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曆新年前夕,你是否開始感到焦慮呢?
一想到親戚朋友要來家裡走春,不能再偷懶不整理,或者忍不住檢討去年未達成的斷捨離目標,內心因此蒙上罪惡感。
推薦給擁有這種煩惱的你《收納的藝術》這本書,身為日本生活整理收納師的作者鈴木尚子,在書本的開頭就向讀者提問:你是為了什麼而整理?你希望今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不需要先急著動手,而是先看到「整理後的結果」,這是多數人會忽略的地方,也是讓整理能變得順利的關鍵重點。
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做?先釐清你的目標
整理只是達成舒適生活的一種手段,而並非我們的目的。
希望擁有自己的時間、能讓小孩安心長大的空間,像這樣先弄清楚整理的目的,才有動力將不想做且不擅長做的整理完成。但是大多數人都只將目光放在捨不得丟的物品上,困在整理不完的輪迴之中。
在「斷捨離」蔚為風行之時,整理等於丟東西的概念已經深植人心,而大丟特丟的過程固然痛快,但光是執行丟棄物品的動作,卻依舊是治標不治本。
這也是我以整理師的身分到府時所觀察到的現象,大部分會找上整理師的委託人,其實都是很「用功」的人,譬如:「明明都照著書上做了,空間依舊沒有整齊」、「整理好久,卻還是看不到盡頭」等等。
所以我會建議尚未思考「整理目的」的人,可以參考本書的做法來實作。
首先限時 3 分鐘,在紙上寫下 20 件對你而言重要的事情,並從中挑出前 5 個,來釐清對自己而言重要的優先順序。
再來是描繪埋藏在內心的那幅理想生活樣貌,你可以剪貼喜愛的照片,或寫下理想的生活條件,包含家具的材質、空間的規劃、覺察自己在什麼樣的空間裡會有舒適的感受,再去客觀地與現況做對照。
一旦產生「為了達成這個理想的空間,可以做出改變」的想法,會比起單純為整理而整理,更能提升整理的意願和積極性。
「收納技巧」是整理的關鍵
完成目標設定之後,接下來才是行動的開始。
書中提供 的執行步驟,包含你我所熟悉的下架、篩選分類,以及收納,而我想推薦書中收錄的「收納弱點檢查表」。根據過去在自家整理以及到府的經驗,
空間的混亂往往來自於物品的居無定所。
收納是整理步驟的最後一個環節,以下 2 點說明,能理解並且配合自己習慣的收納系統,為什麼會影響整理結果甚多:
物品要放在哪裡才可以輕鬆的收納?同一類的物品是否要收在一起?
過程中不需要受限於固有觀念,像是認為餐具櫃只能有放置餐具的用途。
而收納用品同樣不需受限於名稱。例如家裡常見的檔案盒,不只能放紙本文件,還能收納鍋具、衣架,也能倒著放進冰箱裡收納飲料、肉類等。
讓物品有個固定的家,便能有效解決不知道該往哪裡擺、有空位就先放的不良習慣,也是日後維持整齊的關鍵。
常使用的物品要維持在方便拿取的狀態,讓過程不用費時費力。
而為了更方便的使用,依照個人的習慣來決定用吊掛、層櫃、或者抽屜式收納,這 3 種方式也是最好使用、最容易維持的系統。
可以依照個人習性做彈性調整的收納,才能靈活且符合人性。
讓生活變得輕鬆精緻的小魔法
在整理完以後,我們仍然有一些小技巧,可以讓生活變得更舒適美好,以下介紹書中提供、也是整理師愛用的 3 種方式
1. 消除視覺壓力
把商品的文字、花樣包裝拆除,在透明或有洞的收納盒前方,蓋上素面紙板遮住收納的物品,視覺變得清爽以後,也能消除過多資訊帶給內心的壓力。
2. 使用喜愛的收納材質
例如洗衣籃、飾品收納等,使用品質較佳且符合自身喜好的材質,即使只是將物品收納進去的小動作,也能提升自己的幹勁與活力。
3. 獨創的體貼收納
放過平日忙碌的自己或家人,不強求完全整齊的高要求收納,改用籃子或大型收納盒,「將物品放進去就好」是鈴木自創的體貼收納方式。
說到不強求的體貼,我曾經遇過一位委託人,他很會摺衣服,但房間卻堆成一座小山。原來是因為摺衣的動作太過費時,導致她永遠都有摺不完的衣服。
改成一秒就能拿取的吊掛式收納後,她才終於能空出時間去執行自己的興趣,也不再有事情做不完的壓力。
任何的整理方式都不該為自己增添困擾,而是讓日子過得更輕鬆舒適。
最後我和作者一樣,想要提醒每當想到整理就感到有壓力的你:
所謂的整理並沒有正確答案,正如同生活是一個隨時都在更新的過程,
去符合現在的你最適合的樣子,就會是你的最佳解答。
- 書名:收納的藝術:從整理內心開始,打造獨屬於你的舒適生活
- 作者:(日)鈴木尚子
- 出版社:中國計量出版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