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垃圾食物不是你的錯,一切都是「錯覺」惹的禍!

 

聽到「佛學」這個詞,你會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嗎?

我想跟大家聊一本書:《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副標題是:「普林斯頓大學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這幾個標題放在一起,我想你聽完可能會感覺很疑惑,佛學?心理學?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也教佛法嗎?

我想這令人摸不著頭緒的關聯,正是這本書的魅力。

這是一本談佛學的書,但講的不是佛教的超自然體驗,而是佛學中偏向哲學跟心理學的部分。本書的作者是:羅伯·賴特,他是社會生物學跟演化心理學的先驅,而他雖然是一名西方人,但卻對佛學有深入的研究。

他甚至在書中提到,大多西方人接觸的佛法,是沒有六道輪迴跟多神信仰的,是以靜坐、冥想跟哲學思考的佛學。

 

作者也說,其實並沒有「一種佛教」,而是擁有各種教義的佛教傳統,我想在西方這種偏向靜坐冥想的佛教,有種唐三藏從西方取經,融合成屬於東方的佛教之後,又再被西方人取走,變成自己的佛教。

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唐三藏那時的西方,跟我們現在所指的西方,是不同的西方。

而關於這樣諧音梗,甚至有點偏向說文解字的狀況,也是這本書有趣的地方,今天的話題,讓我們先從一個佛學中常提到的一個字說起,這個字就是:「苦」。

在佛教的修行中,最基礎的一個思想是,活著就是受苦。如果你有聽過一句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句話就是出自佛經。

當你聽到「苦」這個字,你會想到什麼呢?我想,一般的理解都是:痛苦。

但當我們查閱梵語跟巴利文,這種比較接近古印度的語言時,你會發現:「苦」這個字,唸作「dukkha」,可以被譯為:「不滿足」。

或許,從這個角度來看,佛陀在第一聖諦上說:「世界充滿苦難」,並不是真的悲觀地認為世界一片淒慘,而是發現人們總是處於不滿足的狀態。

 

這要怎麼解釋呢?讓我們從「垃圾食物」這個例子說起。

想像一個場景,你跟我現在一樣,正在消耗腦力,努力寫稿。

卡關的時候,就想要來一點垃圾食物,療癒心靈。無論是甜甜圈、鹹酥雞、還是薯條可樂都可以,就是想要大口大口的吃。

吃進第一口垃圾食物後,你會得到短暫的滿足,沒多久你就會發現,滿足消失了,你還想再吃一口,甚至整包食物吃完,你還會忍不住想再多吃一點。

你以為,這些垃圾食物,能讓你獲得療癒,獲得滿足,然而這是一場錯覺,你高估其中會獲得的快樂。

但你還是會停下來,但大多時候是你為了減肥、為了健康,為了荷包,強壓住了慾望,並不是你真的從中獲得了沒有被滿足。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一書的作者羅伯·賴特認為,這其實是一種「日常的幻覺。」

 

你認為吃垃圾食物跟玩手遊的人,會覺得這些東西能帶他們永恆的快樂嗎?肯定不會,所以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很容易會被罵「浪費時間。」

但你會對,為了升職而加班的人,為了考試熬夜讀書的人說一句:「你在浪費時間嗎?」肯定不會。

看在佛陀眼中,兩者都是枉然。過去,我會認為,佛教就是不夠入世,佛陀有種佛眼看人低的感覺,但在讀了這本書才發現,佛陀真的是有第一等智慧的人。

無論是玩手遊的愉悅感,還是升官發大財之後的愉悅感,或許消失的期間有長有短,但都不可能永存。

可是為什麼快樂會消失呢?永遠存在的快樂真的不存在嗎?

賴特的回答是:「人類在天擇的『設計』下,去做特定事情,能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給下一代。」

所以愉悅感,一定要消失!他甚至提出了三點「設計」原則來說明。

原則一:完成這些目標,要帶來愉悅感。畢竟追求快樂,就是我們的天性。

原則二:愉悅感是短暫的,無法永遠持續。

因為要是愉悅感不會消失,你就不會有動力去追求那些目標,而無論是吃喝、性交,還是贏得別人的尊重,都是一種能讓老祖先在狩獵社會中,把基因傳下去的行為。

原則三:原則一永遠高於原則二,因為要是所有的人突然發現,快樂會消失,快樂是短暫的,那麼大家會發現人生就是一場徒勞無功的旅程,每個人都會開始修行、思考,什麼都不做。

也因此,大腦必須無止盡地追求會消失的愉悅感。

 

聽起這裡我想你有一種被設計的感覺,但雖然提到「設計」,並不是真的有一個造物主從泥土中製造了你。

而是在自然演化下,天澤會留下最善於散播基因的物種,而這個物種在無意識的演化過程中,留下最利於傳播基因的行為。

厲害的是,沒有科學背景,不懂天擇理論的佛陀,早在西元前就發現了這件事。

慾望會不斷增生,而你又會耗盡人生來追求這些事,但追求是沒有盡頭的,快樂不可能永存,你就像一隻倉鼠,不斷地在輪子上跑動。

所以佛陀才會說,生活的一切都是苦,又或者說是,生活的一切都不可能被滿足,其實我們離「佛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這堂【 佛系の力量:成為佛系大人,五招避小人】,由30萬人Youtube訂閱羅卓仁謙將在尼泊爾、印度、日本修學14年藏傳佛教的經驗,去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讓你輕鬆將印度哲學的思想落實到生活中。

最適合你的佛系の力量:成為佛系大人,五招避小人>>

我們期待羅卓仁謙教你如何在百百種人的職場,避小人迎貴人!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