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如何打動人心?文字要有畫面感,影像要有故事感

狄更斯晚期的小說,對於人物身處的場景描述,畫面感極強,讀者彷彿看到了該空間的樣貌。《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的作者菲利浦.普曼因而說,狄更斯的小說創作,根本就是電影的先驅。 

不只狄更斯,十九世紀西方寫實主義小說家的創作,都有類近的取向。

日本學者鹿島茂,就以巴爾札克的小說中,對當時社會環境與人們從事的社交活動的描述,重現了當時的巴黎,寫出了《明天是舞會》《巴黎時間旅行》《巴黎夢幻拱廊街》等作品。 

不少創作方法類的作品都提醒創作人,文字要有畫面感,讓人透過文字,彷彿看到所描述的場景畫面。《超棒小說這樣寫》就提到了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的寫作守則,「能用演的就不要用說的」,說穿了也是希望故事陳述時,文字要能呈現出畫面感,有律動性,彷彿實際在讀者面前演出。

Photo from Pexel by Mikhail Nilov

為什麼文字創作,有畫面感比較好?

這很可能是因為人類更熟悉影像訊息的接收、處理與建構的能力,遠勝於文字。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文字(符號)是人類發明的一種人造「聯覺」系統。 

所謂的聯覺,原本是指,人的大腦能夠將五感中的任兩感串聯起來,在解析訊息時共同發生作用。 

舉個例子,沒有聯覺的人,看到紅色時,就只是知道是紅色。然而,有聯覺的人,可能在讀到紅色這個字時,聞到血液的味道(視覺與味覺連結)。 

至於文字,則是把聲音跟畫面串聯起來,形成一組抽象符號,可以讓人同時看到或聽到符號所代表的訊息,以及符號的象徵意涵。 

如此,當我們在馬路上遇到紅綠燈,看到紅色的燈亮起時,知道應該要遵守交通規則(人為建構的一套規矩),停下來等紅燈。紅色不只是紅色,還象徵停止。 

Photo from Pexel by Darius Krause

有了文字符號,人類可以將訊息儲存在文字(聲音+畫面),製造聯想,擴大認知、理解力與想像力。 

好比說,我們在武俠小說中讀到主人公被壞人追殺,跌落山谷,我們知道,主人公必然大難不死,且會有神奇的際遇,可能碰到高人傳授他武藝,或撿到絕世武功秘笈自學成材。 

跌落山谷是個隱喻,隱喻主人公絕處逢生,必將谷底翻身。 

文字創作人非常重視文字排列組合之後產生的象徵意義,而讀出文字表面沒有說的弦外之音,則是許多讀者在閱讀經典時,試圖捕捉的。 

由於是人造的連結,誕生於人類世界只有數千年,還沒寫入人類的DNA,因此,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會使用,必須透過學習使用規則,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內化,才能熟練使用。 

人類在漫長的文字符號建構發展使用過程中,發現了一些較能讓大腦產生感受的規則,像是押韻、對仗、反差。以及神話學家坎伯在大量閱讀人類歷史與神話故事後發現的故事法則,並寫成《千面英雄》一書,影響《星際大戰》導演盧卡斯等無數創作人。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能參透上述文字組合規則精髓的人,彷彿得到了武功祕笈般,創作能力得以快速成長茁壯。 

接收畫面是人類本能,但解讀影像不是

人腦處理影像訊息的經驗,遠多於文字,已經有數十萬年的累積,早已寫入DNA。所以,人在出生不久之後,就能夠用眼睛看,處理從眼睛所接收的畫面訊息。 

文字,可以說是在人類長年處理影像與聽覺訊息基礎上,開展出來的新進發明! 

以比喻來說,文字像大腦的新皮質區,是意識、理性層面的訊息;純粹的影像與聲音則是無意識層次,已是人類本能之一。

人腦可以自動化處理眼睛與耳朵接收的訊息,以杏仁核或大腦邊緣系統判讀之,不需要另外學習解讀方法。 

有趣的地方來了,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類,誕生之後,雖然不多久就能透過眼睛接收畫面訊息。

然而,我們所生活的現代社會,影像畫面訊息中卻摻雜不少人類創造或加工過的符號訊息,後者需要學習使用規則才能看得懂真正的訊息意涵。 

Photo from Pexel by Darya Sannikova

好比說,對嬰兒來說,他雖能看到書的影像存在,卻看不懂書以及書的意義與價值,因為他還沒有學習這些影像訊息的社會意義。 

由此出現了巧妙的觀看經驗差異。 

影像創作,如何能抓住眼球?

文字書,不用說,沒有學習符號使用規則的人,是看不懂的! 

照片或影片,照理說,人類用眼睛內建的構造就能接收其所擷取了訊息,就能看,人們也的確看見了。 

只不過,未必能看懂,因為如今我們所創作的照片或影像,都內建了符號規則,多少存有人為加工的部份! 

舉個例子,當年《駭客任務》上映時,看完第一集走出電影院後,聽到一些年輕人說,打鬥場面是很好看,很多東西看不懂。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當年有此困惑者不少,因為導演在《駭客任務》的影像畫面中植入了超大量的訊息,需要相當大量地知識才能破解。然而,導演可能也知道,為了票房必須有一些好懂得影像訊息來吸引觀眾,所以放入了大量的打鬥畫面,還有酷炫造型的人物設定。 

一張沒有植入任何人為創作規則的照片,固然可能還是好照片,也能給閱聽人帶來一些感受,卻未必能與觀看者大腦中的知識系統接軌,產生更多層次的解讀,更別說透過解析影像,讓影像訊息與我們的人生故事鑲嵌,成為有意義或有價值的存在。 

對某個人來說有意義的照片或影像,好比說影像畫面中出現一棟房子,對另外一個人可能毫無價值,因為,影像中的房子,對前者是住了多年了老家,對後者則單純只是一房屋物件。 

也就是說,本就以呈現畫面見長的影像創作要能吸引眼球,得要有故事感,要能讓人從影像中看到故事。影像創作,要懂得借用故事法則和文法規則。 

打動人心的秘訣,加入故事感!

為什麼兩個老人手牽手、並肩一起散步的影像畫面,會讓很多人感動?

Photo from Unsplash by Jack Finnigan

很可能是我們將自己內心的理想婚姻生活投射到此一畫面中,很可能我們都知道如今的離婚率甚高,更可能是我們早已從「白頭偕老」這句成語中記住了一個典範故事,兩個老人手牽走一起散步的畫面,彷彿讓我們親眼見證了故事的發生。 

Photo from Unsplash by Jaddy Liu

雖然不少攝影方法書把重點放在攝影的基本語言,像是光影與構圖,然而,要能拍出感動人心的影像創作,了解並使用故事法則,很可能也有其必要。 

某種程度上來說,影片不過是更密集的瞬時照片組合,透過照片的排列,透過故事法則的腦補,一樣可以達成影像敘事所欲傳遞的訊息。 

如今需求量不少的活動攝影,無論是婚紗、婚禮還是活動紀錄,如果事先使用故事法則,設計分鏡構圖,拍攝中有條故事軸線引導,也許能讓影像敘事更吸睛且感動人心。 

在攝影中加入分鏡圖思考,讓一組照片像是一部無聲電影!

>>〈電影感敘事影像風格:教你用照片說好一個故事〉


推薦閱讀:

專訪/阿奶攝影師:平面拍攝加入「分鏡圖」,讓一組照片成為一部無聲電影

如何透過寫作,打造個人影響力?《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專訪/以台灣蔬果詮釋情慾!西班牙攝影工作室 VELASCO & HU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