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的知識深信不疑,小心登上「愚蠢山」不自知!用《逆思維》拓展心智、突破盲點

很多人都聽過「溫水煮青蛙」的敘述—把青蛙放進溫水裡,逐漸升高水溫,青蛙渾然不覺溫度的變化,會繼續待在水裡,直到死去。

你可能相信這是事實,甚至會常用這個比喻,但你真的實驗過或親眼目睹嗎?相信沒有。

因為人們對於乍聽之下言之成理的事,通常就不會質疑。但是《逆思維》的作者亞當格蘭特教授實際去嘗試,發現青蛙沒過多久就因為溫度升高跳走了。這個經常被用來當成教訓的比喻,原來是個「假新聞」。

也許你覺得青蛙的生與死無傷大雅,但生活裡還有許多我們信之不疑的事,也許認真探究並非如此,有些也許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也不免會有對我們的健康、事業、人際關係帶來嚴重影響的觀念或想法。

photo from pexels by Pixabay

亞當格蘭特教授用青蛙的案例來點出《逆思維》想要告訴讀者的重點:對於你原本相信且毫不懷疑的事,不妨換個角度再想一想,Think again。

對自己的重新思考:避免不自覺登上「愚蠢山」

《逆思維》書中提到,人們的思考與溝通不免會在以下幾種模式中切換:傳教士(宣揚自己的理念與想法)、檢察官(在討論的過程裡指出對方錯誤,贏得爭論)、政治人物(尋求對方的支持與認同)。

回想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的發言或者看到的意見,大多是根據自己的既有想法、知識做出的反應,3 種角色輪流出現在不同的情境與階段,嘗試著讓別人聽我們的、支持我們的想法。

重新思考
photo from pexels by Kerde Severin

但如果我們的想法不夠周延,資訊有誤,那麼就得小心「達克效應 D.K. effect」了,這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差,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 (即 D )和賈斯汀克魯格(即 K ) 於 1999 年透過對人們在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中發現:

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誤以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加優秀,常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對於事情的全貌還不暸解,覺得自己超厲害、懂很多的一種錯誤認知。

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懂很多,另一種「愚蠢山效應」就會伴隨而來,可以看一下這張圖:

愚蠢山
photo from 老查

當我們對某個主題全然陌生是初學新手時,我們不會大放厥詞,因為知道自己還需要學習。但隨著我們在那個領域開始累積一些知識、能力之後,因為「達克效應」的影響,誤以為自己已經完全懂了,自信心高漲,也很自然的會開始展現「好為人師」的行為。

雖然一知半解,但發表意見的意願大增,不自覺的就登上了圖中的「愚蠢山」,再藉由「傳教士」、「檢察官」與「政治人物」三種溝通模式,持續地放大自己的愚蠢。

溝通
photo form pexels by fauxels

因此《逆思維》鼓勵我們應該要重新檢視自己既有且根深蒂固的假設、習慣、直覺是否需要轉變及調整,幫自己的思維模式加上「科學家」(開放思考,透過假設、實驗、驗證發現真相)的模式:

積極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接受新事實與修正自己的觀點,樂於從他人指正與發現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幫自己從「愚蠢山」走下來。

對於人際關係的重新思考:藉由建設性衝突開啟他人思維

想想當面臨和自己看法有極大差異甚至彼此意見對立的人時,我們會怎麼做?除了提醒自己不要落入辱罵或攻擊對方的情緒性反應,但放棄對話,繼續維持壁壘分明不相往來也太過消極。

《逆思維》建議你我不要怕建設性的衝突,主動引發不同意見之間的辯論,但在過程中改變要「說服」或「戰勝」對方觀點的思維,而是找出共識、共同點,讓彼此都願意接受。

思維
photo form pexels by Kindel Media

要達成這樣的結果並不容易,作者亞當格蘭特教授承認自己也搞砸過,他曾經在擔任企業顧問時,因為客戶端僅憑個人意見與經驗,就否定經由嚴謹的調查數據做出的推論,他不禁衝口而出「我從沒看過一群聰明人可以表現的這麼蠢!」(讀到這段時我承認,這也是我在參與會議時心裡常有的OS)

格蘭特教授認為,如果可以讓那場會議重新來過,他會先從雙方觀點的共同點(而非差異點)開場,也不會用數據或分析去攻擊對方的想法,而是探究能引導對方願意接受數據所帶出洞見的溝通方式而非強制對方,設法讓他自己改變心意。

當面對敵意時,我們會很自然把它視為「戰爭」,讓自己陷入「戰或逃」的直覺反應。要克服把對方視為「敵對陣營」意識的方式是「對話」,藉由對話與傾聽,引發彼此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這樣的對話必須要以一種謙遜與好奇的態度展開,目的不是去告訴對方「你該這麼做」,而是協助對方打破過度自信的險況,看見新的可能性。我們可以運用「動機式晤談」的方法,包括以下幾個關鍵技巧:

• 提出開放式問句

• 傾聽,由對方的回應了解其想法與前提,適度提供其不同觀點與資訊

• 提醒對方他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尊重其意願並確認對方改變的慾望與能力

• 幫助對方有效地執行改變

舉例,對於堅持不肯接種疫苗的人,可以先透過開放式問句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決定?了解他對疫苗的疑惑、知識或觀點,也適當地提供他可以參照的資訊,但尊重他評估與選擇對他自己最好方案的權利。

藉由這樣的過程,讓對方瞭解我們不是用「指導」或「對立」的角色和他對話,而是以「協助」「關心」的角色幫他做出最佳決定。根據研究,「動機式晤談」能夠產生的效果,是一般單向溝通方式的 2 倍!

人際關係
photo form pexels by Zen Chung

在《逆思維》書中,亞當格蘭特教授提出了 30 個「重新思考」的建議,他提醒:我們需要謙遜,才能重新思考我們過往的承諾與堅持;需要懷疑,才能質疑現在的決定;需要好奇心,才能想像不一樣的未來可能性。

藉由「重新思考」,可以解放我們,去做到比我們原來的知識與看法之外更多的事。


推薦書籍: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作者: 亞當.格蘭特

出版社:平安文化

推薦文章:

目標不能訂的太明確?躲開 3 大陷阱,輕鬆提高完成率

知識變現的關鍵:將專家的獨門架構,發展成人人推崇的學習風潮

從討論引導到結論整合,一張圖教你展現會議控場力!|幕僚的會議力(三)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