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職場工作者都會有煩惱,如果你是一位主管,得煩惱的事可能更多。
「我希望部屬能主動一些,試過很多方法,但還是只會做我交辦的工作。」
「我希望讓部屬感受到我想幫忙,主動詢問對方但都沒有反應。」
「我到底該掌握部屬的工作內容到什麼程度呢?會不會管太多呢?」
「我覺得應該和部屬溝通,但該如何贏得信賴?如何劃清彼此的界線呢?」
「請資深員工多做一點事,對方就哭訴做不到,我該怎麼交付工作?」
「我不能接受主管的指令,又必須對部屬下達相同指令,該怎麼辦?」
「沒人想做的工作,該如何分派給部屬呢?會不會被認為推卸責任……」
「接手了一個混亂的組織,卻要我交出成績,該如何是好?」
這些都是曾經讓我「很有感」的煩惱,在這本《一萬個主管都煩惱的事》中列出了主管的煩惱還不只這些,多達五十個都是作者透過研討會與顧問工作指導超過一萬名主管所歸納、挑選出的常見煩惱。
在書中,作者給出了他的「答案」,但我建議不要全然接受,而是去思考他提出來的「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國情文化不同,日本職場的應對之道不見得適用於台灣;即使同樣在台灣,不同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也會產生不同的合適方式。那麼,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萬個主管都煩惱的都是「同一件事」
在前言中,作者就直言主管的各種煩惱,根本在於「公司要求業績所造成的壓力」這一項原因,但反映出來的卻是各式各樣與「如何與部屬溝通」有關的問題。
這是因為主管無法單靠一個人完成業績目標,需要部屬通力合作來完成團隊的業績目標;為了回應業績壓力,就必須與部屬有效溝通。
藉由與部屬建立良好關係,帶動部屬工作順利、完成規定業績,就是職場溝通的主要目的。
而有助於業績提升的溝通,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確認工作失利的原因與分享
二、確認工作順利的原因與分享
三、鼓勵部屬
你可能會想:這樣會不會太不近人情了?主管與部屬之間只能談公事嗎?
作者強調,和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溝通,比如興趣、家庭或私生活,是建立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和部屬溝通時不能過於偏向這類的話題,也不需要刻意聊到私領域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只要持續以工作為主的溝通,自然會提到「影響工作」的私生活,這時再順勢帶到相關的話題即可。
但是如何讓部屬願意對你開誠佈公,說出自己在工作上的想法與煩惱,主管本身就得先表現出開誠佈公、願意溝通的態度。
成為好溝通的主管只需掌握五個關鍵
為什麼部屬不願意找你報告、商量事情?很大的可能,是你散發出「別來找我商量的氣息」以及讓部屬產生「要是告訴主管缺點,可能會被當作一無是處」的印象。
「主管看起來很忙,還是不要打擾他好了。」
作者:陳雪如 Ashley
◎ 本篇文經作者授權轉載,更多內文請見Ashley心理科學苑
最近,有學員問我,如果自己的長官遇到事情就把黑鍋推給你、要你扛,或是同事背叛過你,但自己仍然待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天過得很不開心,但又不得不待下去,該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
事實上,在職場中存在著「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在心理學中稱作「卡普曼戲劇三角」。在這樣的心理遊戲中,當你陷入了其中一個角色,就會很難跳脫循環。
一、職場中的「受害者」:這位子其實是你自己選的
每天怨天尤人的過下去,其實是「自己選擇」待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為什麼你不願意離開一個你不喜歡的職場工作環境?可能因為薪水不錯、可能因為工作內容是自己想要的、可能因為未來有發展性、也可能期待害你的長官同事會比你早離職,在比看誰撐得久。
如果選擇了要待下去,那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繼續待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不但不會讓自己比較好過,還會對這心理遊戲上癮,無法脫離。
例如當你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自然對長官同事有心防,認為他們是「迫害者」,於是,你冷漠疏離他們、處處跟他們作對,這樣的互動方式,就算原本中立的同事,也因為「畢馬龍效應」產生心想事成的力量,將中立的同事推上「迫害者」的位置。
發現打破盲腸的部分了嗎?不是因為別人迫害了你,你才成為受害者。而是因為你對同事人設了一個「迫害者」的形象,才順利讓自己待在一個「受害者」的位置。
如何跳脫出職場「受害者」的角色?
要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先幫助自己跳脫「受害者」的位置。如果你很執著自己是個受害者,表示你心理受的傷還很大,可是,要對方看到你的傷口、跟你道歉,是不太實際的。對方已經造成你的傷害,不需要揪住傷口不放,讓對方傷害你更多、影響到你跟職場其他人的關係。
可恨的他人,並不會哪天就變得善良。只有自己能對自己溫柔。
如果你還是沉溺於受害的情緒當中,沒關係的,你可以正視自己的受傷,思考「要怎麼幫自己」才會讓自己感覺比較好過?只有開始為自己行動,才能帶來改變。例如,不再將焦點放在這位陷害你的人身上,而是去跟你認為比較信任的對象相處、建立關係,獲得自己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會幫你發揮影響力,抵抗對方的黑函攻擊,壯大自己勢力。
花時間在你可以經營的對象,而非將精力投注在對你有成見的對象。
二、職場中的「迫害者」:形成不健康的職場文化
課程中有學員提到,有些公司喜歡用「衝突管理」的方式管理員工,這是一個好的管理方法嗎?雖然有人說,衝突也是溝通的一種,但衝突不見得是為了要好好溝通。
有些長官會刻意引發下屬間的衝突,讓大家彼此互相競爭,互相打彼此的小報告,為得是讓自己好管理,破壞下屬之間的信任與凝聚力,下屬才不會團結起來對抗長官。
待在這樣的組織中,其實學到的是扭曲的做人處事方法,一個會領導的上司,應該是建立團隊間的信任感,讓團體成員一起解決問題而非將心力放在彼此對立上,因為我跟你有仇,所以你的提案我都反抗到底,找小團體排擠對方,試問,還剩下多少心力能夠專注於工作中?
通常,迫害的背後,是自卑。
許多加害者,都是曾經的受害者。好不容易掌權了,特別需要倚靠權力讓自己黃袍加身,有了護身符,從受害者變成迫害者。但過度依賴權力,下屬雖表面看似懼怕,暗地裡其實每個人都討厭著上司,風水輪流轉,誰知道哪天下屬不會成為你的上司?在職場中,多得罪一人,以後被人處心積慮陷害的風險就大一分。會做事,更要會做人。
點我看「打造最佳的第一印象」影片 >> https://bit.ly/38HuZdb
初次見面的第一印象非常的重要,但怎麼打造完美的第一印象,這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根據科學研究證實,人跟人在互動的時候,口語內容其實只佔了整體印象的7%、語調和語速佔了38%,其他的非語言訊息(肢體動作、表情等)卻佔了55%!大部分的人,會注意自己所說的內容,卻 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肢體語言。
從以上的科學研究顯示,我們必須更加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會為自己打造一個什麼樣的第一印象。
舉例來說,很多公司主管在邀請新人到公司面試前,已經從所有的書面資料中,挑選出能力經歷都比別人優秀的第一人選,但是到最後,主管錄取的往往不是當初心中設定的第一人選。你一定很好奇,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讓主管完全地改變了心意呢?
第一印象決定了你是否錄取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根據愛荷華大學管理組織學副教授——葛雷史都華的研究顯示,面試官其實在最初的兩三分鐘之內,就已經決定是不是要錄取那個人。
有的面試者,雖然擁有優秀的學經歷背景,但是在面試時卻無法展現出落落大方的氣質,甚至是畏畏縮縮、整個人身體抱在一起;或是不敢跟面試官有眼神的接觸,一直看桌上,加上不斷地抖腳。這些肢體語言,都呈現出了一個人的「焦慮不安」,當然也會讓面試官覺得「你是不是對自己有點沒自信」。
想像今天你要面試的是一個「高階管理職位」,如果你在面試時表現出上述提到的那些肢體動作,你覺得面試官會有什麼感覺呢?恐怕會讓面試官覺得你的抗壓性不足,不僅很難成為一個大將之才,更可能缺乏領導的能力。那麼,最終你便很難有機會得到這樣的職缺。
用「握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握手的秘訣
人們在見面的時候,經常會握手致意。其實,對方對你的第一印象,從握手就已經開始了。握手的訣竅,在於「角度」和「力度」。標準的握法,是將手伸出並垂直於地面,虎口對虎口握住。最恰當的力道,可以想像你握住一顆水蜜桃而不把它壓傷。
握手時,伸出的角度不同,帶給對方的感覺也會不同。有些人握手時,會將掌心朝下,這樣子的握手會帶給對方一種「被壓制」的感覺,還沒開口說話,彼此的敵意就已經形成了。而這樣子的人,往往也代表著「需要權威鞏固自己的自信或地位」,同時也害怕權威,下意識就顯示出了不安跟害怕。
另外有一些人握手時,會將掌心向上,表現出討好對方的感覺,讓自己的的地位瞬間弱化。其實,面試一份工作的時候,彼此雙方的關係應該是對等的,老闆在面試你,而你也在面試老師,應該是一個平等的狀態,特意討好對方也不見得會讓面試過程變得更容易、或讓面試官對你的印象更好。
除了握手,你還需要注意你的身體姿勢
什麼是「輸家姿勢」和「勝利者姿勢」?
你觀察過你等人的時候,你的身體姿勢是什麼嗎?大部分的人,在等待的時候都會「滑手機」。可是,當對方遠遠走來,看到你這樣滑手機,就已經覺得你是輸家了。你一定很不解,滑手機這麼日常的動作,會有什麼問題呢?當我們在滑手機的時候,因為雙手藏在手機後面,比較容易看不到我們的雙手;另外,雙手交叉在胸前、緊貼身體內側,再加上低頭和肩膀下垂,這些動作恰好符合了所謂的「輸家姿勢」。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Amy Cuddy,寫了一本書叫做《姿勢決定你是誰》,其中便提到「輸家姿勢」和「勝利者姿勢」的差別,以及這兩種姿勢帶給他人的感覺。「輸家姿勢」的特徵,就是「看不到雙手、身體佔據空間小、雙臂交叉在胸前、緊貼身體內側、低頭、肩膀下垂」。
勝利者姿勢的重點
相反地,「勝利者姿勢」,必須要「讓身體要盡量佔據比較多的空間、讓他人看見雙手、雙臂跟支幹之間要保持一點距離、肩膀自然下垂並往後挺」。典型的代表姿勢就是電影神力女超人所擺出的姿勢,讓自己頂天立地、雙手叉腰、抬頭挺胸。研究顯示,只要短時間內擺出神力女超人的姿勢,大腦就會就會分泌一種皮質醇,它是一種壓力荷爾蒙,可以讓你在面談的時候表現更好,讓你勇於承擔風險,也更能保持冷靜、面對壓力。
作者與出版方之間,永遠有太多的糾紛與疑問,從版權到費用,每一件都是延燒多年的爭議。出版方與作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敵是友?資深編輯M編在閱讀了《學術寫作與出版:從期刊文章、專書、教科書到大眾書》這本書後,有獨特的觀點想告訴你……
編輯都在看什麼 Book #1:《學術寫作與出版:從期刊文章、專書、教科書到大眾書》/群學 原文作者/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編
搭著最近的事,終於來寫一直想做的閱讀摘要兼推薦書系列。這個系列會優先以「書、閱讀與編輯工作」相關的書籍為主,第一本就選與目前工作範疇相關的《學術寫作與出版:從期刊文章、專書、教科書到大眾書》吧!
書如其名,是一本專談學術出版的指南。主要也是針對「想投身學術寫作與出版的學者」而寫,內容以美國出版體系、慣例與結構為主,卻也非常值得臺灣學術寫作者與編輯參考與借鑑。
原作者是資深學術編輯,並投身於出版教育與顧問,嫻熟各類出版社之運作。這本書最早出版於1987年,最新版是2009年出版的第五版。
臺灣群學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中文版即是2009年的最新版本。並不是新書,裡面的內容卻依然貼近當下的出版環境與面對的問題,可以說再次提醒了出版作為一個古老的產業,有它根深蒂固的積習與運作的習慣。
本書共分十二個章節,鉅細靡遺的講述有心於出版的學者該如何選擇出版社、如何合作、以及該花費多少成本與心力在不同的出版媒體上。
就我來說,我特別感興趣的篇章在於〈出版的夥伴關係〉、〈改寫論文〉、〈如何跟出版社一起合作〉、〈寫給一般讀者的書〉、〈身為作者的職業技術〉以及〈成本與價格〉幾個篇章。
作者與出版社是合作夥伴 在本書中,原作者再三強調:「作者與編輯(出版社)不是敵人,而是合作的夥伴。」比對近日的事件,可謂心有戚戚焉,但也感念此「老問題」,可說古今中外皆然。在本書一開頭〈出版的夥伴關係〉一文中,原作者開宗明義地強調寫作者與編輯身在出版產業中,是內容生產的一體兩面,兩者的名聲都維繫在書上:
一本書若是獲得良好評價或獲獎,作者和出版商將共享榮耀;如果一本書大賣,作者和出版社都能分一杯羹;如果一本書失敗了,無論是平價、銷售或設計上的失敗,作者和出版社都同擔苦果。那麼為什麼夥伴之間會起衝突?無知,是其中一項原因。
原作者接著指出:
如果作者不了解審查過程,不閱讀合約,也不懂校稿,當他覺得出版社拖了很久才決定接受他的書稿;或發現出版社不會幫忙製作索引;還是當書評指出該書有拼字錯誤時,作者只會覺得受氣、被騙,或憤怒。
對金錢的錯誤想像也是摩擦來源。一本書若定價40美金,作者的版稅是10%,每本書的版稅就是4美金,所以如果印1,500本,作者理應得到6,000美金。但不幸版稅是依據淨收入來支付,而且其中至少有一百本書會送給相關人士評論或者宣傳,剩餘的書也不一定都會賣出。
所以當作者拿到第一張版稅支票只有1,500美元,同時還被告知第一年的收入可能是最好時,必然感到失望。失望接著便是懷疑:到底其他錢跑去哪裡?若作者不知道製作一本書的花費,也不了解定價與折扣,就會誤以為出版社利用作者的苦勞賺大錢,但實情並非如此。
有沒有覺得眼熟呢?這段文字寫於三十多年前,可見這種爭議有多古老。在書市榮景的過去就有的爭議,來到閱讀市場低迷、產業結構僵固、從業人員個個自顧不暇的現在,又該如何突破?
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輔導寫作者,與寫作者與大眾解釋產業結構與困難,出版社還能改變什麼嗎?而且,這些努力可能都不敵新時代坐擁粉絲群與自媒體的寫作者登高批評,便可能將整個產業貼上醜陋的標籤。
出版社的紛擾無外乎「作者與出版社的分工」、「配合活動的酬勞」、「銷量」、「通路霸權」、「書店端折扣」、「圖書定價制」、「電子書效益」⋯⋯業內時有討論,並陸續有出版社做出非傳統的嘗試,更努力活絡閱讀的形象與意涵。
但出版社們依然要有面對來自寫作者與讀者們:「你們仍然做不好」批評的心理準備。
儘管本書可說是從出版社與編輯的角度切入,也無法回答廝殺激烈的網路時代閱聽人注意力競賽下,出版產業的新方法,但作為讓寫作者們了解「出版社現況」,並期待寫作者「理解」、「同理」的內容卻十分詳細。
寫作者們首先要意識到寫作者與出版社站在同一條船上,了解出版實務,增進兩造的信任,才有機會一起開發新的方向。
製造雙贏的可能? …
Read More
如果你是准畢業生,畢業後除了進入辦公室成為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之外,你想過人生的其他可能嗎?如果你已經當了兩三年的上班族,對於朝九晚五的上班人生感到厭倦,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你找到新的職涯?
在大學裡,你所選擇的科系讓你培養了自己的專長;在職場中,你擔任的職務也磨練了你的專業技能。
但是,在職場上,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擁有軟實力卻能讓你的工作表現更出色,無論你未來想要成為自由接案者、遠距工作者,甚至是自己創業當老闆,這些軟實力都能讓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哪些軟實力這麼重要,一定得培養呢?資深遠距工作者 Zoey 是這麼說的:
近日開始收到越來越多大學生詢問:「畢業之後不想坐辦公室 ,好想知道要怎麼提前準備遠距工作的技能,卻沒有方向,且自己又不是工程或是設計學系,應該要怎麼辦呢?」
其實我一直都深信,給予適當的空間與時間自由,並且有明確的目標和願景,人類通常能夠更有動力,用更高效的產能完成該做的事情。
對於未來工作不想不受地點限制的大學生,或社會新鮮人,我建議你先來看看以下兩篇延伸閱讀,知道「硬實力」的部分應該要怎麼做準備。
遠距工作硬實力準備:
1.四步驟讓你更容易找到遠端工作: 遠距工作職缺 平台推薦 ( 2020年更新 )
2.想要在家工作 ?踏入遠距工作圈之前的5個準備(免費講義下載)
但是今天,我只想要針對「軟實力」的部分,和你討論哪5個是成為遠距工作者一定要有的軟性技能,只要這五個技能你有了,接下來不管你是找新創公司、大公司還是自己創業、找外商公司,一切都會很好辦事。
不想坐辦公室 ?五個你必備的軟實力
斜槓的意思,即是「擁有多項專業技能的人」,但對於斜槓的定義,近年來一直說法紛紜,有人認為開發了多元興趣就叫斜槓,有人認為每項技能都要專精,才能稱之為斜槓。
而橫跨許多領域發展的專業獵頭顧問--江湖人稱 S 姐,對於這兩個字又是怎麼解釋的呢?
你也想成為斜槓青年嗎? 原文作者/江湖人稱 S 姐
你好,我是位剛滿32歲的斜槓人,我有八份工,而我的工作就是,生活。
最近這本書讓我又愛又恨,愛的是終於有一本書可以好好的談談所謂的斜槓工作模式,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恨的是OMG很多內容是我寫書裡面好想表達的,這本書作者用很平實的文字呈現出來了!
推薦大家看,個人覺得精華全在前半部的書面,不誇張,連標題都可以當成你的座右銘。中後段偏向工具書,適合剛學習目標設定的新手。
我不打算暴雷,但斜槓的重點在於告訴社會大眾,過去的職涯規劃一條線已經不存在,現在流行的是,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為什麼一定要按公司規定時間上班?為什麼假日就一定要放假?
我想加班我自己會加不需要別人督促,未來職場可能沒有主管一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管。
忘了說,其實古時代的偉人多數都是斜槓人,你有注意到嗎?
只是工業化時代不小心把我們分類成一種角色一張名片了。看看傳奇人物曹操哥,他本身也是個詩人;阿佛烈·伯恩哈德·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矽藻土炸藥的發明者。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要隨著上個世代隨波逐流?
現在各種社交媒體,個人微不足道的能力,可以透過媒體平台透過人脈而開始發光,以前以為舞台必須透過漂亮的職場規劃,但現在呢?
職場變成僅是舞台的其中一種選擇。以下五點就我自己以及周遭人脈的經驗針對Slash的想法分享給讀者參考:)
一、斜槓不見得是拿來獲利用的,是增加自己的能見度,槓絕對是一條一條加上去的。
分享我自己的故事,以前我是個典型的屁孩,原本以為在歐洲壯遊過很帥,但工作後就發現時間跟財務好可貴,雖然熱愛獵頭的這份職業,認定為終身職。
但一直覺得少了些甚麼,於是在27歲給自己一個機會開始接觸除了工作以外不同的人事物,接觸理財,開始有了不同的副業,也透過貴人的幫忙開始撰寫自己的職場部落格(就是你現在看的!)
沒有特別的原因就是想寫下來發洩我看到的職場,慢慢開始累積了讀者,也非常感恩商周編輯發掘,開始有了自己的專欄 (也因為有了轉轉老闆娘的幫忙有了自己的個人網站)。
後續開始有一些大專院校與企業的演講,原本只是偶爾看看書寫寫心得,後來開始有出版社的邀請撰寫書稿,錄製影片,也感恩鐘點大師提供平台讓我有機會對大眾將自己的時間出租做一對一職涯規劃,其間當然嘗試過直播(大眾問題太重複決定暫停改YouTube)。
之後會有些線上課程,還莫名的要開始做 AirBnB,偶爾也會辦聯誼,這些內容全部都是我很喜歡而且願意全心投入的工作/生活方式,忙得要命但其實很享受。
重點是當時27歲的我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勇闖江湖。
研究植物的魅力是什麼?對於《沒有愛的世界》作者三浦紫苑來說,那是一段與大自然之間產生的不可思議的悸動。
而對於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所研究人員林怡均來說,是一種接近與人類不同的生命物種,並為它的生命力、變化感到驚奇,一個窺探自然與原始的過程。
關於植物學研究,有愛的世界 原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所研究人員 林怡均
「說到植物學,那是要改良蔬菜品種嗎?」 「這種對人類有實用性的研究,多半由農學院進行。我們這裡是理學院,做的是基礎研究。」
日常被問起職業時,我給出的答案往往引來讓人有些無奈的回應。
「你是做什麼工作的?」
「嗯……研究。我做的是植物學研究的相關工作。」 「啊我知道,所以你是種 OO 的嗎?」,OO 可以自行代入各式作物、水果、蔬菜和園藝植物。上述的植物,會種作物、水果和蔬菜的是農藝系,園藝植物的話是園藝系。
「噢,所以你是在森林裡爬山、砍樹的那個工作嗎?」,不是,那是森林系。 「都不是?所以你是研究什麼植物?」,然後在我給出物種的名字後,對方往往不認識,然後下一句會問:「所以你研究這個要幹嘛嗎?」
多次之後,我肯定一般人心目中提到植物,會聯想到的字眼只有蔬菜、樹和雜草。
其實大部分人聯想到農學院的相關科系也是很合理的,因為這些科系和人的生活有直接相關。相較於理學院重視機制、理論的角度,農學院看重產業與產能的定位,更容易讓人理解。也因此,我常苦於如何讓人理解什麼是理學院的植物研究,而如今得感謝三浦,這個苦惱的問題即將迎刃而解。
今後的時代,會更加要求廣闊的視野。不只專心在研究上,對於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藉此能夠明白什麼,還不明白的又是什麼,都得淺顯易懂地傳達給非研究者的一般大眾。
三浦紫苑撰寫的最新小說《沒有愛的世界》以植物學研究為核心,訴說著研究者們與植物之間的日常生活。本村紗英是苦惱於論文與實驗的植物學博士生,她與在校門口餐館中磨練、立志成為一名廚師的藤丸陽太之間,因植物學研究而牽起的緣分,是不是能有一個好的結果呢?讀小說時,我想著這如果是臺灣,大概就是 Uber eat 的外賣小弟,常常到研究室送餐後愛上博士生的故事吧。
除了主角們,無論是看似穿著無趣,但做起研究犀利精準的松田教授,或者因狂熱於種植仙人掌,把溫室種爆而惹禍的加藤。我的生活充滿和他們相似的人,彷彿看著我的老師及同學紛紛化為小說家筆下的人物,時而被發生過相同情節的小說內容逗得樂不可支,覺得親切不已。
透過三浦的小說,讓不是從事相關行業的人也能深入其境,我認為這個特色一直展現在三浦的歷屆作品之中,而這本書更是翹楚。審定專有名詞的時候,也從她對細節的刻畫與用詞的精準,發現三浦下的功夫有多深刻。
如果你有一項自己的興趣,並有意將這項興趣發展成穩定的事業,以便你從傳統職場中解放,那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了工作地點上的自由,你能選擇你方便發展事業的場所,在家、在咖啡廳、在任何一個地方,都隨你喜歡。
但只有這樣,還是不夠的。
你能想像,你做著你熱愛的興趣,卻像全職工作一樣生產內容,而且是在沒有一般公司的後勤幫助下,每天獨攬一堆事務嗎?
你已經獲得了地點上的自由,接下來該追求時間的自由。
一個優秀的自由接案者、遠距工作者,都是怎麼達成這兩者之間的平衡的呢?
《遠距工作硬實力》的作者: Zoey 是這麼說的:
事實上,這正是我以前面臨的問題。我曾經做過一份國際型的遠距工作,那份工作有時候非常的忙碌,儘管我可以到咖啡廳或者去旅行,我發現自己還是得在機場、火車上或者是咖啡廳坐上6-8個小時來工作。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是我到了澳洲旅行,突然有一些工作的急事,我當天只好一個人待在飯店完成工作,無法和朋友們外出遊玩。當時的我就體會到了,擁有地點上的自由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時間上的自由。
當我自己開始創業的時候,我也發現一個人像是千手觀音,忙這個、忙那個,當時的我事業正起飛,雖然賺到了很多錢,但經常頭痛、胃痛、半夜睡不好,因此我又再次體會到賺到錢是不夠的,我們一樣要有餘裕和體力去花錢和享受生活。
SOA 被動化法則
許多人認為錢很重要,就拼了命地賺錢,但是卻不曉得要如何用錢賺錢,或者捨不得用錢買自由,當時我理解了那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就開始思考如何克服眼前八爪章魚的現象,後來,我研發了SOA被動化法則:
S=system
O=outsourcing
A=Automation
System 系統化
System,顧名思義就是系統化,系統化就是將每一份任務的工作程序做拆解,然後做排序。
舉例來說,我在規劃自己的Podcast節目時,就有非常明顯的系統工序,從陌生約訪、確定主題、確定訪綱、確定日期、確定軟體到開始錄製、製作剪輯與後續行銷,都有一系列的指南。
這些指南攤開來看,會有點像是Check list,我強烈建議你,無論你是在公司工作、自己接案還是自己創業,你都要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才不會花太多時間想「現在要做什麼?」或是「內容做完了,卻忘記做好後續的行銷」。
系統化能夠幫助你省下很多「思考」的時間,我們經常因為外務而分心,而東落一點、西落一點,如果有一個好的系統,你就能夠像是一台機器一樣,開啟開關,完成事先設定好的動作,然後結束工作,關機出去玩,讓你真的一邊旅行、一邊工作。
Outsourcing …
Read More
◎本文轉載自「時間管理講師」張永錫X生鮮時書
通勤學合作音頻課程《馬上可用的時間管理方法》第四節
手機點擊試聽 > https://lihi1.com/HxSLE
教過幾萬名學生的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感知能力是有點與生俱來的,換句話說,有人天生時間感很好,有人則相對比較差一些。
我們來玩一個小遊戲,規則是這樣的:拿出手機、打開時鐘app,開啟碼錶計時功能,閉上你的眼睛、按下開始鍵默數20秒,並在你覺得已經20秒時按下暫停鍵。之後睜開眼睛,看一下秒數是多少。
計時,開始~
各位同學,你的碼表顯示秒數是多少呢?
落在19~21秒之間的,表示你的時間感還不錯。
如果你的秒數和剛才的背景音樂時間一樣長的話,我想你的時間感需要借助「外在工具」來輔助才會有明顯的進步。
雖然一開頭我說了,時間感是一個與生俱的能力,但是也可以被訓練越來越準確的,因為現在大家隨身會攜帶的手機還兼備手錶的功能,甚至可以拿它來設定多個鬧鐘、約會提醒等,非常實用。
今天我要介紹一個讓你能專注於工作的番茄工作法。
但,蕃茄鐘工作法是什麼?
這個工作法被歸類在時間管理方法的一種,在1980年代由義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創立。
他自己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發現這四年大學求學期間,他總是無法專注地讀完老師指定的考試範圍,他試過非常多種方法讓自己得到專注,但是屢試屢敗。
直到有一天他拿起「廚房冰箱上的番茄造型計時器」,通常媽媽烹飪用的那種倒數計時器,設計出一種專注25分鐘工作時間、5分鐘休息時間的讀書方法,他很快地體會到這個方法對他能有效的提升專注力,在考前複習完該讀完的功課。
在他畢業成為工程師後,他跟許多朋友分享這個專注的方法。其中一位朋友,把他的這套理論寫成一本書和更多人分享。
現在連叫做番茄工作法的App都有很多選擇,你也可以下載一個來試用看看。
有人會問我自己用的工具呢?
就用很簡便的用手機作為倒數計時器,但是原則是一樣的,使用這個方法有幾個大原則要請你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