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竹子走天涯!國際藝術家王文志,為我帶來的 3 項生命啟發

(本文作品照由藝術家王文志、藝術總監蔡美文,授權提供。)

你是否曾經注意過?

難得的週末假期,我們總希望能夠遠離喧囂和資訊繁雜的感受,把時間美妙地「浪費」在森林中漫步走走,渴望徜徉在大自然的綠意中讓頭腦、身心都放鬆下來。

大自然、山林對我們的愛,總是那麼低調、沈穩、無條件地….. 也源源不絕地流露出包容。

然而,

你可曾想過「山林的溫柔美好」也能在藝術中被展現?被再度創造?

親近藝術作品,也能讓我們身在其中也感受到,那股大自然的綠意懷抱?

前些日子,因為一次意外地閱讀,就像是翻開一個奇幻的世界走入山林與藝術的夢幻殿堂之中。

那是出身台灣嘉義的國際地景藝術家 王文志的藝術作品集,一本以竹片作為書封,限量精裝的作品集結,極為美麗的一本書,收錄著他 32 年來的地景藝術之作。

藝術家王文志|作品集

這本以竹片作為書封的大書,美麗而厚實,一張張全彩印刷的攝影作品,有著藝術家王文志走遍世界各地的紀錄,橫跨台灣、日本、奧地利、威尼斯、美國、澳洲等地的經典創作,乘載著「台灣竹子遊歷於世界各地」的美妙記憶。

如果說「閱讀」,能帶我們突破生命的想像。 那麼「藝術」,則是那個神奇的魔法,讓我們放大生命的層次,感受到人生中的韻味色彩。

而在這本書中,我彷彿是以藝術家王文志的地景藝術作為主軸,貫穿著亞洲、美洲、歐洲、澳洲的世界之旅,透過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放大出王文志眼中的大文與自然之美,打造出一個又一個聳立的大自然聖境密室,融合東方與西方的文化結晶。

2010 年日本新潟《在水一方》

除了作品的跨頁攝影照讓人感覺身歷其境以外,還穿插著國內外藝術專家對王文志的解析,同時也搭配談及藝術家自身的成長經歷,那些台灣嘉義山林裡的點滴形塑…

閱讀之下,你會感覺彷彿透過細細閱讀,你也品嚐著那散落在時間的長河中,一個個如珍珠般閃耀地作品,帶給我一種親臨現場的視野與氛圍,突破我對於書本的想像。

而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將與你分享:

1  一次因「閱讀」而起,親臨地景藝術的感動

2  台灣出身的國際藝術家 王文志,他的生命故事?

3  這趟藝術之旅,帶給我的 3 個成長體悟

4  總結

我因為「書本」而起的這趟冒險,親身走訪藝術之作、觀看紀錄片《山靈》、文化脈絡的認識,以及,我個人的生命反思……

親臨地景藝術的震撼感動:台灣花蓮作品《竹夢‧築夢》

在這次全心投入的閱讀饗宴後,讓我非常想要親自感受那畫面與文字間提及的藝術之作。

一股循線追尋的心情,我注意到王老師將於花蓮開幕作品,因此我來到了花蓮,希望去親身感受王文志的作品《Camp-boo竹夢‧築夢》。

2022 年台灣花蓮《Camp-boo竹夢‧築夢》

這次的花蓮作品《Camp-boo竹夢‧築夢》聳立於花蓮鳳林的品牌《美好花生》旁,也是這樣一個竹編的小宇宙空間。

我走入《Camp-boo竹夢‧築夢》的作品中,卻沒想到好像走進時光隧道,時間就此停格,在裡頭躺了好久,好久……

聽著作品外頭音樂會的歌聲,風吹過身上毛孔的感覺,一股靜謐居然襯著外頭正穿梭的人聲,獲得了一種獨特的「身心沈澱感」。

能感受到那無條件的愛與包容,是一種雙向的愛,感覺得到大地之母的撫育愛護,也有藝術家王文志對「萬物一切有靈」的愛與感觸。

我與陌生人們同處於作品中,卻有一種自然地和諧感。

你甚至會感覺「非常樂於」有人與你一同待在作品中,彷彿「與人共享」才會有那最自然的美妙祥和。

那種感覺,很像是我們走入森林中,有著踩在樹葉上的聲音、蟲鳴鳥叫隨時在耳後…,我知道我不是獨身一人,但是卻能收到一種被圍繞、被陪伴著的溫柔,同時又深深感受到那獨處的靜謐平安。

在這個花蓮的小竹屋中,就有這種感覺…

我還記得赤著腳、躺在作品裡,仰望著天空,你能看到那枝節纏繞的竹、彷彿肆意生長出來,隨著風忽強、忽弱,那藍天中的竹也隨之搖曳、停歇,而你的肌膚也感覺得到那風,因為那風透著竹片穿入,一樣能輕撫我們。

2022 年台灣花蓮《Camp-boo竹夢‧築夢》

就只是,靜靜地,躺著,向上看….「與大地呼吸」的感覺就是這樣吧!

你記得那種走在森林裡,走了許久,當你呼吸早已混亂、汗流浹背的時刻,思緒也已經因為這攀爬過程的鬆動,讓我們僵固的日常工作思維,漸漸放鬆下來。

只剩那林間的節奏步伐、汗水、空氣、蟬鳴,與鳥叫…

那種時刻彷彿我們重新和大自然連結,一同吸氣、一同呼氣…那是多麽美好暢快的事啊!

而躺在王文志老師的作品裡,就是這種感覺!

我們進入那種美好暢快、輕盈地放鬆中。因為能赤腳、能躺、能靜、能聽,能仰望天空、能親觸著竹片,那敞開自己的過程…我們經歷著久違地,把自己交付給大地的時刻。

讓腦袋關機,用你的身、你的心、你的靈去細細感受。

作品中間的盆栽「花生」,此刻正是可愛小綠葉生長的季節,當你坐在作品的邊緣向中間望去,彷彿綠意從竹片中自然竄出一樣,讓人驚艷又覺得美好。

那個小小的盆栽,是你望著望著,會忍不住微笑的可愛俏皮存在。

為何能重現「山林的溫柔美好」?藝術家王文志的生命故事

我很為自己開心、喝采,能夠因為「欣賞喜愛的心」就動身出發,走訪花蓮去親身感受藝術作品,這讓我非常喜悅,心裡滿滿感謝。

因為閱讀過藝術家王文志的作品集,所以比起淺淺的探訪,我深知一個美好的地景作品是一整個團隊共同完成,是許多、許多人一起投入的策劃與貢獻才能有「我躺在竹片上的愜意幸福感」。

藝術家王文志,因為自己從小在嘉義深山長大,賣過高山茶、採過金針花,也做過伐木工人…就連自己的學費都是這樣賺來的,是一個大自然養大的孩子。

因此,他的地景藝術作品總是能微妙的重現出「山林的秘境感」,像個密室聖殿一般,卻有能保有山林中一切「風雨都能自然流瀉穿過」的呼吸感。

他以竹或藤創作,編織出一個大自然密室聖殿,延續伐木工人時期團隊快樂工作方式,每次都是和嘉義山上的老工藝師傅、農民們一同建造作品。

即使是這 10 多年來作品早已走向國際,依然維持著這樣的核心團隊,再加上國際志工們的投入一起完成每一次的藝術作品。

可以感覺得出,王文志是一個非常有愛、溫厚包容的人,帶著父親傳承下來的生命智慧,以及母親照顧親人的細膩溫柔,他用很不一樣的方式把這些溫暖透過作品傳遞給更多人。

他的藝術作品像是一個橋樑,是連接著人類與大自然的通道,也是人們與自己身心連結的通道。

2014 年澳洲伍得福《Woven Cloud》

如果你是個喜歡森林綠意,也渴望離開都市來一趟放鬆沈澱之旅,那真的很推薦走訪王文志這次於花蓮展出的地景作品 – 《Camp-boo竹夢‧築夢》。

相信會是一趟非常、非常難忘的身心之旅。

跟著竹子去旅行!這趟藝術之旅,帶給我的 3 個成長體悟

在這一次探究中,我一直到現在都有許多靈感思緒冒出來…好多體悟和學習。

因為閱讀一本好書,然後因為好奇去探究走訪、親身經歷,再到回程中一個人的反思沈澱。真的有一種「身心大爆炸的喜悅感」!

腦袋的學習很驚人沒錯,但是能夠去看到、聽到、感到、聞到的層次是很不一樣的…

感受上的學習,是不可言的。

因為那些五感上的滋養、親臨的氛圍都讓我感到身心的幸福感。

想像看看,這世界多麽大,能夠因為好奇心,去看見更多故事?而隨著我們每一次的發現,就像是翻開嶄新的一頁,都像一場又一場的冒險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故事…生命,就是這麼讓人驚喜.感動。

然而,在這趟旅程後,我想與你分享 3 個深刻的成長體悟。

1. 為什麼一個台灣藝術家,能夠成功走向國際 30 年?

藝術家王文志,在這 30 多年來已經累績全球超過 30 件作品,可以說是,早在網路、世界旅行都還不普及的時代,他就已經帶著「台灣山林的語彙」成功走向國際。

帶著「台灣竹子」的王文志,為什麼可以成功一步一腳印在世界各地留下作品?是什麼原因可以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開心地接納他的地景藝術?

我觀察到,不論王文志到哪裡做創作,他都非常地為當地著想。

比如說,書中紀錄到他 2010 年在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做創作時,當時的作品是座落在日本小豆島上,而當年藝術家王文志到當地選址、決定作品地點時,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過程中注意到小豆島島上兩村的居民上的隔閡。

深入了解以後,才知道這 2 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因為長期的一些矛盾累積,早已互不來往多年。

因為這樣的認識,他提出由 2 個村落各提供 2500 根竹子作為作品的創作素材,作品則是雖然座落在其中一村,但是整個國際團隊則是生活在另一村。

沒想到《小豆島之家》,從此被視為「兩村和好」的象徵,而且成為王文志與當地居民深厚情感的開端,後續更是到此創作超過 10 年。

2010 年日本瀨戶內藝術祭《小豆島之家》

他去深刻感受當地的地景、產業、傳統文化、天災,甚至是當地居民之間的故事,將這些融入作品之中,讓這些「真誠的關懷」成就作品的獨特靈魂。

我感覺他在創作中,是把自己的「名聲」放在後面。把「大自然的美好包容」,以及「當地人的情感共鳴」、「土地故事」放在前面。

他讓「自我」退了一大步(而且我甚至感覺他是無意識在做這件事),把那美好的空間與作品留給大家。

所以,我想「他能夠周遊世界,成為一個成功的國際藝術家」,背後的秘密大概是因為:他的低調溫潤、腳踏實地、充滿愛的人格特質。

他把自己放在作品之後,總是為別人著想,為人們、為大自然創造一個心靈空間,彷彿簡簡單單、低調地就當那「一座橋樑」。

然後因為這種溫潤的人格特質,讓他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各地被歡迎、被邀請去創作,包括:奧地利的高塔藝術展、澳洲的音樂祭、日本新潟的水土藝術季的 3 次合作、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 5 次合作,還有台灣嘉義、台北、高雄、台中等地的無數次作品。

我能看見,這是一個很美的心念,一次次傳遞出信任,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的結果。

因為,「為人著想」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種溫暖表達,那是超越言語的溫柔。

而在我們早已習慣的網路時代中,在那些速效更新的行銷&各式各樣「名聲在前」的做法下,這樣一種「低調溫潤、腳踏實地」的風範,是我很珍惜收藏在心中的感動,期許自己能以此去為更多人貢獻。

2. 不能轉賣、不能收藏、不被藝術產業所定義?卻能走出自己的路

第二點,我從王文志身上學到的特別之處是:

他早年法國留學回到嘉義時,就一直尋找「台灣的編織語彙」,後來和原住民學習編織,接著以「木、竹、藤」去做創作,成為其作品的經典代表特色。

就這樣堅持了幾十年,始終如一。持續地「轉譯」著大自然的美好,把祂用藝術這個形式帶到人們的生活中。

或許我們聽起來這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個從小在山林長大的孩子,以竹、藤作為媒介,創作大型藝術作品」似乎很正常,符合邏輯。

然而,在閱讀這本書以後,因為其中收錄著好幾位國際藝評人看待王文志的視角,我才從藝術領域內的專業人士的眼光中,看出這是多難得的一件事。

要知道,藝術產業能夠有收入,大多數都是依靠展出、藝廊賣出作品,甚至是藝術收藏家對於收藏此藝術品的意願,來去提升藝術品的價值(進而提升藝術家的身價)。

因此,當一位藝術家的作品,沒辦法在博物館內展出、沒辦法被收藏家收藏,然後,即使如此的「大型」,卻又不是藝術建築的範疇(因為其透光透風性、天然竹材的時效性等,不符合建築法規的要求)。

這等於是一個人在其專業領域內發展,但是其「作品能夠變現」的方式卻又受到了當時業內方式的侷限。

在專業領域內發展,但是「作品價值」又不適用於業內習慣的方式。

當你有了這一層的認識,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條辛苦的藝術之路。

當然,後來幾年隨著「裝置藝術」、「國際戶外藝術祭」的興起,王文志的太太 蔡美文也是一位認真用心的藝術經紀人,這一切的助力也讓他們能一步步走出屬於『藝術家王文志』的一條路。

這麼多年後,從藝評家的描述中,你反而可以看到:藝評人回過頭來給予他的作品定義了。

以前,王文志的作品,不屬於傳統對於藝術作品的認知。 

現在,王文志作品依舊「超大型」、「難以收藏」又「具時效性」,然而

1. 建築師認為「做到了傳統建築無法做到的敞開空間性」。

2. 巴黎藝評人暨策展人Philippe Coubetergues,稱為是『作品如同生命,只活一次,而在永恆面前,一切生命都是有限的。』並盛讚他『刻意預設作品消失的時間,藉此反映生命既有存在不過是個幻象』的精神。

3. 而國際策展人也認為:王文志每一次的作品,都是與當地文化「共創」出的獨一無二精彩。

我留意到,每一個描述都是一個翻轉的肯定。

他多年來專注地耕耘,堅持以大自然的語彙創作:「具時效性的天然材質」、「有呼吸感的密室空間」、「與當地特質連結」等等,這此刻,每一個創作特質都反過頭來成為他獨一無二的作品 #hashtag。

世界各地的策展人邀請其去創作,反而就是期待那個「不可複製性」、「獨一無二」又「超大型」的作品。

而死忠粉絲願意飛到各地去看每一次的作品,也是因為每一次作品都是『如同生命,只存在這麼一次』。

時間,賦予了他的作品稀有性,也因此而珍貴。

這讓我體會到:當我們不停追尋著一個又一個產業內的新知、趨勢、新方法、新科技,那是不是我們的創意、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可能性,這一切一切也都只能符合現今的定義呢?

而同時,我們是否想過:又有什麼能夠歷久不衰、穿越時間汰換的洪流呢?

「初衷」似乎是我們一直要回過頭來反思的核心精神。

因為「初衷」會像是牡蠣殼中的珍珠,隨著時間與壓力的砥礪,終有一天會有祂閃耀的時刻,屆時,「定義」會反過頭來為祂服務。

3. 時間的累積性!一談那生命中的「指數性成長」

最後一點體悟,則是來自於藝術家王文志的發跡與成長時間點。

我注意到王文志第一件作品《自然的控訴》,創作於 1988 年,那是在他還未去歐洲深造前的第一件得獎作品,以木材、斧頭等作為創作元素。

接著,時隔 11 年後,1999 年作品《九九連環》,則是他第一件竹編作品,也是第一件融入當地故事的作品,同時,也是第一件人們可以走入其中的作品。

他截至目前為止,在超過 30 年的創作生涯中,打造出超過 30 件作品,展出世界各地。

然而,細數這位藝術家一生的發跡過程,你會驚訝地發現:

他超過 99% 的經典作品都是在後面 20 年時間發生。

也就是說,王文志用超過 10 年的時間默默耕耘,累積能量、低調地學習成長,然後在後面你才會彷彿「突然」感覺「王文志似乎一夜之間變得世界知名」。

成長與累積,原來是這樣的。

那是多年的醞釀、努力,才有後面的成長茁壯、為人所知。

藝術家王文志|作品集

在這個習慣搶快的年代,這個小小地、如此真實地發現,對我來說是「當頭棒喝」!讓我想了許久。

突然覺得自己過去幾年,每一天、每一週、每一個月,甚至是每一年的學習與嘗試、挫折與失敗,原來都何嘗不是「那必經的故事」。

原來,一切都剛剛好,不慢,也不快。

原來,我們都一直在累積著屬於自己的能量,屬於自己的成長,相信現在穩紮穩打的細緻學習,在往後會累積成一種仿若突然的指數性成長。

我突然能夠有更多耐心,勇於犯錯、認真學習、慢慢耕耘生活。

這是很棒、很棒的一個收穫,我很感謝。

從「閱讀」出發,走訪藝術世界

閱讀,帶著我們去認識這個世界。

但我們也要因為閱讀,而為自己走出去。

就像我閱讀這本藝術作品集後,去真實走訪花蓮作品躺在其中….,才能有後續這一切珍貴無比的體會。

而這就是我這趟藝術之旅,帶給我的啟發。

心神嚮往後,也為自己去投入更多,拓展對於世界的感受、深刻生命,這些快樂都美好的滋養,照顧著我們的身與心。

藝術家王文志與台灣核心團隊

請讓書本,像是一條線一樣。

牽著你一步步往下發掘這個可愛的世界,認識到更多認真可愛的人們。

相信我們的人生一定會因此豐富喜悅又精彩!

其實,「知識」用「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模樣散落在我們的生活裡。

閱讀,不只是紙張、文字。 閱讀,也可以是有聲書、藝術、音樂、線上課程…任何能夠帶你拓展視野、深刻生命的媒介都是「閱讀」的一種形式。

新時代的閱讀,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種形式、越來越多種可能。

在這裡,分享給你的是,不只是我「讀」來的成長,還有「感受」來的藝術能量、「沈澱」來的反思。

如果你也想更認識藝術家王文志,你可以去線上租借收看他的紀錄片《山靈》,走入他的山林世界用「眼睛」去體驗。

也可以收聽 Podcast《一根竹子的旅行》,用「聲音」去感受藝術家遊歷各國的溫馨故事。

你也可以真正走訪花蓮鳳林,來一趟走入綠意的旅行,用「五感」去深刻感受,躺在那個漂亮夢幻的竹屋中,感受那個奇妙的片刻…..

一趟藝術之旅,帶來的藝術家眼界和能量。原來是這麼的精彩!

祝福你,也為自己的生活多去拓展、增添豐富的色彩! 

共勉之。


(特別感謝:藝術家王文志、藝術總監蔡美文,授權提供本文作品照)


推薦文章:

專訪/蔡柏璋:當旅行真諦與劇場專業背道而馳,需要找回的是「距離感」

《極北》:一條通往自由的路,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想將人生經營成一個品牌,如何打造自己的獲利模式?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