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比 AI 更像人類!這份書單讓 AI 成為你的第二大腦

托特神對埃及國王說:「我有一門書寫的技藝,可以提高國王的臣民的記憶力。」

國王回說:「如果我的民學會書寫,他們的靈魂會被植入遺忘,他們將不再行使記憶,因為他們依賴寫下的東西,不再從自己的內心,而是從過往外在記號來喚醒對事物的記憶。」

「你所發現的,不是記憶的秘方,而是提醒。你提供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假象,因為告訴他們許多事情,卻不教他們任何東西,你使他們貌似博學多聞,實際上一無所知。」

相傳,柏拉圖十分反對書寫技藝,他認為文字書寫無法記住思想精華,且所寫之文章隨人解讀,沒人能控制,十分危險。

寫字
photo from pexels by Antoni Shkraba

人類的主動思考,是 AI 缺乏的關鍵行為

柏拉圖的擔心,在人類歷史上後來又出現過好幾次,像是印刷術、電腦的發明、網路的誕生,搜尋引擎的崛起,乃至最近期的 AI 生成。

每一次,出現可以幫人類大腦減輕負擔的工具或技藝,就會遭逢反對,說法大致上都差不多,人類將不再好好使用大腦原本被賦予的功能。

在我看來,AI 生成也好,文字也罷,乃至筆記(索引系統)、印刷術、電腦(程式語言/計算能力)、網路(搜尋引擎),毋寧都是「第二大腦」。最近有本書《打造第二大腦》,在談數位筆記系統的建構。我覺得「第二大腦」的概念,很適合借用來談一談人類發明來協助大腦的上述工具們。

這些第二大腦們的任務,是為了輔助人類的第一大腦的運作。工具再發達,功能再強大,還是工具,就是用以達成目的的手段。

技術工具
photo from pexels by Thisisengineering

雖然每一次人們都擔心,人類大腦會被取代。實際上,截至目前為止,第一大腦仍然掌握第二大腦所不具備的特殊能力,而且第二大腦的啟動,通常高度仰賴其能力!

那就是人類才有的面向解決問題的提問力

人之所以會提問,是因為人有解決問題的動機、意圖,意向性、慾望…。

誠如文字不會自己書寫,筆記不會自己記錄,書籍不會自己完成,電腦不會自己計算,網路不會自己啟動搜尋,同樣的,AI 不會自己想出問題來解決! 

第二大腦之所以開始工作,是因為接收了第一大腦的指令。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害怕新的解決問題工具?

也許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工具太強大,取代了部份現在正由人類的大腦自己執行的作業使然。

也就是說,人類怕新工具的誕生,造成自己失業。

工業革命時期,出現一大堆能夠輕鬆量產產品的機器,盧德主義份子害怕自己丟了工作,所以砸毀工廠機器,阻止其運作。

人類對於網路或 AI 的恐懼,本質上類近盧德主義份子,害怕自己被反向淘汰。

新舊變革之際,持有即將被新科技取代的技能者,的確會感到不安與徬徨。

科技
photo from unsplash by Alex Knight

每一次新工具的誕生,的確都淘汰了不少既存工作。好比說,印刷術淘汰了手抄本,如今再沒有抄寫員。

然而,恐懼並不能阻擋歷史進程,持續觀察並學習才能避開歷史巨輪的輾壓。

的確,有一些人的生存利基,會因為新的發明誕生而被邊緣化,不過,歷史反覆發生過如此多次,如今的政府部門也多會投入次世代的新領域的技能培訓,人們不能再像古希臘時代第一次碰到大腦外掛工具時那般反應,應該要有更成熟且有用的應對之道。

兩千多年來,人類發明了各種協助大腦卸載運作的工具,幫大腦分攤掉許多工作,讓我們人類所擁有的第一大腦可以空出更多時間跟注意力來。

原本人們認為,當人們擁有更多時間與注意力,將可以用在解決更多重要的問題,讓人類社會發展的更好,一如當年凱因斯相信,未來的人類每週只要工作十五個小時就足以賺到生活溫飽所需。

可遺憾的是,歷史沒有按照凱因斯所想的道路走,人類提升產能,多出了時間跟注意力後,把這些時間跟注意力拿來消費掉了。

photo from unsplash by Studio Republic

在我看來,AI 固然很強大,一如當年 Google 或 Siri 出現後,可以接手幫人類處理很多工作,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善用這些工具呢?

我們有多少人真的能夠用 AI 生成,問出足以用來解決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的好提問呢?

我們只是用這些強大的工具來玩樂,未免可惜了,不是嗎?

我們須學會提問、驗證資訊,還有自主決策

在我來看,AI 生成的文章,現階段比較像歐美的初稿編輯、秘書或代筆寫手。可以幫人類針對某些問題完成一份初稿,但是,不保證這份初稿完善可用或沒有問題(這個判斷,仍然得由向 AI 生成提問者的人自己來,要能做出判斷,則需要分辨資訊真偽,是否涉及抄襲等能力)。

這份初稿要夠好,首先前提條件是,當事人得能夠問出好問題才行!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有一個小時解決問題,要花 55 分鐘構思問題。

問出恰當的問題,問出新問題,問出好問題,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難。

就算將來 AI 很能寫文章,企劃書,工作報告,甚至學位論文,也不用太擔心。

因為 AI 沒有意圖跟動機,沒有自己的問題意識,是不會主動去寫文章的。

AI 是收到人類的指令後,才生產文稿。

這些文稿,既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解,就是一篇文章而已。可能寫的很快,甚至不一定對,答案還有待檢驗。

在我看來,使用工具的人,能否問出有效的好問題,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焦點。

發問
photo from pexels by Max Fischer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是否具備了足夠問出好問題的提問能力?

要能問出好問題,除了要懂得如何提問,也還要懂得如何思考、蒐集資料,將資料化為問題?

因為,我們所問出的問題,其實是思考後的結果。

你會問問題嗎?》,《你問對問題了嗎?》《學問全圖解》、《QBQ 背後的問題》,會是人們能否駕馭 AI 的首要關鍵。

其次,當 AI 給了我們一份答案稿件,我們必須能夠驗證這份稿件的資訊品質?是否是直接抄襲網路上文章?內容所包含的觀點已經是全部了嗎?有沒有什麼被 AI 取捨掉的?AI 不會發生單側偏誤等邏輯謬誤嗎?

你會發現,自己需要邏輯思考與批判思考能力中的檢驗資訊真偽能力,《邏輯力:邏輯思考的入門書》、《邏輯思考的技術》、《圖解邏輯思考全書》、《 3X3 系統思考法》、才能鑑別 AI 提給我們的答案是否可行?

最後,我們必須自己做決策,AI 可以當我們的顧問參謀,幫我們整理蒐集資料,提出有效意見,然而,許多工作或人生的問題並沒有唯一解,而是有各種可能,要在各種可能性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最終下決策的人還是自己。

photo from pexels by Pavel Danilyuk

於是,你會發現,我們得學習選擇與判斷,《高勝算決策》、《精準決策》《零偏見決斷法》。

的確,這會讓蠻多原本存在的助理工作消失,但嚴格來說,是助理工作的轉型,未來的人類,需要懂得檢驗與分辨 AI 生成的資訊結果。

往後人類需要加緊腳步提升三種能力,定能好好駕馭 AI 生成這個新工具,為己所用,高效率的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各項難題。


推薦書籍:

打造第二大腦

作者:提亞戈.佛特

出版社:商業周刊

你會問問題嗎?

作者:麥克‧馬奎德

出版社:臉譜

精準決策

作者:麥斯.貝澤曼, 唐.摩爾

出版社:樂金文化

推薦文章:

AI 人工智慧成長飛速,我們的優勢在何處?又該如何培養?

克服巨變的時代!美國新創大學Minerva 密涅瓦的教育革新,塑造靈活的思維模組

想跟別人分享自己的專長!那些打造暢銷線上課前需要知道的事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