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曆書店 2022》遇見十位作家,將生活從一成不變中釋放

讀曆書店2022, 儀式感, 日常, 生活, 作家

疫情貫穿了你我的 2021,將每個人的活動空間清楚劃分,日常生活裡的接觸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當每天都在重複的空間活動、與熟悉的面孔互動,愈來愈感受不到日子與日子間的區隔,有時候甚至忘了今天是星期幾,生活被壓得扁平單一,每一天都似曾相識。

「 怎麼找回對於生活的熱情與期待? 」

《讀曆書店 2022》攜手台灣作家,透過文學作品的力量,在你的日常中放入一點期待、一些靈感、一場慶典,期待你的加入為每一天賦予「意義」。

為 2022 的每個日子精心配上一個節慶,再配上一段意義相互呼應的精巧句子。有可愛的「美少女戰士節」告訴你「妳才是自身的主宰,這個階段妳想要擁有什麼,想要怎樣的美,是妳去主宰。」也有令人會心一笑的「慢慢做事節」緩緩著急的步調「很多美好的事物,必須等待才會發生。」

10 位作家 10種生活樣貌,5 種主題儀式感

讀曆書店2022, 儀式感, 日常, 生活, 作家

村上春樹曾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心懷敬畏,讓我們對生活更加銘記和珍惜。」 

陪伴你共同探索生活中的儀式感,團隊獻上十位作家,帶你從生活、物品、自我、尋根、旅遊五大面向為生活創立不同的儀式感,淺嚐《讀曆書店2022》名為「期待」的滋味。

一天又一天,如何在日常的夾縫中活得快樂

江鵝 《俗女日常》

     

「人生偶爾需要高度,物理性的也好。」

接續著第一季的熱播好評,《俗女養成記》第二季裡陳嘉玲的人生依舊貼著每個人的人生前行,而現實生活中《俗女》的作者-江鵝,也推出第二本新作《俗女日常》。作為陳嘉玲的創作者,江鵝有著嘉玲中年離開職場的勇氣,更多的是一位普通女人面對中年生活時,對於「做自己」的反思。

在〈俗女日常〉中,不會看到陳嘉玲面對的人生大風大浪,只有江鵝在面對生活瑣碎細小的擠壓時,去感受到「我」的存在,以詼諧的方式為自己說話,同時讓身體裡的自己釋放一點,在自我生長空間與生活壓迫之間,慢慢地長出一個比較舒服的自己。

透過江鵝的詮釋,會發現生活裡細碎的日常,居然可以有如此值得玩味的片刻。從她那古靈精怪,卻又極為接地氣的大腦活動裡,一個打壞我們心情的事件,卻是她生活裡的高潮。令人會一笑的同時,江鵝也示範了如何為自己的日常點上一把燦爛的煙火。

張曼娟 《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一把長刀,喀啦一聲,將西瓜汁水淋漓的剖開,接著,屬於西瓜特有的清甜氣息,便散逸開來,啊,這就是夏日的限定滋味了。」

走過人生中的許多不容易,這才發現要在不斷崩塌的生活中保持快樂,是一件多麽不簡單的事情。於是,張曼娟開始了一連串的快樂練習。透過在生活裡的「察覺」,將閃耀著幽微光芒的微小快樂一一拾起,在心中給他一個位置,「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一直不能擁有而忽然擁有了,才會快樂。如果一直擁有,會覺察到這樣的快樂嗎?」

也許是一首歌,也許是柑橘的香氣,也可能只是與朋友吃完火鍋順道經過的咖啡店外,消失的公共電話,這些生活中的感官記憶總是能勾起作者的回憶。每一則短短的散文,包藏著作者對於生活紋理的細膩觀察,與一個個為自己珍藏的微小快樂,從日子裡蒐集細碎的快樂,最終讓他們如星星一般,照亮整片夜空。

看看手邊的物品,你還記得與它的故事嗎

許力心、龔大中 《迷物森林》 

     

「物件的價值,無關乎價格,而是它之於我們的特殊意義。」

「迷物」著迷於物,許力心, 龔大中兩位奧美集團的創意人,在工作上行銷「物」,私底下也對「物」愛不釋手,是不折不扣的物件著迷者。

「在心裡有了位置,就再也不是身外之物」

「物」之於兩位創意人,更多的是與自己的情感連結。乘載的大師的手藝、朋友的心意、自我的連結、精神的象徵等等。在選擇與被選擇之間,物件來到人們的身邊,構建了每個人的生活,長出屬於每個人的「迷物森林」。

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物件,看見的不只是背後動人的故事,還有物件如何與人互動,構建出你我的生活態度。邀你一起逛逛許力心、龔大中的迷物森林後,一起回顧房間的物品,是否也有一件專屬的悄悄話、一件暖心的存在?

李明璁《物裡學》

     

「對我來說,夾腳拖鞋精準地隱喻了整個暑休假期,也召喚了所有出走念頭。」

有別於許力心, 龔大中對於物品與個人生活之間的細膩描寫,李明璁在《物裡學》中,從歷史、社會、哲學、文學等不同面向,重新切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提供了觀看物品的另一種視野。
李明璁,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不僅寫書也製作舞台劇,更曾獲三項金鐘獎,跨足台灣電視、雜誌、教學、藝文活動等領域。不似光鮮亮麗的經歷看起來這麼難以親近,你可以在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的節目中找到一個頂著澎澎頭髮型的男子;也可以在各類型的藝文活動裡,找到他富含親和力的笑容。
筷子、夾腳拖等各式各樣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李明璁從歷史背景切入,帶讀者了解生活用品是如何在時間中演變, 慢慢地滲入我們的生活,逐漸鑲嵌在日常裡密不可分。

脫離自身視角,在生活中誠實地面對自己

張惠菁 《給冥王星》

     

「因為其軌道無法排除其他星體,冥王星移動著一條不完全以太陽為中心的路徑。它在那黑暗的宇宙深處,做著更深不可測的運行。」

從赴愛丁堡大學攻讀歷史系碩士,在被突然梗上心懷的「為何而讀」卡住,轉向文字而出版了「比霧更深的地方」,在人生不斷地變化當中,反覆咀嚼著「如何安放自我」、面對著內在的劇烈變化。重新檢驗人生目標後,她投入興建故宮南院的計畫,因為無法再對自己說謊。

在《給冥王星》裡,會被張惠菁的事件鋪排驚艷,在每個我們以為只是人生快照的「當下」,張惠菁將他在書籍裡曾讀過的驚鴻一撇,與生活經驗中散落一地的偶然重新集結,以冷靜通透的眼光凝視這些日常,娓娓道出事件背後共同的運行本質。這也才發現,那些閃著光芒的生命出口,常常在忙碌的日常裡,被我們錯認為一閃而逝的目眩。

讀《給冥王星》需要一個人的時間,通常文中只會羅列生活三兩事件,不先道破主旨,在慢慢順著作者思路發展後,就會被她精準剖開生活切面的透徹所吸引,再也無法停止翻書的雙手。

邀你一起觀看作者的日常,與她一同找出淹沒在生活裡的種種暗示,也許生命已經為現在的黑暗困境開了一小口裂縫。

馬欣《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夏天總會蒸發出這樣記憶的化石來,仿佛它會永遠停留、它所到之處都是綿長的海岸線,然後它轉身就走。」

馬欣,邊緣人。孤獨作為她的註解,在扮演各種角色裡不斷掙扎,是文字工作者、金鐘獎評審、金音奬評審,更是離世父親與失智母親的女兒,在最滾燙的熱鬧中獨自清醒。

「邊緣人」的角色,給了她自由,也給了她一份自得的清醒。如果說張惠菁凝視日常事件的眼神冷靜通透,充滿哲理,那麼馬欣就是沈浸在人間的大染缸裡徘徊,以第三人稱的眼光說著第一人稱的感受,冷靜的筆調讀來卻有著貼近皮膚的熱度與痛感。

也許是過早遭逢巨變的人生經歷,沒有等到劇痛的來臨,取代的是伴隨一生的自我對立的掙扎。以第三人稱書寫自我的視角,看著害怕「離開」的自己,承受著一次次的被留下、被遺忘。

她形容人與人的離別,如上帝抽衛生紙那邊輕易,一張又一張,一點也不可惜。這些外露坦白的傷口,不血淋淋地令人恐懼,卻直勾勾地望回讀者的心中,一不小心就被勾起自己心中埋藏已久的情感。你被勾起的,又是什麼?

回到土地的懷抱,自然地長出自己的形狀

程廷《我長在打開的樹洞》

     

「把自己比喻為土地上的作物,一種扎根於此,一種被涵養於此,越來越強壯的想像。」

程廷 Apyang Imiq ,花蓮太魯閣族,台灣原住民文學獎得主,同時也是一位男同志。
從小生長於部落,卻缺乏與土地親近的經驗,長大後隻身前往台北,不論是地緣上還是精神上,一度離太魯閣族愈來愈遠。

下定決心做回部落的學習者,從語言開始,一步一步接觸傳統技藝到上山打獵,慢慢地建立與族群的連結感。在向父母公開出櫃後,更在部落傳統與自我身份認同中來回擺盪,母親歇斯底里地咆哮反對、只有女性可以碰觸的織布機、男性長輩難以共同上山打獵等事件,浮上心底的擔憂愈來愈清晰,自己會不會被族群所接納? 

這樣的恐懼在愛人懷中,慢慢找到歸屬感;也逐漸在族人無聲的互動中,感受到自己被一點一滴地接納。

陳慶祐《種日子的人:鄉居十年,手機和鋤頭並用的有機書寫》

     

「再長大一點,才發現我的志願是自己,好比一棵樹,只要往上長,就是一輩子。」

陳慶祐,出生於嘉義,卻有大半生活在台北這座都市叢林度過。曾待過各種不同領域,電視、廣播、雜誌、出版、餐飲,在中年毅然決然辭職,落腳於新竹小縱谷裡的一間老厝。

從以筆耕方格子到農耕田園土地,《種日子的人》以日記形式的散文,涵納多變的主題,從人生體悟、鄉間人情、生命課題到性別議題皆有涉獵。從勞動身體的種田,切實地感受到汗水滴落,帶著滿足的心情,同步耕耘著自己的每一天,扎扎實實、認真投入,因而歲月靜好、幸福簡單。

陳慶祐的田園生活,不會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浪漫。作者樸實地寫出從買地開始遇到的波折,到裝修房子、學會拒絕客人與鄰居等等,但卻能在這些平實的日常中,慢慢地種,靜靜地收穫平淡幸福。

不能旅行,看他們如何在行旅中找尋自我

陳思宏 《叛逆柏林》、《第九個身體》

     

「女生不用打扮成粉紅公主才算女生,女生可以氣概萬千,大方醜怪。」

陳思宏,從九位兄弟姐妹的彰化永靖大家庭中出逃,作為傳統社會底下認定的劣質品,他卻在走過人生酸甜苦辣的今日,慶幸自己是位同志。

在《第九個身體》中可以一窺他如勒痕般的家鄉記憶。而投稿文學獎的報酬換得德國的機票,結下他與柏林的緣分,從此定居這座美麗城市,也催生出〈叛逆柏林〉這本書。

若你是在〈叛逆柏林〉遇見陳思宏,那麼你也許會看到一位熱愛柏林的作家,從東西德歷史、住在柏林的人、發生在柏林的事,一切都是那麼地有生命力。但看完《第九個身體》,卻不禁好奇,叛逆的到底是柏林還是陳思宏。看見柏林叛逆一面的陳思宏,好像是那位離開家的少年急欲張開的翅膀,而柏林提供了他翱翔的天空。

推薦序: 江鵝:一個人勇敢把自己的身體活得坦然,就是在提醒另一個人也可以好好活下去──讀《第九個身體》

謝哲青《早知道就待在家》、《因為尋找所看見》

     

「無論在外流浪多久,終究會回到旅行的原點,也就是被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

與陳思宏一樣在找尋自我的道路上,兩人卻正好反方向,謝哲青出走是為了回家。

如果你也曾聽著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思索著旅行的目的與本質,那麼讀起謝哲青這本〈早知道就待在家〉,會獲得許多不同的深度觀點。除了作者本人的旅行經驗,還結合大量中西經典書籍與哲學思想的碰撞。

這不是一本旅遊書籍,對於作者來說,旅行的內涵遠大於介紹城市與歷史,更多的是在接受外在衝擊時,激發的內在思考、看見的自我弱點。旅行的目的也許是追求幸福,但在本書中更多的是逃避、痛苦、懷疑、焦慮等負面情緒,而最令人安心的終點,還是回家。

看到母親在夕陽底下剝著一盆四季豆,好似兒子早上剛出門的平靜語氣,這就是謝哲青走遍全球後,發現自己的全世界,即是「家」。

是否對於 2022 的每一天都更加期待了呢!

《讀曆書店 2022》除了在你的桌上開一間書店,也期望能與作者共同為你的日常點上絢爛的煙火。邀請你一同參與這365場的日常慶典,讓台灣作家的語錄點亮你的 2022!
看更多《讀曆書店 2022》相關內容:
今年回家賞月嗎?9 則《讀曆書店》中秋選句,陪你過假日
現在就為自己預定一間讀曆書店,許自己充滿期待的全新一年
【讀曆書店 2022|日常慶典】募資上線​
𝟑𝟔𝟓 則台灣作品選句×世界選日
到募資頁面逛逛吧!https://bit.ly/3Eu7jbU
讀曆書店, 2022, 作家, 儀式感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