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星攻略》中答題的亮眼表現,讓謝哲青被譽為「不只答題,還附詳解」的行走百科全書。不僅是正確答題,還能將答案的背後知識、脈絡一一分析,淺顯易懂地以故事說明,這是哲青哥的專業,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年少時,因著喜歡閱讀,便從書本裡撈出了一千萬個為什麼,在往後的人生中,帶著好奇心不斷地探索。一路走來,不知不覺也已四十年,而學習,依舊未竟。談及於此,哲青哥舉重若輕地留下一句:「帶著問題,是十年、二十年的追尋。」
謝哲青,這片知識的汪洋大海,是經年累月的學習不懈,是走過四大洲、航行過五大洋後的人生沉澱。
「到了四十歲之後,才逐漸理解,原來我的喜歡、我的追求,與我熱衷的事物,最後將我匯集成某個樣子。」聊起哲青哥的學思歷程,有點浪漫不羈、有點義無反顧,可以說是一種任性地追尋,跟隨著發自內心的「喜歡」與「好奇」,逐漸帶領著自己,長成獨一無二的樣貌。
大家總問我,為何記得那麼多知識?
「為什麼我會記得那麼多事情,其實是因為我對所有的事情都感到好奇。」哲青哥分享,當有了好奇、疑問之後,就會試著想要去理解它。而在理解的過程中,十分神奇地,記憶也跟著發生了。
還記得哲青哥在《全民星攻略》中答題時,曾有一題是問他,車子是先有安全帶還是杯架?他游刃有餘地回答,從詹姆斯·迪恩的車禍切入分析,又談到馬車的進化史。
這其實得從他讀《包法利夫人》開始說起,在他的腦海裡,始終有一幅十九世紀巴黎的城市街景,其中達達的馬蹄聲特別吸引他。
於是,哲青哥找到了日本作家鹿島茂的《我要買馬車:十九世紀巴黎男性社會史》,詳細地了解了當時「買馬車」的文化,其實與當今「買車買房」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一樣。對於這個消失於現代社會已久的「馬車」,他十分感興趣。
後來,到了里斯本的馬車博物館,又陸續造訪其他與馬車相關的地點,他都會去看馬車的真實樣貌,試圖還原《包法利夫人》書中馬車行駛而過的模樣。對於知識的渴望與熱情,伴隨著哲青到處旅行、吸收知識。
「在每一個人在追求人生的道路上,你一定會對某一件事情有興趣,可能你這陣子看了《二十五,二十一》,看了《我們的藍調時光》,你會對裡面的人物瞭若指掌,你會對他的時代充滿好奇,然後你會回頭去搜索劇中那些『引起你的好奇或喜歡的事情』」哲青哥說道。
可以是《包法利夫人》,也可以是追劇、看球賽等任何感興趣的事物,從那裡下手,去追尋相關的知識,就會是你理解世界的基礎。
「要把所有的理所當然歸零,充滿好奇,這才是記憶力的起點。」
在這個網路流通、世界開放的世代,資訊唾手可得,我們太容易把事情看作理所當然,習慣有車子代步、習慣夏天有冷氣、習慣感動後,就停止追劇,不再給自己時間思考。
哲青哥點出「理所當然是學習最大的敵人」,停留在習以為常的思維中,便會在學習中止步。只有隨時把自己歸零,去體驗生活,透過觀察與傾聽,就能從他人的故事、語言中,多了解這個世界一點。
在喜歡的事情中,拼湊出自己的樣貌
回溯哲青哥的學習歷程,原來閱讀,單純地只是想克服難語症的行為,最大的動力還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兒時以來,對於「人」便充滿渴望與好奇,哲青哥形容自己就像是攀著一扇窗只為了盡情地向外看。那些書籍、報章雜誌甚至於紙鈔,都成了接觸「人」的橋樑。也是在這時,對於知識的渴求,隨著對人的好奇,逐漸延伸到各個領域。
「學習這件事是很辛苦的,我所有的追求裡面都有『追逐的辛勞』,到最後,會有那種抵達某一個階段終點的成就感,而這個成就感會讓知識留存在我心裡面。」或許很多時候,能讓「知識」真正留存於心裡的,是由於過程裡的苦,所以才能記得深。
想起學習歷程中的酸甜苦辣,哲青哥卻忍不住微笑,聲音突然變得十分雀躍,旁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真心地熱愛「學習」。
「其實後來我發現我學的東西,它慢慢地、慢慢地彙整成我的樣子。」
經過多年的探索,哲青哥才發現,自己喜愛的事物其實都圍繞著「如何化繁為簡」。例如,只有直線、橫線出拳的詠春拳、幾何圖形的畫家皮特·蒙德里安、曲子簡單重複的菲利浦·葛拉斯。
不斷地探索,隨時間淘選出自己喜愛的內容,自然地在腦袋、心裡留存,最後記憶將堆疊出你的模樣。
架構你的記憶,成為你最好的樣子
當所有資訊、知識,只需要手機、平板、電腦搜尋,就會詳實地展露在你眼前,為你所用。活在這個世代,哲青哥反問我:「那我們彼此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記憶的準確度已經構不成優勢,哲青哥認為,最有價值的便成了「屬於自己的記憶架構,隨時能提取、使用」。
答案可以隨意被搜尋到,那麼能造成你我之間有所差異的,便是我們用什麼方式找到答案?也可以說,我們腦海中的知識架構,如何調動記憶力,幫助我們查找資料?
而這就關乎記憶的方式,不能是散落各處的零碎,必須得在腦海裡被彼此串接,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我一直在思索,因為每一個人的心智不一樣、學習歷程也不一樣,我該如何把我的東西複製到別人身上去,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一直強調,唯一能找到的共通點是——情感。」
哲青哥說明,這裡的情感是「喜歡」,是對於某種事物的喜愛。
舉例來說,有個人對「烘焙」有興趣,那他就會在學做麵包的過程中,發現麵粉有很多種類,會有不同的特性;理解水的溫度變化也會影響,所以涉及物理學;不同酵母、配方,會造成不一樣的口感,那他就得對化學有研究。最後,他要行銷麵包,就得學習溝通的技巧。
於是,從喜歡的事物出發,便能長成一串屬於自己的知識樹狀圖,開始向外接觸這個世界的各種知識,最終蓋成一座屬於自己的知識宮殿。
哲青哥想要帶給大家的,不是如何更好地記憶,也不是粗略地複製哲青的記憶方法。而是一套記憶的作業系統,能夠帶領我們建立起自己的知識作業平台。
讓每個人能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在記憶的架構中填入自己想了解的知識,長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就是最偉大的一件事
還記得採訪時,哲青哥告訴我一句話,至今依然十分感動。
「卡萊爾,一個英國的歷史學家,他寫過一本書叫《英雄與英雄崇拜》,裡面這樣定義著『英雄』,『人生下來就是要成就偉大,而所謂的偉大並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業,而是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哲青哥解釋:「我們生活在一個『迷戀少年得志』的社會,在 IG、FB 上面看到許多人還年輕,就已經功成名就。這時會反問自己:『為什麼我活的這麼悲慘?』。
但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因為大部分的人生不會這樣過,我們會經過漫長時間的累積,才會慢慢地成為你喜歡、你理想中的樣貌。」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而是花很長的時間累積起來的,如果你回到十年前,我絕對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談起大家對哲青的崇拜,他十分謙虛地擺了擺手。
「我覺得在每一個時間點、年齡層,都會有不同時間點所擁有的快樂,是知性的快樂、感性上的滿足,每一個年齡層都有他們分別可以去達到的。」與其羨慕年少得志,不如跟著哲青哥學習,在每個最美的年齡,好好地去了解自己所愛的領域。
學習這件事,是很浪漫的。後續所帶來的長尾效應,絕對在你的意料之外。
>> 在你最美的時刻,與哲青一起學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