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流動日益艱難,沒有富爸爸的人該如何突圍?

最近幾年,「二代」的新聞不少。

或是某星二代拿下金鐘獎、某政二代接手長輩地盤,某富二代低調接班家業、醫二代也還是醫生、文二代年紀輕輕就贏得文學大獎等等。

二代乃至三代、四代的出現,代表台灣社會戰後經濟與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各行各業的傑出者,也都栽培出了傑出的下一代。

這原本非是壞事,只不過當上層階級的下一代依然很優秀,繼續留在上層,就代表向上流動管道縮小了,其他非上層人士向上流動變得困難。

階級
photo from pexels by sergio souza

同樣的努力,起跑線落差影響巨大

他的地板就是你的天花板》便指出,為什麼付出同樣的努力、具備同樣的才華,上層人士的子女比非上層出身子女更容易取得好工作,創造出傑出成就?

作者費里曼與勞瑞森發現,出生上層階級者,從小潛移默化上層社會的行為慣習,熟捻上層社會遊戲規則,擁有豐厚的人際連結網絡。當有一份好職缺釋出,上層社會的青年與面試官或決策者的互動,比起非上層青年要來得更加自然、有自信,更容易被青睞。

加上有父母提供金援,可以在求職關鍵期或事業發展期專心工作,不用分心打工,比其他人多了練習與準備時間,表現成果也可能更好。

記得我上研究所時,家中因為一些變故,得邊打工邊讀書。身邊同儕們,家境多半遠超於我,可專心讀書不說,這些人資質本就遠超我,也都很努力,最後學業成績也不難想見差距? 

普通人家小孩出國念書,要不設法拿獎學金,要不就得打工賺錢貼補生活費,且住房通常花掉不少費用,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富裕家庭的孩子留學,父母會直接在當地買房給子女住。等書唸完,房子處分掉,比租屋划算,搞不好還能賺一筆。

雖然新聞偶爾會報導關於上層社會青年犯罪被逮捕、從雲端跌落底層的事情,不過,那些雖然存在卻是少數,如今的上層社會,大多從小積極栽培子女,也懂得如何栽培子女,也樂於付出時間與資源栽培子女,除少數例外,絕大多數富裕階級的子女長大之後,並不會脫離自己父母的階級地位。

photo from pexels by KoolShooters

教育社會學的經典研究《不平等的童年》記錄了三個社會階級(中產階級、勞動階級、貧困階級)的孩子們的成長過程。

作者發現,中產階級的父母知道如何幫孩子爭取權益,也會透過日常對話教導孩子要懂得爭取或捍衛自己的權益,更會替孩子安排許多才藝班,協助孩子挖掘自己的興趣。

勞工與貧困階級的父母,大多採取放任教育,也不太會替子女安排課外活動(沒錢是一大原因),在幫子女與學校爭取權益時,通常屈居弱勢。

雖然說,中產階級子女在童年與青少年時期,必須大量參與課外活動或才藝班,較少時間與親族人往來。

作者多年後追溯當初調查研究的對象後發現,階級複製的情況非常明顯。中產階級的子女日後幾乎都順利走上中產階級道路;勞工與貧困階級子女,縱然年少時希望過上中產階級日子也努力過,最後卻往往不敵嚴峻的現實環境,依舊待在跟父母差不多的階層,甚至更加惡化。

階級間的鴻溝,台灣社會也有嗎?

《不平等的童年》揭示了階級再製的嚴峻,大部分的人都會走上階級複製的道路,僅只有少數人例外。

已故作家陳柔縉早年有寫過一本書《總統的親戚》,讀完後你會發現,台灣社會上層世界的豪門世家們,不管政治立場偏哪一方,彼此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有蠻多人都有或遠或近的姻親關係。

雖然市面上不乏白手起家的美麗故事,不過,放到統計數據來看,只是萬中選一的極少數極端案例,無法當成通則看待。

老闆
photo from pexels by Pavel Chernonogov

戰後到經濟高度成長期這個階段,能有比較多白手起家後來成為巨富的成功案例,是因為戰後百廢俱興,戰前的階級秩序瓦解,每個人的出發點都差不多,雖然都窮,但是機會相對來說較為公平對每一個人開放(雖然實際上來說,世家豪門完全不受影響,從戰前到戰後依然穩居豪門的地位)。

而今向上流動之路逐漸縮小,因為已經占據上層社會的人們,團結起來,建立彼此隸屬的緊密連結(富裕社會有各種可以鞏固關係的集會結社組織),積極栽培子女,讓彼此的子女從小就玩在一起,好鞏固自己的家業,好讓子女能夠接班。

不管這些人是有意或無意排除其他階層的人進入上流社會?結果都是一樣的,非上層社會人士,被擋在高牆之外,難以進入!

就算偶爾有人靠著天賦英才或努力,得以突破重圍,進入上流社會,他會發現自己彷彿是個局外人。

在上層社會,他沒有太多熟人朋友,更別說世交。對上層社會的人際互動規則也不慎熟悉,不具備在上層社會行走所需的文化資本(有些人會被戲稱為暴發戶,就是指雖然經濟上取得傑出成就,但是不懂上層社會生活慣習因而在社交場合鬧笑話的新富階層),始終有種格格不入感。

台灣雖然階級氛圍不濃厚,人與人之間相對平等,實際上仍然有一條隱隱然存在的線,將人區分開來。

釐清才能跳脫階級限制,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活

理解階級》並不是要對此感到絕望或自暴自棄,而是搞清楚社會現實的嚴峻,要懂得另闢蹊徑,不要跳入原本既得利益者設定的遊戲規則。

按照他人設定遊戲規則來玩,不是不可能成功,只是機率較低,且對自己不利。

階級劃分標準並不單一,雖然表面上看似以資本存量作為評估標準,實際上是混用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徵資本與政治資本所建立。並不是沒有錢就沒辦法進入上層社會(家道沒落的世家豪門之後,因為擁有文化資本,仍然相當被看重),也不是有錢就能進入上層社會(如暴發戶),評估方式要更加多元而隱晦。

好比說,擁有大批群眾支持、具備社會影響力的網路名人,即便並非出身豪門世家,資本存量也不豐厚,上層社會卻可能願意對其敞開大門,因為將這些人納入上層社會人際網絡有實質效益。

終極的另闢蹊徑,就是「吾乃豪門」。忘了是哪個大明星說的,他不屑嫁入豪門,因為他就是豪門!

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最好的一點就是,只要過日子所需的開銷無虞,你想待在哪個社會階級都悉聽尊便,大部分生活所需都能透過市場交易取得,不需要靠人際網絡連結來交換。

好比說,不少財富自由的投資達人,生活都很低調,看起來跟普通人家無意,不對外說人家根本不知道。遵循斯多葛主義,追求有美德的理想生活,豪門於我何干的自給自足生活,不也是很美好的嘛?

生活
photo from pexels by Yan Krukov

至於子女人生要怎麼過,做父母的只要給予必要的知識與觀念啟蒙,其他就隨其選擇了!畢竟如今是個人決定的原子化社會,何必讓子女承擔家族興旺、階級升降的壓力呢?

人要能為自己而活,別老是想讓子女們傳承家業、光耀門楣!

推薦閱讀:

他的地板就是你的天花板

作者: 山姆•弗里曼, 丹尼爾•勞瑞森  

出版社:商周出版

不平等的童年

作者: 安妮特.拉蘿  

出版社:野人

總統的親戚

作者: 陳柔縉  

出版社:麥田

理解階級

作者: Erik Olin Wright  

出版社:群學 

延伸閱讀:

父酬者,時報

拚教養,春山出版社

階級世代,衛城

家庭優勢,群學

推薦文章:

【Zen 大專欄】追求忙碌、過度努力,現代菁英急需戒斷的工作成癮

閱讀商業書:量大非目標,重點是極大化學習才能「實際運用」

談談令人欽佩的大人物:身上收放自如的強大氣場,究竟是如何養成?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