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一片空白?榨出創意腦汁的四步方法論

◎ 本篇經由So Work授權同意轉載於生鮮時書官方網站

作者:CJ Wang ( SoWork 創辦人 )


不夠創意,通常不是沒想法而是沒方法。

曾經,我帶的小編團隊服務近30個品牌,一年要發佈6,600則貼文,常常會陷入搾不出點子的困境。
這時,通常不是因為你不夠創意,而是因為你沒有方法去刺激想法。

Photo created by Luis Molinero

 


從架構帶你綜觀全局

身為架構狂熱份子的我,最喜歡研究各種國內外的思考架構,然後落實在日常工作當中,幫助我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對於想不出Idea這件事情,我常常看到的困境,就是動腦久了,麻木了!搞到最後,自己不知是為何而寫?為誰而寫?

所以我一向很強調方法論,透過被試煉過的方法論,就可以幫你重新檢視整個事情的原貌,提高生產效率。

我的思維架構


第一步:重新審視策略和定位

刺激自己思考的基礎在於策略和定位,每次思考內容前,要先回顧原先的策略和定位,才能確保自己能往對的方向思考.而不會是天馬行空的亂想;

主因在於天馬行空的亂想,很容易走到一個空想和沒動力想的絕境.

Photo by pikisuperstar

第二步:確定目標族群的分眾

一個功能寫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就像是我最近很想買的拍照手機一樣,對我而言,能夠在研討會現場,遠遠地拍到台上講者,這就是很重要的誘因。

所以一樣是10倍光學變焦,對常參加大型論壇的人來講,能清楚捕捉到台上講者,就會是一個訴求,但對於喜歡賞鳥、拍風景或是看球賽的人,訴求點就不一樣。

因此,必須先細分目標族群,並清楚地描繪TA,才會有助於下一步的創意思考

Photo by Freepik

第三步:內容目的性

千萬別急著把所有功能特色,都放在同一個貼文當中,一個貼文也無法達到所有的目的,所以要從以上的目標族群出發,

思考我們究竟希望他們看到內容後,會採取甚麼行動.不同目的性,你所溝通的力道和角度也會不同。

例如:你只是要提醒我參加研討會時該有個好用的相機,內容切角可以是提醒我以下事情

舉例:照片必須能真實呈現演講台上的真實現象,才能小編神器粉絲團的粉絲知道照片在拍什麼,不然都會糊在一起。

但如果你是希望我趕緊買的話,內容就會不同了。

舉例:現在,研討會拍照神器開賣中,10倍光學把人拉到你面前,限時快賣,趕緊擁有。

因此,根據內容的傳播目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內容切角和寫法.接下來,就是搞懂內容目的性究竟有哪幾種,我們該怎麼分類。

內容矩陣:分類內容傳播的目的性

這個矩陣概念是源自於奧美的Content Grid,根據我自己的實戰經驗,將它做不同的詮釋.大致說明如下:

橫軸:品牌與實用

橫軸將傳播目的性分為兩種,往右邊是溝通品牌的情感內容或品牌價值觀,往左邊則是更著重於產品訴求和特色。

縱軸:廣泛大眾與不同受眾

縱軸則是將說話的對象分成兩種,下面是從目標族群的分眾,例如需要參加研討會的創業者、喜歡賞鳥跑外地的賞鳥人士、熱愛職業運動的熱情球迷……等等,將你說話的對象分成較為細緻的不同群眾,分別從品牌情感的面相或是產品特色的面相,吸引他們看品牌內容。

廣泛大眾指得則是這群人的共同洞察,意思是說,以上這三種人,是不是都有熱愛親身體驗的共同洞察,創業者喜歡目睹第一現場發生的事情、賞鳥人士不甘於youtube看鳥而熱情球迷則是要感受到現場的熱情.這樣的共同洞察就成了溝通產品特色或品牌情感時,可以貫串的主軸
 


第四步:動腦發想

釐清目的性以後,就可更近一步地用不同的動腦方法,刺激團隊思考想法,動腦方法分為單人動腦或是團隊動腦的方法,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內容,

不過,動腦技巧跟你想發想的內容還是會有關的,用錯方法,反而會降低了動腦的產出。

不管是圖像聯想法、60秒動腦法、文字接龍、自由交談等方法,都必須搭配到適合的主題才行。

以上四個步驟,也就是我每次想不出想法時,會帶團隊一起進行的流程。


 
接下來,準備好為提案練功了嗎?
CJ將在Pressplay上開始募資課程,
六大章節、五大關鍵步驟,讓你的提案一提就中!
完整提案成功心法,現在就去募資衝一波!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