來立場不同觀點的能力愈大,你就愈有能力去理解複雜的論點。」—唐鳳

別用舊思維看待新問題。

看完這本《唐鳳的破框思考力》後,我腦中浮現出了這句話。其中隱含著 2 個課題:面對問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這是個新問題?意識到是新問題後,我們的舊思維是否仍然適用,還是該與時俱進?

唐鳳在書中提及自己是如何思考、工作、學習與看待新事物,本質上都在不斷地提問上述的兩個課題,並且找出屬於唐鳳的答案。對於這些提問,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得思索與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比方說,許多人對於遠距工作的認知,是注意力缺失的問題更為嚴重。我們意識到遠距工作是個新的模式,但注意力缺失是個新問題嗎?可能不是,所以我們使用以往改善專注力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許產生了成效,但不夠明顯。

遠距工作
photo from pexel by Karolina Grabowska

唐鳳對遠距工作的理解,是改變了彼此對時間結構的認知,而不僅僅是工作地點的變化。遠距工作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結構;員工可能每半小時才看一次訊息或回覆,而主管卻期待員工五分鐘內就得回應,結果就是不如預期。

時間結構的認知差異,就會逐漸擴大為溝通上的問題。我們無法以舊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比方說閱讀空氣、主動回報與確認;你會發現遠距要閱讀空氣是很難做到的,而認知問題沒有解決,主動回報與確認仍然不容易找到交集。

>>推薦閱讀:幕僚的素養力(一):學會閱讀空氣,告別職場小白

所以,面對時間結構認知不同這個新問題,我們應該從本質去重新思考如何解決?事先安排時間結構、尋求工作方式的共識,或許才是解決之道。

書中不乏像這類對問題的自我提問與重新理解,然後作出行動與檢討覆盤。我發現大多數的高效工作者,都相當重視實踐與覆盤,或許這就是他們能持續迭代進步與成長的關鍵。

這是本輕鬆易讀的書,也能讓讀者在唐鳳的思考中找到自己破框的契機。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

布萊德.史托伯格、史提夫.麥格尼斯/樂金文化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己

「變質有害的熱情令人受苦,積極正向的熱情使人享受。」—布萊德.史托伯格

一流的成功人士往往充滿熱情,所以能在專業領域發光發熱。

擁有熱情是一件好事;但毫不節制、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熱情在一件事情,往往讓人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感到過勞倦怠而無以為繼。​

過勞倦怠,常常出現在竭盡所能發揮熱情的人身上。​

作者在先前的著作《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中提及,比起優秀的人,我們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去完成同樣一件任務,因此更容易產生過勞倦怠感,進而影響我們的表現與持續性。優秀的人同樣會產生過勞倦怠感,只不過他們更懂得如何有效管理熱情,這也是為何頂尖的人可以保持巔峰表現,又能展現一派輕鬆的關鍵。

管理過勞倦怠感的概念,也延伸到這一本書中,成為熱情需要被妥善管理的理由之一。如果我們不懂得節制與管理熱情的使用,只會很快把自己累垮、消滅了熱情。​

管理熱情
photo from pexels by Andrea Piacquadio

其次,熱情也不全然是好的。​

有些熱情是有害的,比方說由「成果」所趨使的熱情,可能會使人沉溺於外在成就、他人的賞識與認可,而誤入歧途、做出鋌而走險的事情;由「恐懼」所驅使的熱情,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形象、恐懼未來的變化或他人對自己失去關注,所以誘使人不擇手段避免失敗,以免辜負他人或自己。​

因此我們要做好熱情的管理,既不讓熱情耗盡而心力交瘁、也不要讓熱情變質而誤入歧途。那麼,該怎麼做呢?​作者告訴我們要做好熱情管理,包含 3 個關鍵:發掘熱情、掌握熱情與放下熱情。​

一、發掘熱情:懂得辨識出和諧與有害的熱情​

二、掌握熱情:透過自我覺察與和諧熱情共存​

三、放下熱情:人生敘事操之在己,懂得實踐與取捨熱情​

回想過往擔任幕僚的時期,我總是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批評,也讓自己的熱情幾乎消磨殆盡。後來,毅然決然地提出辭職,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讓自己好好內省與沉澱,重新找回熱情再回到職場,我更懂得如何管理與有效運用自己的熱情!​

現在看來,當時還真的是誤打誤撞實踐了書中的方法。​

如果能早些年看過這本書,我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得更好;但即使現在看到了也不晚,因為我從中了解到更多、也印證了書中的觀點與方法都是有效的,往後也能更得心應手的發揮熱情、提醒自己別被有害熱情綁架了!

向經典學習商業思維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哈佛商業評論/天下文化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雖然業界環境不斷發展、後人也以自己的想法與研究加以補充,

我們希望選出的是幾十年來歷久彌新、仍然深具參考價值的文章。」

——《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殷阿笛

今年是《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周年。每期有 3-4 篇主題文章,至今少說也有近 5000 篇刊登過的文章,要從裡面選出 30 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坦白說,我不是編輯部的成員,無法真正知道他們挑選這些文章的理由與考量點。

不過就書中所揭露的,選文的標準是希望經過這幾十年來仍然深具參考價值的文章,即使商業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有些文章的觀點也有了更多更新的發展。

除此之外,也考量到市場關注的焦點轉換。比方說,在一百年前的企業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提升營運效率?所以《哈佛商業評論》中的文章較偏向「科學管理」領域的內容;然後慢慢地有了總經趨勢、公會組織、男女平權、種族歧視等議題出現在內容中。

直到現在,更多的內容可能是策略規劃、商業模式、變革管理、新興科技等議題。換句話說,從《哈佛商業評論》中的內容走向,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市場關注的議題是什麼?參考價值、市場關注與閱讀熱度,我想就是這 30 篇文章之所以被選出做為「影響力」的代表。

即使沒被選上的文章,我相信仍然有可閱讀的價值。

畢竟在每一期《哈佛商業評論》的內容,都是一時之選,所以如果能跟著《哈佛商業評論》的步伐,閱讀每一期的內容,肯定會獲得更多。

書中收錄的三十篇文章橫跨了近七十年,最早的一篇是1952年的文章,談的是關於溝通與傾聽的重要性,而這件事在今天的職場上依然重要,我想這也是它會選入的原因,溝通與傾聽的重要性是歷久不衰的,也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

商業書籍推薦
photo from pexels by Diva Plavalaguna

如果以發表的時間來區分,我想可以分為 3 個階段。

第 1 個階段,是發表超過 20 年以上的文章,共有 12 篇。其中有 5 篇更超過了 40 年以上,包括剛剛提到的溝通與傾聽、時間管理、行銷重要性、員工激勵與麥可.波特的競爭策略這些議題,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仍然不會過時、也是相當重要的提醒。

第 2 個階段,是發表超過 10 年以上、但未超過 20 年的文章,共有 5 篇。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藍海策略與設計思考這兩個議題,影響了後來的企業與商業發展,到今天這個影響仍然持續著;其他文章包括成功人士的九種作法、以及新手主管面臨的挑戰等議題。

第 3 個階段,是過去 10 年內所發表的文章,共有 13 篇。

我認為這個分界點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在於機器學習的大躍進。這使得商業、科技與組織發展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別是人與機器的協作,所以在這 13 篇文章中包括企業變革(創新、精實創業、敏捷工作法)、職場平權議題(兩性、種族)、科技趨勢(大數據、人工智慧、商業太空時代)等等議題。

其中有一篇與情緒管理有關,因為疫情衝擊而使得這篇文章是新冠以來最多人閱讀的,內容說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悲傷。

這件事,機器沒辦法幫我們做好,仍然必須由人類自己來處理。而如何善用情緒的力量,我想在現今的社會中會是愈來愈重要的一項議題。既然這些文章橫跨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們在閱讀這些文章時,除了內容中提到的概念與觀點,也要注意文章的時空背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與現在的觀點又有什麼差異?

由於文章都是各自獨立的,我想在閱讀時可以隨意從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開始即可。

但如果從整體來看,也不難發現這些文章的選擇,其實也反映出隨著時間推進,在商業場景中所關注的議題是如何產生變化的。

整體來說,我認為《哈佛商業評論》的影響力可以說有 3 點:

  • 做為職場工作者進入商業知識的引路者。
  • 做為新創孵化器,許多偉大的商業觀點與創見都是在這裡孕育而出的。
  • 做為管理者、創業家或企業營運者掌握第一手商業新知與建議的資訊來源。

如果你從未看過《哈佛商業評論》的內容,或許可以從這本《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開始閱讀。

用閱讀與產出來翻轉人生

《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佐佐木俊尚/方舟文化

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透過閱讀可以讓人獲得知識和觀點;但最終還得將這些東西變成自己的知肉才行。」—佐佐木俊尚

作者所說的「知肉」指的是知識的血肉,也就是能派得上用場的知識。

現在是更重視閱讀力與閱讀素養的時代。

沒有人會反對網路上充斥著海量資訊的事實,但其中有優質的資訊、也有糟糕、惡質的雜訊。如何挑選出優質的資訊、進行深刻的解讀,來提升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成為了現代人重要的課題之一。

「錯誤的認知,比無知更可怕。」

在不少談論邏輯謬誤的書中,都提出了這個觀點。只是一味地接受網路上所餵養的資訊,我們很可能被形塑成扭曲的價值觀與造成對事物判斷的偏誤。除了選擇合適的資訊來源,如何判斷送到眼前的資訊真偽與價值,更是每個人所面對的挑戰,也有賴於閱讀素養的提升。

閱讀
photo from unsplash by Fa Barboza

要想培養閱讀力,就從排除陷阱與雜訊開始做起。

這本書絕大部分的內容,都在談「讀什麼」和「怎麼讀」這兩件事。從紙本書與電子書、社群網站、報章雜誌等各式媒介的閱讀方式,書中都有相當完整的經驗分享;我們可以參考,然後建立自己的方式。

因為無法閱讀完所有的資訊,所以如何挑選「該讀的內容」成為關鍵的起手式,包括揪出潛藏在閱讀中的陷阱,並排除掉其中的雜訊。大量閱讀或蒐集資訊,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透過閱讀文章或蒐集資訊來累積「概念」。

也就是如何將多元資訊結合為一個故事,或依順序來整理,使其成為一個世界的東西?而這也衍生出另一個課題:如何更好的輸出與表達概念?輸出的重要性,我在《高產出的本事》中已經談了很多,而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 3 個理由,我認為相當關鍵也十分認同:

  • 純粹的共享精神,保持善意的無私奉獻,最終也能讓自己受益。
  • 輸出能讓自己意識到輸入的不足,所以會不斷接觸新事物、持續蒐集資訊。
  • 善用社群工具,可以更容易找出讀過的文章、輸出的內容。

書中提到許多篩選、過濾、消化與管理資訊的建議與做法,和我自己在實踐的幾乎相同;對於想要提升閱讀整合力的讀者來說,我想應該可以帶來不少啟發。

書中提到的另一個重點是:散漫、缺乏專注力是可以被接受的。

專注力受到行動裝置的吸引而分心,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佐佐木俊尚認為,不需要為此感到苦惱,只要能善用散漫,讓僅能維持住幾分鐘的集中力發揮到極致就可以了。

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我自己獲得的 3 個啟發是:數位與實體的整合、工作與生活的統合,以及專注與散漫的配合。

photo from unsplash by Priscilla Du Preez

虛實整合已經不是新的議題,但隨著技術與工具的發展還有更多的可能性,保持好奇心與多元媒介的整合,我們或許還能發現許多閱讀的方法與樂趣。

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過去都在試圖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後來我意識到這件事真的很難做到,或者說根本不該追求時間上縱向的完美切割、而是要找出橫向的比例分配。在每個時間段裡,不再是完全的生活或工作,而是比例上的變化,讓兩者統合或許就是未來職場工作者的最佳模式。

我們的專注力是稀缺資源,但是透過專注與散漫的切換,不僅可以讓專注力有效恢復,也是讓創造力得以發揮的關鍵。同樣的觀點是《極度專注力》《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中也都有提及,如何讓專注力、散漫力得以互補,就是實踐「多任務處理」的核心,用最少的努力來管理與發揮有限專注力的最大價值。

推薦文章

2022閱讀書單:知識變現讀什麼?10 本好書打造翻轉人生的逆思維(下)

為什麼快樂不起來?丹麥幸福哲學:你是否活得「過度僵硬」

打造網路世代「影響力」,掌握 3 要素你也能成為社群引領者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