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與享受該如何平衡?讓企業CEO的教練教你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你曾經對自己的過往感到後悔嗎?是因為錯誤、遺憾,或是不滿意的選擇?如果要在人生中避免後悔,有方法嗎?

放手去活》作者馬歇葛史密斯是美國知名的高階經理人成長教練,根據 40 年來指導無數主管的經驗,74 歲的葛史密斯回顧自己人生中的得與失,和讀者分享他多年來減少懊悔,活出自我實現人生的方法。

高階主管
photo from pexels by Ketut Subiyanto

乍看書名,也許你會覺得這又是一本「心靈雞湯」,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葛史密斯曾經被 Thinkers50 推崇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導力思想家,與韓第、柯特勒等大師並列 Thinkers50 管理名人堂。富比世雜誌把他列入最受尊敬的 5 位高階主管教練之一,美國「公司 Inc.」雜誌封他為「全美第一的高階主管教練」。

簡單的說,他就是幫忙高階主管改進他們的表現(特別是人際關係方面)以及個人成長的行家。

他訓練的對象大多是財星 500 大企業的執行長層級的人物,客戶包括福特汽車、百思買(Bestbuy)、輝瑞藥廠執行長、世界銀行總裁等,曾經指導過超過 200 位CEO。

特別的是他的收費方式:只要他評估願意接的 case,唯有被他訓練的經理人成功達到設定要改善的目標時(必須經過重要關係人評估且認同)他才收費,意思是他有把握一定可以完成任務,否則他就會白忙一場,可以想像他指導的方法肯定很有用。

省視自己的行動、抱負、渴望,打造無悔人生

在《放手去活》裡,作者葛史密斯提到,他認為影響自己人生是否無悔,有三個重要的變數:

  • 行動:自己每天實際在做的大小事
  • 抱負:指的是想要做到的事、達成的目標,例如「晉升為CEO」、「馬拉松完賽」、「今年賺到1000萬」、「一個月讀超過30本書」等等
  • 渴望: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例如「樂於幫別人解決問題」、「愛學習的人」、「能夠在工作中追求成長與成就事情」

這 3 項變數,相信每個人的組合與平衡都不一樣,你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是怎麼調配的呢?

自己每天的行動與自己的抱負或渴望正相關嗎?自己比較在意外顯性比較明確的抱負目標,還是有深入發掘自己的內在渴望呢?相信你也不難理解,若是 3 者的統合關聯程度高,我們的自我認同程度應該也會很高。

自我認同
photo from unsplash by Thisisengineering Raeng

作者提醒我們,對於行動、抱負、渴望三項變數時,必須思考:

  1. 當每日的行動未能與深度自己的抱負和渴望連結時,只是為了滿足衝動或當下的需求,就好像是空轉與瞎忙。
  2. 抱負通常對我們的自我認同也許影響很大,但效期通常在達成後不久就結束了。你還記得你上一次達成自己的目標時的興奮程度嗎?現在那件事給你的感覺還跟那時一樣 high 嗎?如果把抱負當作是自己的人生重心,很可能會陷入持續追求但無法長期滿足的境況。
  3. 很多人也許持續為自己設定抱負,但卻一直不知道或沒有去面對自己的渴望是什麼?我覺得如同電影《命運好好玩》亞當山德勒飾演的男主角,他一心只想在工作中獲得晉升,但在人生即將結束前才發現家人與愛才是他真正的渴望。

思考這 3 者在自己人生裡的現況,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也是一個整理的過程,在讀完《放手去活》,我認真思考自己的渴望會是什麼?漸漸的心頭浮現一句話

「我希望成為一個對別人有幫助、有價值,且我自己也從中有學習與成長的人」。

photo from pexel by Liza Summer

會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回顧我自己的職涯起點,應該是年少時在麥當勞做兼職打烊班時,和另兩位同事三個人長期撐起應該要八個人協作的工作,從中得到的經驗:願意承諾、能夠協作、解決問題、做得到的自信、成就感、自我認同。

這些感受影響了我一輩子,當我能夠對別人有幫助、價值的同時,我也贏得了對我自己有意義的成長,以及自我認同。回顧印象裡自己過往的「高光時刻」,也許都有共通的模式:接下了一個具有挑戰但全新甚至沒有人可以教我的任務,在成功的達成之後,自己在過程中也有極大的學習與收穫。

有捨才有得,當心讓你卡住的 4 個阻礙

追求讓自己滿足的無悔人生是有代價的:必須要為重要的事盡最大的努力、接受必要的犧牲,願意承受風險與可能的失敗。但有些人不願意付這些代價,通常是因為以下的原因:

  1. 損失規避:人們對於「失去某樣東西」所帶來的難受感,至少會是「得到那樣東西」的喜悅感的兩倍或更多。舉例,投資損失 500 元的痛苦,約莫相當於獲利 1000 元。因此人們通常害怕付出之後,沒有獲得自己期望得到的。
  2. 缺乏遠見:通常我們的付出是立即發生的,但回報卻經常需要時間。舉例:為了追求健美的體態,運動和節食是立即的投入,但好處不會馬上就發生,必須很久以後才會有效,有些人不習慣去預想未來,只注意現在的享樂。
  3. 零和思維:有句略帶戲謔的說法「只有小孩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但我們卻常讓自己陷入只能二選一的思考侷限中,而不去設想未必會如我們以為的那麼嚴重與沒有其他可能。
  4. 不願離開舒適圈:只是因為慣性與不願變化,讓有些人寧可盡量維持現狀。
選擇
photo from unsplash by Jake Young

作者葛史密斯在擔任許多高階主管的教練時發現,人們或多或少會受到上述 4 個因素的影響,而不願意為更好的未來有所付出,他必須在一對一教練課時常提醒他的客戶,這也是他在書中提醒讀者必須注意的。

更聰明的選擇是:在對的時機就先「吃棉花糖」

你也許聽過「看誰先吃棉花糖」的實驗:沃爾特.米歇爾針對 643 名四歲兒童進行了一場簡單實驗。

給孩子們一顆棉花糖,可以馬上吃掉,但如果願意等 15 分鐘再吃,就會獲得多一塊棉花糖。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兒童沒有吃掉棉花糖,因為他們明白自制——也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回報。

而對這些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追蹤研究,多年後發現能夠克制暫時不吃棉花糖的人,學業成績與 SAT 學測分數比較高,BMI 指數比較低(不肥胖),顯示自治與延遲享樂有正面的效應。

但葛史密斯用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人生也不該是一個持續在克制與等待更多棉花糖的過程,他這麼比喻:如果我們始終不吃眼前的棉花糖(以此比喻人生中的成果),也許只會成為臨終前身旁堆滿過期棉花糖的老人,已經來不及享用。

老人
photo from pexels by Brett Sayles

所以如果想為自己開創精彩的人生,雖然必須做出短期的付出與犧牲以得到長期的成就,但也偶爾也要停下來,享受這段旅程中的片刻。那麼該如何判斷哪時候該延遲滿足(不吃棉花糖),何時又該即刻享受呢?《放手去活》書裡建議我們可以這麼做:

1. 用至少一整天的時間,針對自己碰到的每一個選擇,暫停 7 秒鐘想一想,自己是要為了將來長遠的考量忍耐,或是想要選輕鬆的路,享受即刻的滿足?

在這個過程裡,可以幫助自己察覺自己的預設反應通常是哪一種,以及進一步察覺自己可以改善的部分。舉例:我對口腹之慾比較難抗拒當下滿足的念頭,但對於先把重要的工作處理完再去看自己在追的劇比較能克制。

2.在自己的生活裡預先針對「重要程度不同、努力程度/難度不同」的各種任務做好劃分,在自己早晨精神狀態佳的時候優先處理重要且困難的任務,而不是先用比較輕鬆但不重要的任務暖身。

因為當自己的精力被比較不重要的事消耗,也許會讓自己較快放棄堅持,也無法享受在重要的工作成果中得到的滿足感,是雙重的損失。

人生實現
photo from unsplash by Artem Kovalev

放手去活》書中還提供了相當多幫助我們達成無悔人生的可實作方法與中肯建議,讓讀者得以隨之探索自我、克服障礙,活出獨一無二且又滿足的人生,真心強力推薦。


推薦書籍:

放手去活

作者:馬歇.葛史密斯, 馬克.瑞特

出版社:長河

推薦文章:

不知道自己的夢想,又該如何自我實現?2 大關鍵思維走出「黑馬之路」

專訪/亨利溫:找到適合自己的「驅動力」,更能無痛養成好習慣

「個人魅力」如何在社群媒體上展現?左右觀眾印象的關鍵是「聲音特質」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