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經濟》時代:當時間被壓縮,如何利用弱連結,數據個人化創造爆點?

 
你有發現嗎?
科技雖然替我們省去了許多時間,但占據了我們更多的時間,許多品牌也發現這件事情,像是iPhone就會每周跳出提醒,整理用戶的螢幕使用時間,就是想提醒人們被科技影響的程度。
對企業而言,競爭基礎再也不只是品質和服務,而是快速解決問題,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雖然是相同的,但卻因為科技成為了有限資源。
另一方面,大量陌生人對大眾經濟活動的影響愈來愈大,互聯網的活動中,累積了許多數據,讓決策的基礎不再只是主觀資訊,而是介於實體與虛擬世界活動所沉澱下來的大數據。
這些觀點出自於《隨經濟》這本書,作者是電子商務專家盧希鵬,書中他提出了第二曲線的77個思維模型,點出了數據對生活的影響力,「時間」與「弱連結」將成為新經濟活動中的有限的資源。
 

 
在書中有許多逆向思考的觀點,得以幫助讀者在這個時代,用第二曲線的思考,面對未來。
所謂的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是由英國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1980年代所提出的理論,其認為組織得在第一項優勢還在高峰時,找到另外一條出路,讓組織在向下墜落之前,得找到第二個成長動能。
舉例來說,Facebook在2012年就以10億美元收購IG,當時大家不解,但現在這個年代,IG反而成為年輕人愛用的社群軟體。
在這篇文章我特別想提及,

第57個思維模型-當大家都認為「大數據的重點在巨量」時,作者卻認為「大數據是連接網路後的個人化」。

過往我們以為數據背後代表一個群體,然而隨著大眾網路行為越來越個人化,傳統的消費者行為理論,也早已被打破。
如今的消費者,無論是認知、決策、購買路徑,或停留網頁時間、使用動線,再也不是被企業單方面決定,而是使用者自己決定。

因此大數據的背後,其實來自每一個不同個體的意識,要精準在事前了解消費者的渴望,不只要深入了解數據背後的意義,更要把內容(產品)準備好,而不是盲目的追隨他人。

回顧前幾年當新聞媒體小編的時候,認為社群的工作內容,就是在網站上選擇「感覺」點閱會好的新聞,放到社群平台上,導流粉絲、增加點閱,日復一日感覺自己只是複製貼上的工具;
然而幾年後才意識到,能夠事前嗅到一條新聞能夠創造用戶關注、帶起流量表現,靠得不是直覺,數據才是判斷的關鍵。

 
當一名社群編輯,必須透過分析工具觀察單一新聞流量、全站人數、即時人數等數據導流的表現,再結合受眾輪廓分析等不同面向、競品分析等,去了解網路受眾,透過策略聯盟增長流量,才能夠在新聞被推播以前,預測內容的表現,更能掌握議題發酵。
如何掌握2020跨平台社群行銷趨勢?
 
透過數據,如何與讀者產生連結?
Youtuber志祺七七在個人臉書上發布了一段「這一年半做 YouTube 的(偏激)心得」,第一條就是「死都要跟到時事」,因為時事是成長重要的動力,觀眾的點擊動機沒那麼好養,你要靠主流新聞的包圍打擊,才能養成那一絲絲的好奇。
但,作為社群經營者,其實還能將思考再往上拉一層,除了掌握時事外,「創造話題」才是決勝關鍵。運用平台優勢,將議題「溢散」至極大化,擁有這樣的能力,遠比跟上時事更進階。
舉例來說,今年初社群上最火紅的挑戰便是「Anysong Challenge」,這是一首由南韓饒舌歌手,外號音源怪物的ZICO於1月中發布的歌曲,他同時在個人IG上與女明星拍片發起社群挑戰。
 

 
這股風潮在韓國境內延燒,連當地氣象主播都在播報時間來跳上一段,隨後許多台灣、中國大咖藝人也加入挑戰,成為許多娛樂媒體報導的題材,讓這首歌的點閱率突破2550萬次,相較頻道上其他MV點閱只有1、2萬,足足多了千萬倍!
這就是「創造話題」的社群經營手法與影響力,其效果遠比搭上時事還要強烈,不只吸睛也容易讓大眾產生期待感及驚喜感。
 
在時事話題的範疇當中,「內容」不侷限在新聞媒體製作的內容,在今日這個時代,UGC使用者創作內容才是大宗,我將之稱之為「與我有關」,過去作為一名創作者,你需要了解市場、受眾,依附受眾產製內容。

然而《隨經濟》當中提出的新評論是「不再細分市場,而是連結」,得保有自己的風格,如此大眾而言,才會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真實呈現在眼前,進而才有信任與後續的弱連結,讓彼此產生更大的效益。

隨經濟產生的第二曲線已經不只是新的商業模式,也是新的商業文明,作者在書中列出了五種現象。
 
ㄧ、隨處科技:時間將成為有限資源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雖然仰賴科技,我們執行許多事情都已經省下了許多時間,但這也代表,企業擴張團隊、砸錢發展,就能夠加速進展,此時,時間就變得相當珍稀,有個人可以在一周完成新事物的研發上線,只要晚一天,就會降低了獨特性。

 
二、隨社會:相信陌生人
在隨經濟當中,陌生人的推薦與意見,逐漸取代企業公關發言人的地位,因為人們厭倦了商業包裝、品牌的定義權。而大家現在購物前,也會先搜尋評價、看Google評分,且會相信網路的資料,這便是相信陌生的人體現。
 
三、隨商業:個人化的商業環境
企業品牌將逐漸被個人品牌替代,過往坐計程車,以車隊作為信任基準,然而在部分的外送車隊中,可以指定司機,並將他加入自己的常用名單,不再單純只因為品牌而使用產品。
 
四、隨組織:客戶即夥伴,跨越組織的界線
過去服務客戶,會有上對下的命令感,大多時候其中一方必須全權配合,但今日客戶可以參與案主討論,甚至不同企業組織可以合作,利用雙方優勢互相加乘,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

 
五、隨價值:利他的生態價值思維
過去,我們習慣利用社會資源與夥伴來幫助自己賺錢,但現在是需要讓社會資源和夥伴來使用我賺錢。利己的價值觀是利用別人來賺錢,當大家都要力己時,就會成為了分食大餅的競爭思維。
但利他是一種生態,希望在合作關係當中,雙方都有不同的收穫,不只是賺錢,建立名聲、品牌形象都是一種收穫。

隨經濟是一個很符合現代社會趨勢的名詞,然而其中也有風險。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的專業在於「媒體」,協助企業與媒體溝通、曝光,或有時需會幫忙牽線合作,這之中非常需要「溝通斡旋」、「掌握生態」取得他人信任,進而運用特殊資源協助對方以省時、省本的方式達到效益極大化。
 
然而,大部分的人對媒體環境不了解,卻因媒體本身能被大眾觸及的特性,認為在媒體工作很容易,不理解內部涉及許多政治、商業、人脈的潛規則,要遊走之間,其實需要很高情商、硬實力、軟態度,各種不同的組合技。
在隨經濟時代裡,人人都想以利他來彰顯自我價值,然而涉及專業時,我認為尊重彼此,訂下形式的合約、給付合理報酬都是必須的,而非想著「利他」是種無償奉獻。
在個人化的時代,從職場中積累專業,將個人專業分享給他人,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線,才會讓自己在往後的幾年,具備無可取代的價值。
 


2020 跨平台社群行銷,帶你了解你的消費者,搞懂平台差異。
景氣不佳時期,就是你的磨刀時機!
3/7(六)、3/14(六)12小時實戰養成班
最後報名機會 > http://bit.ly/38b3OFH

 

  • 隨經濟:第二曲線的77個思維模型
  • 作者: 盧希鵬
  • 出版社:天下文化

Read it now!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