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們很榮幸的成為了新媒體實戰PLUS+《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的協力媒體,感謝嘉玲努力促成這一切美好的發生,讓在台灣的我們接受更多刺激,使這個週日變得格外有深度。
這次的《中國營銷大咖的商業進化論》主議程的從新媒體的粉絲增長、內容營運到如何行銷平台以及爆款內容製作的探討,涵蓋的層面從廣度到深度兼具,是一個非常有質量的活動,我們也期待明年可以聽到更多和台灣新媒體平台的交流和經驗分享。
(一) 「召喚情感共同體:刷屏營銷如何精準落地?」
*圖片來源加個零 十O
下手快、得手穩,「短快平」還是執行爆款刷屏事件的主旋律
新世相 增長團隊核心成員 付聖強
「你的超能力是什麼?」死侍問。「我有…好運?!」 多米諾(Domino)説。
最近熱映中的《死侍2》裡,有一名超能力是超級好運的多米諾,她能在遭遇危機時,用超能力改變隨機事件發生的機率,把原本射歪的子彈導回正軌、高處落下時剛好落在氣墊上…等等。
我們都不是漫威宇宙裡的超級英雄,更沒有超能力控制事情發生的結果,那我們該如何看待人生中發生的「隨機事件」,掌握其中隱藏的機會呢?
這時候你就該讀這本書:《機會效應》
近期我和 生鮮時書 合作了一個線上直播的讀書會叫「不見面讀書會」,我們會在每雙周五晚上09:00在臉書上直播,也歡迎大家加入與我們討論,而上次我們選讀了《機會效應》這本書,它主要在談如何將偶然的機遇轉換成你的成功機會,把意外的困境轉換成人生動力,進而讓自己突破和成長。有關「人們如何面對風險? 」、「如何掌握運氣?」 以及「怎樣面對人生的意外和困境?」…等等,這些主題是我一直在鑽研課題,我也讀了不少這類型的書,例如先前曾分享過的心得:「Lucky or Smart?」、「科學驗證的改運法」 。
我希望可以透過了解「機會」這個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是很虛無飄渺,而無法掌握的事物,它可能是怎麼運作的? 我們該怎麼正確認識它與面對它? 在歧路出現時,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我相信只要有正面的心態與思維方式,以及更好的選擇和行動方法,將可以提高我們人生成功的勝率,並獲得幸福。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想問的三個問題:
本書核心觀點:
這本書共分成六個部份,作者以6個首字母為D的關鍵字來分類各章,分別為:
談到「改運」大家第一個聯想到都是風水命理相關的內容,不過若有人跟你說「腦科學」也可以用來解讀運氣,還告訴你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改運!我想這就有趣了,這也是我一開始看到這《科學驗證的改運法》時,是很好奇的一點,在閱讀本書前我也先列了下面兩個問題,希望可以在書中獲得解答,分別是:
讀完本書後,我覺得作者其實是將所謂的「好運或壞運」視為一種內在反應,它都是受到你自身的感受和反應而變化,同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有些人認為是壞事,有些人則是相反,原因為何呢?
答案是,你的大腦是怎麼看待件事,跟後續的反應與回饋,大腦的認知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和練習來改善,這本書就是以這為前提教你如何帶來好運。
日本第一金頭腦:「運氣的好壞只是大腦的認知」
作者:中野信子 ,是腦科學專家、東京大學研究所醫學系研究科腦神經醫學博士,曾於法國原子能署的薩克雷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目前以評論家的身分活躍於「資訊介紹獨家報導」等電視節目。曾在富士電視台「平成教育委員會2013!! 日本的頭腦決戰SP」節目中獲得優勝,贏得「日本第一金頭腦」的封號。作者的專訪連結 (日文)、 Twitter (連結)
這本書在談一件事:運氣的好壞只是腦部的認知,只要冷靜分析就能發現它有時只是錯覺。
所謂好運人,作者認為他只是比別人更能抓住機會,防止壞運發生,或將壞運轉換成好運的人。反之,壞運人則是容易讓機會溜走,抓住壞運不放或法將壞運轉成好運。
這些其實都是可以從行為模式、價值觀及思方式來改變就可以得到好運。
另外大家對於所謂「有錢就能幸福」其實是一種誤解,應該是「因為幸福才有錢」,只要你學習好運的人怎麼珍惜自己,不輕易隨著世俗的眼光或想法而行動,更重視自己的價值觀,也更加愛惜自己,更正確地把自己的資源、時間、注意力用在更能失來好運的方法時,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好運的人。
「所謂的運氣,並不是每個人原本所擁有,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根據那個人的思考及行為模式而產生變化。」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1.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2.相信自己運氣好,3.與他人互助互惠,上集我們先談談「相信自己運氣好」這個部分,為大家解譯為何這些思考和和行為模式可以轉變成「好運腦」
相信自己運氣好
自認為運氣好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還有努力的空間,但覺得自己運氣差的人,則不會想再努力,所以運氣好或運氣壞的人其實遭遇到的事情大同小異,但對事物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處理的方法也不同時,長期累積下來自然就會有變化,因此你更要相信自己是運氣好的人,就算沒有任何根據。
排除自卑感 當你在做任何事情及挑戰時,要盡可能排除掉自卑感,通常有自信的人在面對各種課題與困難時,會表現的的比較好,同時就算挑戰失敗了,深信自己是好運的人也會好好反省,下次也能讓自己更努力,進入一個正向的循環。
「曾經的全職職位 (job) 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差事 (work)。」~《零工經濟來了》
先前在媒體上曾看過「零工經濟 (Gig Economy)」這個新名詞,它和「斜槓青年」、「數位遊牧族」這類名詞常常一起出現,我先前讀過《Nomad Life 新遊牧生活》這本後,對這類型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很感興趣,希望自己有天也可以實現這樣的生活,所以開始讀了這本《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
讀這本書之前我有幾個問題,希望在書中可以獲得解答:
這些問題我在翻看在這本書中,發現都有解答到,不過有些部份需因應台灣的情況自行做調整和嘗試,我想在這一年的實踐裡來慢慢摸索出來,若有成功的話也許可以分享給更多人。
本書核心觀點:
這本書可以切成兩大個部份,一是有關零工經濟的發展和未來、個人如何改變心態,重新定義工作及對成功的看法。二是我們要怎麼發展好多角化的人生,有些具體的方法和建議。
本篇文章會針對第二部分,整理書中建議了那些好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建立工作組合
零工經濟的成功條件之一,就是要善用現有的所有技能、經驗及興趣,並建出各種工作的多樣化組合,它的好處是可以降低風險、開啟新的機會、拓展不同的人脈然發展技能。
有些活動是為了賺錢,而另一些活動是為了興趣和精神上的滿足 (像是公益活動),像這樣多樣化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可以讓你達到個人目標及專業目標,同時兼得工作、理想和務實三者平衡。
具體該怎麼組合呢?
我一直認為有時候「閱讀」是一種治療的行為,就像動物生了病會主動去找藥吃一樣,每次當我們的人生遭遇到什麼問題時,書本就像一位生命導師一樣,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發和幫助。
會想閱讀《人生的長尾效應:25、35、45的生涯落點》是因為,這陣子時常在思考未來工作的方向和公司該往那裡走的問題,想到最後通常都是沒有好的答案而陷入焦慮苦惱,剛好在逛書店時看到這本書的封面,上頭寫著「25, 35, 45 的生涯落點」而吸引到我冒標。
翻看了一下介紹才發現,自己正處於書中的第二階段 :大展身手(35歲~),也因此讓我想深入了解,身為奧美全球首席人才長,擁有豐富職涯及導師經驗的作者,對這階段的工作者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
本書的核心觀點:
1.職涯是場40年的馬拉松(20~60歲),但大家卻錯用短跑的方式衝刺
Read More
《銀翼殺手》的作者是 Philip K. Dick,我過去就曾看過許多改編自他的作品的電影,像是 《魔鬼總動員》《關鍵報告》《命運規畫局》《攔截記憶碼》…等等,同時也常聽到科幻迷們提到後來許多知名的作品,都是深受他的影響 (很多人致敬他),例如最近的電影:《攻殼機動隊》,或過去像是 《未來總動員》《駭客任務》《王牌冤家》《全面啟動》《極光追殺令》…等等。
看過那麼多被作者所影響的電影作品,不回頭追朔源頭經典說不過去,再加上最近寂寞出版社推出了中文重譯版,同時續集電影《銀翼殺手2049》近期也要上映了,所以最近讀書會選書,我們就選了這本來拜讀。
看完小說後我也立即找了1982年的電影來看,下面內容就是閱讀小說及觀影的心得。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這本書寫於1968年,從當年的時代背景來想像未來 (1992年) 的可能發展,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像力,雖然有許多事物到了2017年的現代都還沒實現 (例如:仿生人、飛行車…),但人工智慧及無人車這些議題這幾年可是非常火熱,因此在閱讀這本小說時,你不會有種時代的隔閡感,也不覺得它是一部很古老的作品。
這幾年有愈來愈多專家學者認為,科技及全球化將徹底改變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往我們熟悉的工作方式,將大為改變,我認為有三點值得你我好好思考:
我認為一個人不管是否創業,都應該要有創業家思維,要以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你的工作及所屬產業發展,不等待工作而是主動極積爭取,學會如何承擔及降低風險的方法…等等,因為擁這樣的思維的員工,在未來的需求將會與日俱增。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教你如何擺脫過去的工作思維,擁有創業思維。
Read More
最近公司正忙著徵才和面試,身為面試官的我常會被求職者問一個問題:「公司是否有提供教育訓練?」這讓想起先前與許多朋友所討論的問題:
到底教育訓練是公司義務?
還是員工福利?
對有些公司而言,教育訓練都是成本支出,若是在做中學,那給你的薪資,不就已經支付這筆費用了,為何還要再額外支付?
Read More
最近留意到幾個新聞跟網路評價及公關議題有關,如下:
這三則新聞在臉書社群上被許多人轉載和討論,這讓我想起先前思考過的課題: 面對負面評價該怎麼處理? 如何改變人們對你的口碑印象? 從過去處理臉書社群上的負評,以及電話、email的客服經驗來看,我有三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