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死侍2》多米諾的好運超能力,該如何掌握人生中的機會?

「你的超能力是什麼?」死侍問。「我有…好運?!」 多米諾(Domino)説。

最近熱映中的《死侍2》裡,有一名超能力是超級好運的多米諾,她能在遭遇危機時,用超能力改變隨機事件發生的機率,把原本射歪的子彈導回正軌、高處落下時剛好落在氣墊上…等等。
我們都不是漫威宇宙裡的超級英雄,更沒有超能力控制事情發生的結果,那我們該如何看待人生中發生的「隨機事件」,掌握其中隱藏的機會呢?
這時候你就該讀這本書:《機會效應》
近期我和 生鮮時書 合作了一個線上直播的讀書會叫「不見面讀書會」,我們會在每雙周五晚上09:00在臉書上直播,也歡迎大家加入與我們討論,而上次我們選讀了《機會效應》這本書,它主要在談如何將偶然的機遇轉換成你的成功機會,把意外的困境轉換成人生動力,進而讓自己突破和成長。有關「人們如何面對風險? 」、「如何掌握運氣?」 以及「怎樣面對人生的意外和困境?」…等等,這些主題是我一直在鑽研課題,我也讀了不少這類型的書,例如先前曾分享過的心得:「Lucky or Smart?」、「科學驗證的改運法」 。
我希望可以透過了解「機會」這個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是很虛無飄渺,而無法掌握的事物,它可能是怎麼運作的? 我們該怎麼正確認識它與面對它? 在歧路出現時,怎樣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我相信只要有正面的心態與思維方式,以及更好的選擇和行動方法,將可以提高我們人生成功的勝率,並獲得幸福。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想問的三個問題:

  1. 作者個人的身份和職涯發展聽說很多元精彩,想知道他是如何獲得到今天這樣的成就?
  2. 當遇到困境和歧路時,我們該怎樣再站起來? 要如何做出更好的選擇?
  3. 書頁介紹中,作者談到人脈的聯連是遇得機會的契機之一,有沒有具體的案例和方法?

[tw-divider][/tw-divider]

本書核心觀點:

這本書共分成六個部份,作者以6個首字母為D的關鍵字來分類各章,分別為:

  1. Disorder 刻意製造混亂
  2. Discovery 歪打正著,意料之外的發現
  3. Diversity 耕耘多元的人脈植物園
  4. Dislocation 絕境的創造力,憂點激發優點
  5. Disruption 自我破壞的進擊
  6. Distraction 適度分心,創造洞察的機會

每章的撰寫方式是以兩、三位人物及他們的故事為例,來闡述作者希望表達的觀點,這些人物的故事都很動人,讀完能給你不少激勵,我覺得作者是個很會說故事的高手,難怪他開的故事工作坊課程獲得不少好評,之後有機會也想去報名參加,另外作者在觀點講述這些核心觀點時,也引用了不少經典書籍,像是:《成功與運氣》《異數》《刻意練習》《不整理的人生魔法》《反脆弱》《黑天鵝效應》《自創思維》《發明學,改變世界》《創新者的DNA》…等等。
這些引用書籍的數量,幾乎多到可以開出一張A4左右的書單列表,而且作者擷取這些書中的觀點都恰到好處,不會過度解讀,或自己偷換概念,對已讀過這些書籍的讀者而言 (像我就是),並不會覺得排斥,而會有種再度驗證原先所知的見解,讓我又很想重新再找這些書來重讀一遍,希望能夠從中再次獲得新的啟發。
[tw-divider][/tw-divider]
下面就針對本書的內容精華一一為大家解讀:

請問:「你是怎麼看待運氣、機會或偶然這類型事件的發生呢?」

這問題對於不同人來說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常見的幾種說法,像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是一個機會更多、成功機率卻更小的時代」,但我們往往只停留在讀完這些句子後,獲得一時的感觸,然後早上起床出去上班日子還是照舊,這是因為機會本身所代的偶發性和不可掌握性,所以讓人只想放棄思考或放任自然就好。
作者寫這本書其實是打破你這樣的僵化思維,他想告訴你如何去接受機會、利用機會、創造機會以及改變機會,就能使「機會」真正成為你成功的桿槓,讓你的人生發展有各種可能性。

Disorder與Discovery 刻意製造混亂,並在意料中發現

人類是個習慣線性思維的生物,總是希望把所有混亂失序的事物,排列或理解成一個井然有序的世界,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偶而與變化才是常態,它才不管你是喜歡或討厭它,或是用怎樣的方式解讀它,作者也提醒我們人生的常態就是充滿了各種變化與混亂,而機會就是隱藏在其中,需要你主動去挖掘、去碰撞才會出現蹤跡。
因此面對機會,最好的方式是:

  • 接受偶然與變化,正面看待混亂與未知。
  • 主動去製造一些混亂狀態,讓生活產生變化,跳離舒適圈。
  • 遇到變化時,強迫自己轉換角度去思考,並保持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去面對。

[tw-divider][/tw-divider]
書中給了5個故事分別如下,這些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沒有看過書的朋友也可以點下面連結:

  1. 《棄業日記》的作者金欣儀
  2. TOTO King
  3. 亞洲人類圖學院創辦人Joyce Huang
  4. 鳳梨王子-楊宇帆
  5. BossLady-Karen

我在讀這些故事時,發現有一些共同的關鍵字不斷出現,像是:「不知道」、「不確定」、「未知」,不管是發生在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對職涯發展的可能,或是對創業的不安上面,在這樣的故事中,某些人反而會「從混亂中尋找有趣的事,並賦予意義與特色,並且能把它重新整合成新的內容,進而創造出新的機會或方向。」像這樣的特質的人,可以把它稱為「超級偶遇者」。
[tw-divider][/tw-divider]
我覺得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固然很棒,但你我若覺得自己似乎不是這樣的人,那該怎麼辦?

我想到的解法是:

  • 先留意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那些很愛嘗試新鮮事物,每次見面都可以聽到他分享最近的趣聞,或學了什麼新技能。
  • 承上,多與這樣的人接觸和學習,可以請他下次要嘗試什麼新鮮事物時記得找你一起加入。
  • 不要排斥新的人事物,簡單說就是「有團就跟著去」就對了。
  • 若無法適應時,就以「假裝像是在演戲一樣」去參與,不要在意身為新手小白的自己會被別人怎麼看待 (不用懷疑,你就是小白啊!)
  • 不懂就問、有坑就跳,再努力爬起來。

不過我的解法可能只能幫你踏出第一步,這裡再補上作者在書中給的一個方法叫:「發現商數」的五種技巧,應該可以讓你更上一層樓,它也是來自《創新者的DNA》這本書,如下:

  1. 疑問,多問
  2. 觀察,多看多聽
  3. 社交,多樣化人脈
  4. 實驗,多嘗試、多體驗
  5. 聯想,多串連非相關領域的問題和構想

Diversity 多元的人脈植物園

書中用了「植物園」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人脈的建議方式,植物園重視的就是自然與多元,作者認為人脈的建立也該是如此,這裡也引用了知名的「弱連結」與「強連結」的研究 (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先讀這篇文章),能夠對你的人生或職涯發展更有幫助的人脈,往往是那些「弱連結」的朋友,不管是某個活動上偶然相遇的人、臉書上朋友的朋友、或是很少聯絡的某個客戶…等等,從這些人身上我們更容易接收到不知道的新訊息與機會。
不過都叫「弱連結」了,就也表示我們跟對方 (不管是任何原因) 本來很很少會聯絡,那該怎麼辦呢?

  1. 作者建議跟這樣的人接觸,先不要目的性太強,因為你會患得患失,並且容易斤斤計較。
  2. 承上,當然也不是叫你不主動接觸,而是先以開放分享心態,自己先去幫助這些人成功,不管是三不五時分享個人知識、資源或時間給這些朋友,讓自己先成為對他人而言有價值的朋友和多元人脈之一,很自然對方也會這樣回應你。
  3. 還有一招我也很常用,作者建議就列出你心中最想結識的人物,也許是書籍作者、課程講師或業內名人,想想自己最想學會他們什麼特質或技能,並且主動去認識他們,不管是主動去加臉書,或去參加他們會出席的活動、課程 ,把自己的學習心得主動與對方交流,相信對方也會對你有興趣。

Disolcation和 Disruption 絕地重生與破而後立

這兩段的關鍵字為「堅持」,這讓我想到下面這張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圖:

馬上要挖到鑽石了就轉身離去

雖然有點阿Q的味道,但是當你遇到的是一個外在現實無法改變的困境時,你只能先改變自己的內在心態,如果你能逼自己用更開放的心態,並試著放開原來的成見時,通常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光景,這也是往往在絕境時才會出現,如書中所述,絕境有一種力量能夠改變你原有的認知、改變你習以為常的假設。如果對此你能夠堅持,並且持續地行動去嘗試和突破,也許你在下一步就能挖到鑽石。
而上述談的是被動地遭遇困難時,該怎麼調整心態和面對,作者進一步還提出我們可以主動地「挖洞讓自己跳下去」的方法也就是「自我破壞」,我稱為「破而後立」
上面提到人類是線性思考的生物,卻活在一個非線性的世界裡,所以你一定常經歴一種情況:某個工作和任務你會愈做愈熟悉,漸漸變成反射動作一樣,但你的思維也開始慣性化,並產生偏見,有天出現了你意料之外的事件時,你反而會拒絕相信並認為自己絕對沒有錯 (我做這一行那麼久了,我是專長,還有誰比我更懂)。一旦這樣習慣後,你其實就開始在下滑退步了。
作者建議我們在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時,其實就是你自我突破的契機,這正是你練習與變化相處的大好機會,你可以嘗試用這些外來的觀點,重新了解你原來熟悉的方法,並且質疑過去相信的金科玉律,學會「一秒變成小白用戶」的技能。
那具體上可以怎麼做? 我有三個建議:

  1. 跨領域提問,找幾位非相關領域的小白朋友,並把自己的專業的問題,試著用他們也聽的懂的方法講給他們聽,並聽聽他們意見。
  2. 垂直推演,一般我們的思維容物落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例如:想多賣一些速食飲料,只會想到做「特大杯」或「降價促銷」(水平推演),卻沒想到可提供「得來速」這類免下車的購餐服務,讓人們開車上下班時隨時購買很方便(垂直推演,往更上層的需求提問,思考人們買速食的原因和場景?)
  3. 試著當個「邊緣人」,創新和突破往往來自邊緣、來自那些岔路、來自那些不合群的想法。當這樣的人事物出現時,不要先想著控制或消滅,而是先去探索看看。

Distraction 適度分心,創造洞察

書裡提到一句話,乍看之下很矛盾:「分心是為了專心」,這讓我想到另一句話:「分心只是你專注到另一件事情上面。」因為人的專注力有限,我們都希望把精力用在對的事物上,但過度專注卻也讓人忽視了其他可能性。
那該怎麼做到這兩者的平衡呢,作者給了我們不少建議:

  • 先不要用二分法,分心和專心其實是相輔相成,你可以適當分心、甚至刻意分心。這裡的分心指的是是有意識地探索,而非隨波逐流地讓思維亂飛。
  • 對他人感到好奇,這點我覺得最難,我的練習方式是把新認識的朋友,像是在「讀小說的人物設定一般」來了解這個人,第一次接觸時,往往只得到初步的印象(外表、談吐),之後試著主動接觸對方,來補足這個人的人物設定,去探索他有什麼特別的技能或隱藏性格。
  • 肯定「白日夢」的力量,當你思緒在放空時,會誤以為大腦無意識,應該也沒有任何活動才對,這其實是錯的,作白日夢的大腦正在將各種偶而的思維和想法做碰撞和集合,這時更容易激發我們的創意,我們要多多善用並創造這種分心的機會和場景才對。

有人說「不要努力去看,才能看的多」,就像攝影對焦一樣,你只關注一點,很自然其他背景全都糊了,但你會問「什麼都看,也會什麼也看不到啊!?」沒錯,所以書中給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主客觀自由切換應用」,例如:書中以知名作家-褚士瑩先生為例,他平時大多數時間都東南亞從事NGO工作,並把旅行中的所思所想寫成專欄文章 (台灣的),同時在回台灣的短暫期間,會到各地去演講,或是去偏鄉從事產業輔導,這過程又觸發了他重新思索在東南亞的NGO工作,像這樣自由切換的能力,讓他反而找到更多的機會。
那像這樣的「主客觀切換能力」我們該怎麼培養呢? 我自己想了幾點可能的嘗試:

  1. 有一種寫作方法叫「交聯」,例如:專案管理談人生/談愛情,經濟學家談美食、理工男談烹飪料理…等等,用一個專業來談一個非專業的事物,可以激發我們創意,用不同視野來看待原來的工作。
  2. 有意識地分配時間,例如:80%的時間專注與工作職場有關的學習,並把20%的時間用於接觸非專業上的學習,重點在於這20%的時間要刻意保留,要用工作任務一樣的心態來認真規劃,不要為了80%的工作而總是犧牲掉20%的嘗試。
  3. 與相反特質的人多來往,如果你是一位傾向刺蝟特質的人,那就試著去多接觸有狐狸特質傾向的人。(補充:《耶魯大學校長新生演講-我們應該成為狐狸還是刺蝟?》)

本書金句:

  1. 人生經常與我們作對,不會跟我預期的一樣,因此不要太執著,要學會多探索。
  2. 我們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總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自己努力,別人成功的是因為運氣好。
  3. 機會就在邊緣,邊緣才有豐沛的機會。
  4. 我們可以是自己的機運漫遊者,不必聽天由命,而能操之在我。
  5. 好運來自遇然產生的弱連結。
  • 書名:機會效應:掌握人生轉折點,察覺成功之路的偶然與必然
  • 作者:洪震宇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6/30

立刻抓住機會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