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很榮幸的成為了新媒體實戰PLUS+《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的協力媒體,感謝嘉玲努力促成這一切美好的發生,讓在台灣的我們接受更多刺激,使這個週日變得格外有深度。
這次的《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主議程的從新媒體的粉絲增長、內容營運到如何行銷平台以及爆款內容製作的探討,涵蓋的層面從廣度到深度兼具,是一個非常有質量的活動,我們也期待明年可以聽到更多和台灣新媒體平台的交流和經驗分享。
(一) 「召喚情感共同體:刷屏營銷如何精準落地?」
*圖片來源加個零 十O
下手快、得手穩,「短快平」還是執行爆款刷屏事件的主旋律
新世相 增長團隊核心成員 付聖強
- 議題事件行銷增長的前題是要掌握社會氛圍和個人情緒的規律。
- 新世相轉捩時刻「丟書大作戰」:證明公司有創意執行力和打造刷屏事件的能力。
- 把活動當產品去設計,反覆進行修正執行的迭代;目標–>規劃–>執行–>反饋–>調整再執行
推薦書單:「淘寶產品十年事」(目前只有簡體版,豆瓣可買電子書) - 以戰養戰,大量磨練手感和驗證創意。
- 「短快平」還是執行爆款刷屏事件的主旋律,一個爆款小程序從創意發想到最後執行不到一周,而到了兩周就能立判成效。
- 承上,要實現短快平的成效,就要用「游擊組隊」的方式,加上不斷加班來實現 (笑),最終同事們都已習慣高強度的作戰。
- 執行力的展現:
- 團隊目標一致
- 計畫細分項目,每個執行單位目標單一,以天為單位
- 以專案為單位的合作模式
- 團隊共識:游擊、持久戰
- 隨時準備好應急措施
[tw-divider][/tw-divider]
(二) 「重新定位音頻產品:知識的創新表達」
*圖片來源加個零 十O
知識不值錢,知識的表達才值錢
米果文化 副董事長 胡漸彪
米果是間「演化」出來的公司,由一群《奇葩說》的辯手組成,2015年開始搞公司,全員齊聚在北京,一開始想成立一間「教你說話表達」的新東方,後來經過市調並計算成本後發現不可行,因此切換方向往「做音頻教說話」下手。
目前為中國的頭部的知識服務運營商,主打產品為擁有35萬付費用戶的《好好說話》
- 胡漸彪認為,有兩種類型的創業者,一種是「拼圖式」的創業者,一開始先確定方向後,一步一步去實現,而另一種是像他這樣的「積木式」創業者,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或是摸著石頭過河,雖然面對未知的未來,但對於打造好產品、構建好的公司結構…等等,這些是持續在進化中。
- 在一個平台成為頭部內容後,就可以先站住一個尖,其他人要再進來就很難撼動你的地位,就算是知識、背景、講授能力更強的人,還是很難再進場。
- 《好好說話》課程設計架構:實際應用場景(痛點)–> 知識理論 –> 三點執行方法
- 思考課程內容,可以用__目標對象__想學__主題__,他的痛點有__哪些問題__進行思考和規劃。
- 知識產品不是只給知識,而是要給「服務」才完整。
- 用戶現況「碎片學習」:大家的學習場景,目前都是專注短缺、沒有完整的一段時間來學習,例如早上起床刷牙時、通勤時、吃早餐時。
- 兩個打造知識產品的核心能力: 知識解構+知識演繹
- 一個好的知識產品需具有的三個重要元素
- 獲得感:我學到東西了!
- 陪伴感:長期更新,內容產製者可以隨著用戶回饋持續修正,強化「願意一直聽下去」的感覺
- 娛樂性:Like it or not,大眾口味就是如此
- 想切入知識產品的市場,還是建議你先從自己擅長的領域下手。
- 知識內容目前主流還是「音頻加文字」,因為視頻知識內容會產生成本太高和很難大量製作的問題。
- 客戶運營是為了打造出第一批種子用戶,它可以創造再傳播的口碑,另外最強生命周期的用戶都是「自下而上」的自發運動,這些人會給創作者更好的產品回饋。
[tw-divider][/tw-divider]
(三) 「每個時代都該有最好的媒體」
*圖片來源加個零 十O
好內容的定義:一種風格+正確價值觀=優質內容的保證
好奇心日報 資深記者 曾夢龍
《好奇心日報》由前《第一財經周刊》總編輯伊險峰創辦,用戶量接近5000萬,日均活躍用戶約429萬人,以原創內容為主,經營四年多,目前有40多位記者。
- 《好奇心日報》的創辦契機是創辦人看到「市場轉型機會」,想找出很少人報導但有價值的內容。例如:80後的年輕人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和中國現代商業社會有高度相關,這群人的閱聽喜好及需求,還沒有人去滿足他們。
- 目前歐美在談「後真相時代」,而中國現在可能還在「真相」時代當中,很多很虛假的內容識別,很需要媒體的力量去關注和發聲。
- 導選題方向:文化歴史和世代共同主題,我們現在在那?我們是誰?我們怎麼跟未來相處?
- 這一兩年中國在政治經濟上有很大的變化,過去單純商業報導都開始與國家政策做連結,若要參考何謂新聞從業者必備的素質,可以參考書目:《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
- 內容產品一定有自己的定場和價值觀,在中國也跑不了,單純只有技術、商業,或光靠抄作、站隊這些是講者不認同的。
- 好奇心日報的收入就是「靠賣品牌廣告」,曾夢龍認為能夠生存的地方在於一方面品牌本身沒有什麼「好的媒體」可以下廣告。
- 在這個時代要堅持價值觀很不容易,有時還會有代價。 https://goo.gl/Amo2G6 (被下架事件)
[tw-divider][/tw-divider]
(四)「二次創業:自媒體的突圍轉型」
記住 情、趣、用、品 就可以了。
(好內容要:有情、有趣、有用、有品)
辛里有束創始人兼CEO 胡辛束
*圖片來源加個零 十O
從自媒體轉型成公司,獲得融資,擁有自己的線下店,胡辛束可說是自媒體轉型的最佳範例,也是我這次大會最期待的演講內容,聽完演講覺得她的人格特質真的很特別,這也充分表現在她的公司和產品上,他從想發展自媒體的朋友可以多研究他們的操作。
- 建立特色習慣:公眾號固定在22:22分發文,2代表愛,另外這時代也是人們會展現情感的時刻。
- 更好的內容創造者,在幫用戶的社交平台生產內容。
- 希望建立一個線下與用戶交流的場所,所以蓋了一個「杯歡制茶」,將悲觀一飲而盡 。
- 用內容的思維來製作飲品,特別是取名,另外很多小學生級的名稱反而容易吸引人。例如:店內有「故事販賣機」會隨機產出列印故事,可以匿名留言,讓人可以滿足好奇心和社交需求。
- 最近做影片的心得是:「網速的提升拉近了用戶與視頻的關聯。」
- 該如何進入年輕人的語境:首先你最好是一位年輕人,隨時關注社群媒體資訊,試著自己回答自己是否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 (人事物、影視娛樂、生活)。
- 所有的合作都是基於信任,都會先和客戶做溝通,也會幫客戶多做一點東西。
[tw-divider][/tw-divider]
(五)「雜誌感營銷:神廣告的腦洞秘密」
不斷積累,嘗試新的內容形式,若不好那就重來
GQ實驗室編輯 肖千里
GQ實驗室的演講最為謙虛,但他們的內容和經歴,其實對傳統媒體想做互聯網轉型有很大的啟發,國內做傳統媒體的朋友們都該好好關注他們的發展經驗。
- 1. 最早只是一個附屬業務,先從經營微信公眾號開始。
- 2. 2015年開始雜誌銷量下滑,公司覺得這下去不行了,決定正式投入,讓報導組編輯接手、開始有統一的視覺風格、編輯態度,但一開始還是處於「輔助雜誌」的地位。
- 自問「雜誌和新媒體的讀者是同一群人嗎?」後來就決定亂寫一些發想的奇怪事物,「腦洞」就這樣出現了。
例如:標題為『下次再有人說你的衣服不合身,就你拿這篇文章給他看。』、『科學家說:「男人要完蛋了。」
- 接著搞了GQDaily 專欄,將新聞改寫的很短+吐槽的形式。
2016年改版,編輯主管離開,但內部想繼續走新的方向,於是開始提高 GQDaily 的內容、減少對雜誌的依賴,改以適合新媒體的輕內容、適量增加話題性內容。 - 但上述嘗試還是覺得不夠好,應該要all in才對。同時還有不少問題,例如:雜誌、客座專欄、編輯內容五五開,調性節奏不一致,同時時尚內容和有趣話題難以共存,再加上內容變現能力弱。
- 爆款內容的創造過程,漸漸跳脫出雜誌原來的思維,過去是一個人寫一個月,現在是一群人寫幾個小時,就有機會創造出爆款內容。
- 嘗試利用「長圖」來提供觀眾好的閱讀體驗,剛好可以善用雜誌的插畫資源。
- 重點在於要讓文章有種「節奏感」,並且提高標題的趣味性和吸引大家關注和傳播。
- 不斷積累,嘗試新的內容形式,若不好那就重來,另外要打磨標題,因為在這新媒體時代它特別重要,視覺上除了美還要意外之外,最後要找出受眾的共鳴(痛點),用力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