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大專欄】貿易戰其實常常在打,也未必是壞事?

「害怕英國製造業、景氣經常轉捩、有必要增加稅收,逼得北方採取保護主義。」

上面這句話是《貿易大歷史》的作者在談十九世紀的美國美方採取保護主義的三大因素。然而,這句話若將英國製造改成中國製造,把北方改成美國,放到眼下的美國,似乎也完全能夠成立。
許多人說,川普鐵了心要跟中國打貿易戰爭,所以祭出301條款來對中國製產品加稅。但川普自己則認為,美國在中美的貿易戰爭中早就輸了,他現在只是在收拾戰場,遏止損害擴大。

說起來,世界各國開始大幅調降關稅,甚至大搞區域同盟,不過是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崛起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世界各國都是關稅壁壘的保護主義政策,而且有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即便各國都搞保護主義對於各國經濟並不會有重大衝擊與影響。
而且,這一派的經濟學者認為,政府當然應該利用保護主義政策保護國內的幼小產業,免於被來自海外更大更具規模的競爭者的摧毀。
 

有一個說法,強國都希望施行自由主義,弱國才會寄託在保護主義政策。想想也蠻有道理,中國自己雖然不滿美國對其強大的製造業課徵高額關稅,但自己在偏弱的電影產業卻以限制外國電影的放映數量來保護自家市場不被侵蝕。
也就是說,許真實的情況是,每個國家都同時在施行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當自家強的產業就堅持世界各國應該降低關稅令其能夠暢行無阻,但是自己弱的產業就拉高關稅阻擋國外產品進入。
若是萬一因為某些緣故不能明目張膽地拉高關稅,那就祭出補貼政策,補貼自家產業令其具有足夠的競爭優勢或免於被淘汰的風險。
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很多國家彼此之間都在打貿易戰,當我希望自己國家的產品能夠在其他國家取得壟斷或寡占,且沒有其他國家能夠迎頭趕上,為此而祭出的各種政策,都是貿易戰爭。
其實,川普和中國政府都沒有錯,他們都是為了自己國家的經濟在奮鬥,為了佔據優勢地位和其他各國進行合縱連橫。畢竟,沒有人想要在《全球化的故事》中,淪為輸家或是後進國。經濟後進國的悲劇是,被貌似有理的比較利益法則的國際分工所壓制,淪為負責製造低價或高污染的產品,卻無法分到高階製品,在全球經濟位階中區居下為。
 

多年前曾經紅極一時的《經濟殺手的告白》系列中,作者就明白指出,戰後美國為了控制並分配各國的世界經濟分工角色,以協助開發等名義大量派出顧問團到世界各國,介入各國的基礎建設之規劃。

你有想過,為什麼擁有豐沛原物料的國家都剛好被獨裁政府控制,明明原物料可以賣個好價錢幫國家翻身,卻不盡如人意?

戰後日本與亞洲四小龍之所以能夠順利翻身,也許不光是因為人民勤奮,而是美國的全球地緣政治布局需要這些國家擔任防堵共產國際跨出太平洋的第一島鏈,所以用力支援這些國家的經濟成長,沒有像培植原物料豐富的國家那樣培植極端貪腐的獨裁政權。
那個時代的美國,難道不也是在打貿易戰嗎?

如果我們真心相信景氣循環論,好比說像哈利﹒鄧特二世在《全球經濟的關鍵動向》等預測全球經濟走向的作品中那樣積極找出人口、經濟、科技發展等各種週期去推敲景氣週期循環的話,我們應該知道,眼下的世界經濟必須有一波落底,因為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央行的貨幣寬鬆政策只是不斷地延後泡沫破滅、景氣落底的時間,卻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
《泡沫沉思錄》一書深入探索了景氣循環與金融政策之間的關聯性,對於「善意欺騙」卻讓泡沫破不了的貨幣政策所造成的潛在金融危機提出嚴厲的批判。

如果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向來是靠景氣循環的方式來處理,景氣就像春夏秋冬,有榮景也會衰敗,衰退才能帶來熊彼得所說的創造性破壞,才能為下一波榮景復甦做好準備。

假設川普的貿易大戰真能戳破中國的大泡沫,成為二十一世紀版本的廣場協定(美國當年就透過廣場協定迫使日幣大幅升值,應是砍掉了日本的製造業榮景且讓日本落入二十年之久的衰退),啟動新一波的景氣循環,長期來說未必是壞事。
因為景氣循環論學派的學者認為,各國央行不斷做多延後景氣衰退的降臨已經過分干預市場,這會導致未來無法再延後而景氣開始潰敗時,嚴重程度只怕會比1929年的大蕭條還嚴重。
俗話說得好,危機就是轉機,如果衰退是必然的景氣循環,那麼就讓中美貿易大戰些開序幕也好過遲遲不開始,至少未來明確了,也好知道如何制定對策,不要再懸在一個不上不下的混沌不明狀態。
 

  • 書名:貿易大歷史
  • 作者:威廉.伯恩斯坦
  • 譯者:潘勛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出版日期:2018/01/10

貿易戰爭

  • 書名:泡沫沉思錄
  • 作者:恩瓊.荷達
  • 譯者:黃書儀
  • 出版社:大寫出版
  • 出版日期:2017/11/28

別把泡泡吹破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