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少子化,為什麼房價越來越高、房子越蓋越多?

前一陣子,搭公車回家路上,隔壁坐了一對父子在聊天。
一開始是閒聊晚餐內容,大概是車行路過新店高中,看到一整片的房子正在興建,話題突然轉向房子,跟小孩說起人口與房屋數量的事情。
那個父親說,二十幾年前,台灣也是兩千三百多萬人,現在也是,然而,過去二十年來,卻多了好多房子?這些房子真的都有人買,有人住嗎?
這話直覺聽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忽略了時序變化的影響。

人口總數不變,需求卻大大不同

先不說房子,先說人口規模。
確實,台灣人口總數號稱兩千三百萬,已經好一段時間。
然而,就以我為例,二十幾年前的我,還是學生,還在學校讀書,住的要不是大學的宿舍,不然就是鳥籠式的分出雅房,至於戶籍,則是掛在家裡。
二十幾年後,雖然我沒有買房,還是租屋,但是,租賃的是獨自一戶的公寓式住宅。
也就是說,人口數量雖然沒變,但是,需要的房屋數量卻可能成長。因為孩子從原本住在家裡,轉變成外出獨立居住,或租賃或買房。

若再以我為例,1976年出生的我,同年出生的人口有四十二萬多人,是戰後出生人數最高的一年。二十幾年前就買房或搬出老家獨自居住的人口比例,應該是遠少於現在。
若再考慮如今的五六七年級生大多從原生家庭獨立、自立門戶,成家立業,不難想見,在總人口規模數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市場需要能容納這些成家立業的五六七年級生的房屋數,得增建多少才夠?
猶記得大學時代的女朋友,當時家住淡海,周末偶爾陪她回家吃飯,當時才剛開始的淡海新市鎮,大多只有房子,沒有什麼住戶。
今年四月,熟識老師邀約,到他位於淡海的家中錄製播客。此番再前往,驚訝的發現,大多數社區都住滿了人,且有輕軌行經。
除了淡海,林口新莊三峽,台中乃至各縣市的重劃區,都有類似現象。

房價不下跌,只是時候未到

這幾年經常有人發出質疑,不是說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型態,為什麼房價沒有下跌,房子還繼續不斷興建?
上述簡單的說明分析,應該可以略窺一二。
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固然是不可逆的趨勢,影響卻還未及於房屋租賃或買賣。
反而不如說,如今是台灣戰後房屋需求最高的一個時期,因為,戰後出生率最高的世代,都已長大成人,陸續成家立業,買房置屋,搬出老家。
網路上有不少台灣人口統計的圖表,2020年的現在,台灣的人口金字塔圖形呈現中間胖而上下兩端相對瘦的橢圓形。

圖表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過去在人口學教科書裡,這個階段通常被視為過渡階段,不怎麼花時間討論,人口學者更關心的是2040~2060年時,人口結構呈現倒金字塔型的階段,對就業、消費市場,社會福利與稅收的衝擊。
少子化與高齡化對社會的負面衝擊,目前只衝擊到《高教崩壞》的階段,就業市場與房屋交易市場的衝擊,還需要十年到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才會出現供給遠大於需求的現象。

因為現在這個階段的台灣,擁有戰後最多的就業人口、同時擁有最多的消費人口,維持家庭運作的支出仍維持在高檔,需要承擔的照護部分仍相對低。
上面的老父母們,多半還有其他手足一起幫忙奉養(戰後嬰兒潮世代多半會生育數名子女),且父母那一輩本身就受惠於戰後經濟成長,累積了足以安養天年的財富與房產者不算少。
此外,現階段的中壯年世代,卻未必有子女需要照顧,因為不婚晚婚與不生育數,逐年攀升(台灣新生兒出生率在1998年之後已經迅速跌到二十萬上下)。

日本少子化問題,作為台灣未來借鏡

台灣目前的階段,需要照顧與教養的人口數相對少的時期,賺的錢都能拿來自己花用,很像二十年前的日本。
當時日本出現了單身寄生族(台灣俗稱為賴家王老五),也就是成年後已經在工作的子女,不搬出去住,仍然住在家裡。
原本搬出去住所需支出的花費(房租水電或其他必要生活開銷),全都可以省下來給自己花用,因此,當年還造就了一波奢侈品與生活風格消費復甦。

不過,日本知名社會學家山田昌弘在《少子社會》中提出一個觀察,單身寄生現象,進一步造成了日本少子女化趨勢的惡化。
那些成年後選擇賴在家裡不搬出去的人,多半習慣了優渥的生活環境,日後很難願意選擇結婚後搬出去和另外一半一起奮鬥人生(畢竟過去三十多年,日本經濟是持續停滯下滑,青年世代收入遠不如上一代),甚至根本就不結婚不生小孩。
這樣的消費熱潮,很遺憾無法長期持續。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感受,近年去日本旅遊,發現日本當地的物價好像都不怎麼成長,東西越來越便宜?

實際上,日本近年進入了相當嚴峻的停滯型通縮,每年的物價漲幅只有0.1%,經濟成長率也不見起色。
少子女化發威加上薪資動漲,除了大都市的蛋黃區外,房價已然無法再向上推升,甚至崩跌到毫無價值者所在都有。
日本還有電視節目報導介紹那些不用錢就能送你住的房子(但要自己修繕跟繳稅金),因為越來越多空屋閒置無人居住或繼承。
台灣不是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日本社會關心的《一個人的老後》《下流世代》《下流老人》《棄民世代》,台灣都還要一個世代的時間,才可能大規模發生。我們還有將近二十年可以扭轉趨勢!

未來,台灣還可以怎麼做

不過,改變的方法,不是政府一直在提倡的拉高國內生育率。現階段的台灣,就算生育率馬上回到人口淨平衡,也仍然難以撼動少子女化已經發生二十年的既成事實(況且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進入高度發展階段後,生育人口數能夠靠自己國民就達到淨平衡的)。
目前的台灣,是以大量外籍移工跟外籍配偶,補充了過往二三十年出現的基層勞動力缺口。這一點是台灣優於日本的地方,日本對於外來移工或移民的接納度遠不如台灣。

雖然台灣也多半將外籍移工視為《隱形生產線》,不怎麼關心其生存權或工作權,但已經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其存在的事實,目前在台灣的外配跟外籍移工人數,應該已經破百萬。
推薦閱讀:【超級Y專欄】從政府發布的「移工禁足令」看疫情引爆外籍移工人權探討

台灣的優勢,就是過去二三十年來在台灣工作或生活的外籍移工與外配(及其子女),透過這些人與其母國連結,鼓勵這些國家當中,願意來台灣定居的人移民(或先工作後取得居留權)。
台灣身處東亞交通匯集處,過去四百年來,台灣一直是各方族裔移居的熱門地點,歐美列強也都有意來台灣設立據點。
我們應該善用如此地緣政治的優勢,幫台灣爭取更多能夠維持經濟長治久安的優質人口持續入籍台灣。
延伸閱讀(書籍):
《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究竟
《當我們一起活到100歲》,平安文化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遠流
《超單身社會》,平安文化
《單身年代》,商周
《上級國民/下級國民》,先覺
《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立緒
推薦閱讀:
《劇透人性》從法律視角出發,看的不只是影劇,還有現實社會的縮影
【ZEN大專欄】不論個人或社會,眼光放遠方能長勝久安
【ZEN大專欄】為什麼我們害怕不一樣?:不可不知的社會群體動力學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