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邏輯地解決問題?數據分析帶你從結果反推,做出有效的調整

你的工作中會運用到數據嗎?也許有人會覺得數據思維只是分析師或財務主管類型的工作才需要用上,但《數值化之鬼》這本書想告訴讀者們,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類型,數據思維、量化思考都能夠幫你達成更好的表現。

書名取作《數值化之鬼》,並不是指數據很可怕,「鬼」在日語中也有「非常」「極致」「不可思議」的意涵,本書的主題正是「如何極致的運用數據思維」。

photo from pexels by Antoni Shkraba

用數據做分析,是為了產生行動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老闆這麼說「我們是不是可以用數據來做點什麼有用的分析?」,或是「從我們手上的數據,能夠解讀出什麼?」,感覺只要跑數據,報表上好像就會直接出現錦囊妙計、建議答案,但是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

所有的結果都不是憑空發生的,都有「原因」,都是由某些因素或是某些過程所導致的,這些因素或過程也可以用「數據」來拆解、呈現,甚至嘗試做出改變。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情況:假如老闆問你「上個月的業績表現怎麼樣?」,你心裡想「糟了」,回答說「報告老闆,業績比上上個月掉了大約 650 萬…」,老闆當然會進一步問發生什麼狀況,原因是什麼?

假如你也不知道,就只能從表象上的數字回答:「大概是因為景氣不好的關係,包括線上和實體業務的銷售都掉了」,老闆當然會想知道你打算怎麼做,但在不知道實際造成業績下滑的原因時,你大概也只能說「那我們試試看加重行銷力道,可能要多加一點廣告預算」之類的作法。

photo from pexels by Thirdman

這樣的答案,絕對是不合格的。

藉由數據找出改善的方作法,必須以「提出假設」讓我們能夠有一個前進方向,進一步透過實驗和行動,去驗證我們的想法,以及從實際的結果回饋中,知道該怎麼調整,也就是所謂的「先開一槍再瞄準」的概念,從第一槍的的彈著點(實驗結果)來讓我們做出修正

所以首先我們透過數據要做到的思考就是:從「結果」反推出「原因」,上個月的業績下滑,但到底實際上是發生什麼狀況呢?以及,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去改善業績,解決這個問題呢?例如就業績來說:銷售額可以拆成不同的組成:像是

= 客單價 X 訂單數 也就是

= 客單價 X Call客數 X 成交率 或者是

= 客單價 X 每日訂單數 X 天數 又或者是

= 客單價 X 業務員人數 X 每日平均成交筆數 X 天數

photo from pexels by Mikael Blomkvist

還可以有很多拆法,幫我們去發現有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是 call 客數下滑呢?還是成交率變差呢,或者是哪幾天的表現異常等等。發現問題之後,必須探究原因與採取行動,運用 PDCA。 

  • Plan 計畫:設定目標、分析問題、制定對策
  • Do 執行:按照計畫執行對策
  • Check 檢查:比較執行結果和目標,找出差異和原因
  • Action 改善:根據檢查結果,修正或改進對策

想要改善業績,可以這樣做:

  • 計畫:設定業績目標(例如每月增加 10 %)、分析問題(例如客戶流失率高、回訪率低等)、制定對策(例如增加客戶關係管理、提供更多價值等)
  • 執行:按照計畫執行對策(例如每天聯繫 10 個客戶、每周發送一次電子報等,在業績較差的假日前規劃促銷等等)
  • 檢查:比較執行結果和目標(例如每月統計業績、客戶流失率、回訪率等),找出差異和原因(例如哪些對策有效、哪些無效等)
  • 改善:根據檢查結果,修正或改進對策(例如增加或減少某些活動、調整內容或頻率等)
photo from unsplash by Zainul Yasni

《數值化之鬼》提醒讀者:持續作出假設、採取行動、進行檢核與修正才是數據思維的重點,「行動量」是關鍵,光分析不行動,是沒有意義的。

當心「比率」陷阱:成為停滯不前的理由

在進行分析時,我們常常會用 %(比率)來衡量所謂的「程度」,像是「成交率」,例如撥了 100 通電話,其中有 10 通成交,所以成交率等於 10 %。

但是不要忘了,除了 % 所呈現的「程度」之外,分母和分子的狀態也還是重要的。例如 A 業務員撥了 10通電話,有 2 通成交,成交率是 20 %,相較於 B 業務員撥了 100 通電話,有 10 通成交,成交率 10 %。

如果你是老闆,你會認為 A 業務員比 B 業務員優秀一倍嘛?答案應該是不一定,因為從拿到的訂單總數來說,B 業務員產生了更大的實質業績。但是如果光從比率來看,很可能會導出不夠完備的結論。

photo from unsplash by Rene Ranisch

甚至如果只重視「比率」,也許會產生「多作多錯,少作少錯」的錯誤心態,因為怕失誤影響成功率,變得不敢去嘗試,但忘了「成果總量」才是我們真正該追求的目的。

還有,也要小心「平均值」的思考陷阱:例如組織內有 3 位業務員,業績分別是 A:1000萬、B:600萬、C: 200萬,三個人的業績平均是 600 萬。從平均來看很可能 B 業務員因此覺得自己表現還不錯,但卻忽略了自己其實業績差了A業務員一大截—足足少了 400 萬。

《數值化之鬼》提醒讀者:要小心「比率」、「平均」不要成為誤導自己產生自滿或停滯不前的原因了。

找出真正改變結果的「變數」

相信很多人都有要在會議中做簡報報告的經驗,假如你準備簡報的過程花了一整天,突然多了一天的時間可讓你再加強準備讓簡報成效更好,以下兩種方式你會採取哪一種:

  1. 把時間用在美化簡報版面、小圖示與字體大小
  2. 把時間用在演練,找人聽你模擬簡報後,根據回饋調整說明順序或段落
photo from pexels by Thisisengineering

如果要提升簡報時聽眾的反應與吸收度,通常上述的做法 2 會比較能產生實質的成效,因此這才是真正能改善結果的「變數」。

前面提到的「PDCA流程」,就會是讓我們找出真正的變數的方式。透過每一次的假設與實驗知道不同行動對於結果的影響程度,會讓我們知道該把資源與力氣放在什麼事情上,這也是數據思維能夠帶給我們的效果。

數值化之鬼》提醒讀者:從別人口中聽到「成功秘訣」都只是假說而已,唯有透過數據驗證才成立。


推薦書籍:

數值化之鬼

作者:安藤廣大

出版社:悅知文化

推薦文章:

打造人氣品牌的最佳秘訣:不做市調,只賣我想要的商品?

認識人會帶來新工作?人脈經營重點不是數量,「結構」才能為你創造價值

專訪/溝通表達專家張忘形:用圖像資訊溝通術開一扇門,讓專業走入大眾生活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