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個朋友來信問候,大意是提醒我,不要太忙於工作,要照顧好身體健康。
可能是我在社群網站上多半分享跟工作有關的訊息,所以,看起來好像是個很忙碌的成功人士。
不得不說,那裡面有一部分是刻意為之,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忙。除了外出工作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與寫作,雖然也有不少是為了工作而做,但是,不工作時,我的休閒娛樂也是讀書寫作,只是閱讀跟撰寫的主題不同而已。
說起來,我的生活方式,很難區分工作或不工作,上班或下班,因為醒著的時候,在做的事情,都差不多,除了有些有收入,有些沒有之外。
像我這種拿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工作,產銷一體的自雇工作者,如果沒有拿捏好,很容易就把自己逼到過勞而累壞身體卻不自知。
因為,一直在做的都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醒著的時間都在做,做的時候也很開心,如果工作成果不錯,受市場青睞,工作邀約就會逐漸找上門,工作越排越多,行程滿檔,開始高速運轉,直到累倒或病垮之前,都不會意識到。
況且,如今的世道不好,大家常說,有工作可以做就已經很幸福了,沒有組織可以依靠,凡事只能靠自己的自雇工作者更容易在對未來感到焦慮不安的情況下,接下太多工作,塞滿行程。
此外,身為商務人士,如果對外膽敢宣稱,「我其實很閒,並不忙」搞不好原本想找自己合作的單位,誤判為這人沒有能力,所以才會很閒而放棄邀約。
畢竟馬太效應不是說了,凡有的還要再加添給他,贏者全拿。按照此一邏輯,強者一定是最忙、行程滿檔,想約得排隊嗎?
如今的世道多半認為,傑出人士就應該行程滿檔,工作應接不暇,甚至碰著面就要抱怨幾句「最近太忙了…」用忙碌來墊高自己的身價。
推崇忙碌,高效工作所付出的代價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也是如此。
前幾年,工作慢慢上軌道之後,陸續結識了許多頂尖商務人士,一邊是看著他們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另外則是有一些交情較好的人三不五時的關心,讓我感覺好像不跟上他們的步伐不行,逐漸追求和他們一樣行程滿檔的充實生活。
然而,幾年下來,雖然收入略有成長,支出卻也不少,重點是,好像變得容易生病與疲倦。
想起了很多年前讀過大前研一寫的《OFF學》,說他當年也曾經過度勤奮工作到差點斷線,如果不是後來學會 OFF,放下工作,追尋興趣,可能斷了那根線之後就壞掉了!
工作忙碌到身體或人際關係搞砸的情況,說起來並不罕見。然而,推崇忙碌仍然是現代商業菁英的默會共識,所以,我們學習各種優化工作效率與充分利用時間的管理時間技術,讓自己不斷高速運轉。
時間就是金錢,努力文化帶來的副作用
卓越商務人士追求高速運轉,並不是為了賺錢,很多人已經夠有錢。
追求高速運轉,是因為所身處的環境裡的同儕,以及那些比我們更強的強者,都是如此行,迫於從眾壓力,還有不服輸與比較心態,不知不覺間就開始向其看齊,以忙碌和行程滿檔為美德,至個人身體健康或家庭關係和諧於事外。
《失控的努力文化》一書,精闢的點出了現代商務菁英追求忙碌與過度努力背後的心理與社會成因。
當代社會才有如此推崇忙碌過勞的現象,鐘錶時間的精準計時,各種通訊與科技媒介的進步,在在促成人類可以更精確的安排時間行程,更快速的抵達目的地,更高效的完成手上的工作,更便利的與人溝通,行程中的留白與無效率越來越少,你我的行程越來越精實縝密到沒有縫隙。
在時間就是金錢(以及後來的複利效應)的觀念推波助瀾下,在新教倫理推動的經濟倫理下,人們追求在天職中自我實踐,人們推崇工作(而非古代社會的厭惡工作,喜愛閒暇),變得越來越認真且熱愛工作,用工作來自我實踐。
如果說,為了脫貧還情有可原,許多人早已脫貧致富,達到財富自由,仍然每天認真工作,努力賺錢。超級傑出者立下的榜樣,讓後進很難不追隨。
然而,這種失控的努力文化,造成了許多副作用。
能夠讓傑出者慢下來,反思過往生活方式的,大概只有身體或家庭出狀況,逼近不可逆點之前的大爆發。
《失控的努力文化》的作者赫莉想說的是,關於工作,我們都只看到了努力付出所創造的成就那一半,忽略了休息與放空所能創造的另外一半。
他在書中提及讓葛拉威爾走紅的一萬小時理論,指出原本的研究不只探討傑出成就者努力鍛鍊自己的過程,還研究了休息與放空對成就的影響。實際研究成果其實是,懂得調配努力與放空時間比例的人,也就是一萬小時練習加上數千小時休息的人,才真正能夠成為傑出者。
如何戒斷工作成癮?
真正的傑出者不只花時間工作,也好好休息。從學習理論來看,間歇性學習才是比較高效率的學習方法,也就是穿插休息的學習,才是效率最好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一直學習(或工作)不休息。好比說熬夜加班就是很糟糕的工作/學習不睡覺方法。
《閒散的藝術與科學》中就提到,放空做白日夢能啟動大腦預設系統,活化大腦,反而能讓大腦更有創意與效率。
《間歇高效率的番茄鐘工作法》則提及,執行工作與休息時間的比例最好維持在五比一左右。不宜一直忙碌下去
赫莉知道商務菁英的心情,因此他的建議並不是退出商務生活,也不是不要努力工作,而是要適量,要有節制,不要被享樂跑步機綁架,不要落入工作成癮,不要無止境的追求成長。
重要的不是無止境的提升效率或生產力,不是追求用同樣的單位時間創造更多利潤或完成更多事情,而是提升對時間的知覺,提升自己對時間使用的滿意度。
在此基礎上,制定能讓自己感覺舒適的理想行事曆,停止與世界級菁英的無止境比較,不要落入比較成就或行程忙碌度的軍備競賽,試著開始減少工作時數,將時間挪來放空休閒與好好社交,這些閒暇行程對自己身體機能的充電,反而會讓我們縮短的工作時間表現得更好。
如果真的需要成長,那就發展團隊吧!
把事情交給其他人去做,創造協力網絡,將工作外包。向上爬是件技術活,需要能夠分工合作的團隊,靠自己能做的很有限。
為了賺更多錢來買用不到,只是堆積在家裡,最後搬去丟到的物品,而花費大量不可逆的寶貴時間,真的值得嗎?
我們管理時間與行程,除了優化工作效率,提升績效,更重要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好,切莫搞混了手段與目的。重點是人生過得更好更自在,拿回人生主控權,而不是限於忙碌泥沼中無法自拔,還自得其樂。
傑出商務人士應該學著聰明工作,而非努力工作,學著炫耀休閒、放手讓團隊成就更大的成果,而不是自己一個人攬著做。
至於自雇工作者,我認為需要設定主動工作領域的時間與收入上限,與其靠努力創造更多成就,不如花時間學習投資,好好發展被動收入系統,讓錢幫我們賺錢,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無償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要被工作綁架了人生。
延伸閱讀:
書名: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作者:James Suzman
出版社:八旗文化
推薦閱讀:
【ZEN大專欄】拒絕遠距工作的溝通誤區,從大量練習精準文字力開始
工作最後都是人的問題?:以人為本的管理思維,創造完整的職場體驗
如何在忙碌中減少錯誤?掌握優化工作的幾項祕訣,再忙也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