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過年,待業中的朋友早早就先回南部,沒想到前些日子,突然打電話來,才剛接起來,便聽到電話那頭早已哭得泣不成聲。
原來是過了回家一週的蜜月期,父母從一開始的噓寒問暖、煮愛吃的菜。到後來,開始對他的生活習慣、找工作態度不斷挑剔。雙方差點發生衝突,但是這些她都盡量忍了下來。
但就在她嘗試著與父母溝通職涯現況的時候,氣氛降至了冰點。
爸爸開始勸他考公職,告訴他這比較有保障,媽媽在出外買菜時,指著廣告看板上的台積電招募,問他要不要去試試看,鄰居有好多孩子都去台積電了。
這一切都讓他壓力好大,直到這次衝突發生時,父親的一句「過年不要說自己沒工作,會讓我丟臉。」成了壓垮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愛出發的親子關係,為何隨著我們長大,一切都變調了呢?
講話刺耳又固執,父母究竟在想什麼?
孩子當然也知道固執、碎念背後是父母的愛,但卻對為何要用傷人的話語、行為來與我們互動,不甚了解,這往往也讓孩子十分受挫。
在《關係黑洞》這本書中,身為諮商心理師的作者周慕姿,以親子之間相處的案例,道出了父母與孩子不同視角的感受與問題。
作者認為,父母的控制、親子的衝突,可能來自於父母的不安全感。當我們愈長愈大,看的世界與父母不同,難以再像小時候那麼遵從。
而對於父母來說,當他們漸漸意識到自己「失去對孩子的掌控」,也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為了要證明自己對孩子來說是「有用」的,來感受自己的價值。
作者在文章中,分析了 7 個討愛父母的徵兆,在讀給朋友聽時,我發現了最有感的 3 個特徵:
- 無法接受拒絕
- 我一定是對的
- 無法信任孩子
在待業朋友的例子中,父母在聽到孩子對於職涯的迷惘後,十分擔心孩子的未來,忍不住想要給些建議。爸爸根據這輩子所累積的經驗,叫孩子去考公職,媽媽則到街坊鄰居探聽,蒐集與女兒同輩的資料,告訴女兒可以去台積電。
然而,對於孩子,也許只是想要父母的傾聽與支持,想得到的未必是一連串的建議。「隔壁的孩子都去台積電,聽說薪水很好,不然你去應徵啊!」、「比起在家裡待業投履歷,不如去考公職,還比較有保障。」
在就業壓力極大的情況下,這些話語在孩子的耳中,不僅僅是建議,還參雜著不信任與比較。
最終,衝突順勢爆發,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還被回一句「你不懂啦!」自信心受挫、努力被否定,怒氣之下也回了一句「過年不要說自己沒工作,會讓我丟臉。」
由於「無法接受拒絕」加上「我一定是對的」,父母無法接受孩子不採納他們的建議,而「無法信任」則讓孩子對於建議的看法,聽在父母耳裡就是不成熟的發言,甚至覺得是在反駁自己、挑戰自己的權威。
但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行為的一開始,父母只是希望能為孩子盡一份心力,這是他們愛的表現,卻在後續的行為、言語中,一切開始變調。
3 個步驟,練習與父母建立良好溝通
遇到擁有這些特徵的父母,我們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
「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回應對方的根本原因。」
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執行起來的難度,我想,有試著與父母溝通過的孩子都知道,很難。
我將作者的方法,試著拆解成步驟,也許我們無法一次到位,但可以跟著練習,每次推進一步。
1. 問問自己,每次生氣時,在意的部分是什麼?將想法寫下來。
也許你會發現,多數時候,自己感到不耐煩、生氣,是因為擔心自己無法滿足對方的要求,因此需要安撫對方的抱怨、負面情緒。
真正不耐的並非對方的要求,而是後續無止盡的「情緒安撫」與自我的「罪惡感」。
2. 將情緒還給對方,不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接下來,要練習著提醒自己,當做出與對方期望不合的決定,他可能會失望,但他不一定需要我安撫,就算他需要,他的情緒也不是我的責任。
作者提到,這必非冷血無情,而是當自己了解到「對方情緒不是我的責任」時,才能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3. 說出自己的困難,回應他人的需求
當我們能分辨是自己習慣性地去承擔、回應他人的負面情緒,而並非是對方要求時,我們才能進入下一步—— 表達自己的需求,回應對方的情緒。
最後一個步驟大概是溝通當下最難做的事了,還記得一開始提到的那位待業中的朋友嗎?在我們一同看這本書後,她嘗試著進行書中最後一個建議。
在某次與父母散步的時候,朋友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我很需要你們的支持,可以讓我休息一週好好沈澱思緒嗎?」接著回應了父母想幫我找工作的根本原因——「無法為你做些什麼的擔心」。
她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們很擔心我的出路,我在台北很努力地找工作,但因為轉職的緣故,需要多一點時間。這次回來,是希望能回家休息,吃媽媽煮的飯,與爸爸聊天,這些就是我最需要的支持!」
朋友後來告訴我,她最近待在家,努力地面對自己求職低潮、持續投履歷,父母親還是會關心她的求職情況,但不會再要她考公職、跟她提其他孩子的規劃了。
取而代之的是,她的桌上時不時會出現削好的水果,晚餐後,父親會與她看新聞聊時事。
聽到孩子的困難,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幫得上忙,但是當我們長大,有些事情總是要自己面對。不知道如何幫助我們的父母,還是以小時候那種教導的方式,卻引起孩子反感。
以父母的立場,他們會認為自己始終沒變,變得是孩子的態度。但在這時候,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告訴父母親我們知道他們的憂慮,也許另一個支持的方式,是我們現在更迫切需要的。
父母們都想當孩子最堅強的後盾,我們不要讓這份堅強變成了親子關係破碎的理由,試著與父母溝通你所需要的支持,回應他們想當「永遠支柱」的期望。
帶著愛,取代罪惡感或煩躁感,一起練習表達真實情感,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 書名: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
- 作者: 周慕姿
- 出版社:商周出版
推薦閱讀:
阿公阿嬤帶我長大,現在我陪他們過生活——專訪「萬秀洗衣店」主理人張瑞夫
《合格大人得懂的事》:那些逃不掉的「成長痛」必定會帶給我們前行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