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機票離起飛時間越近越貴,電影票卻不這麼做?


美國聯合航空3411次航班發生機票超賣事件,導致一名華裔醫生被暴力拖下飛機,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後,使得聯航市值瞬間蒸發近 3 億美元。我在瀏覽網路上各種探討航空公司定價策略、超賣機制的文章時,看到生鮮時書作者阿康在他塗鴉牆上提出一個好問題:「為何機票離起飛時間越近越貴,電影票卻不在開演前漲價?
我曾在《經濟自然學》一書中,看過關於航空業的定價分析,也提到和劇院的比較,正好能回答此問題,除了這個例子,這本書還用經濟學原理解釋了「為什麼女性願意忍受高跟鞋的不適」、「為何能力相同薪資卻不同」、「為什麼黑色的MAC比白色的貴」,生活上會遇到的有趣問題。
在為大家解答前,讓我們先來補充一下基本知識,為什麼每個人買機票的價格落差如此大?
 

訂機票已成為一場搶折扣大戰

如果你曾穿梭在各大比價網站,只為搶到便宜機票,你就能深刻體會,訂機票是一場和時間賽跑的生死決鬥!我最近就有一個慘痛經驗,不過才晚一天決定行程,飛往沙巴的機票就貴了1000多,直接損失一趟Tour的錢。
根據統計,9成飛機乘客是用折扣價買票,幾乎每個座位的價格都不相同。
現代機票價格會根據演算法進行調整,有五花八門的決定因素,不僅要確保機位能完售、維持航空公司的利潤、和競爭對手博弈,還要滿足顧客搶便宜的心態,這套動態定價策略,稱為「收益管理」
核心邏輯很簡單,如果你提早規畫行程,預訂機票,就能得到乖寶寶獎章買到便宜機票,如果你等到最後一秒才買票,航空公司就會毫不客氣地多收你一大筆錢。
 

同樣是空位,電影院跟航空公司的定價思維卻不同

《經濟自然學》以百老匯劇場來舉例,當你想到紐約看場音樂劇,又不想要荷包大失血,你會到TKTS窗口,詢問是否有當天開演劇碼的剩餘座位,通常可以用5折或75折的價格買到票。
對劇院跟航空公司來說,空著的座位代表著損失,為什麼機票會採用,離起飛時間越近價格越高的訂價策略,而劇院卻不這麼做?
原來航空公司的經驗法則是,會臨時決定行程的往往是商務人士,由於機票大部分由公司補貼,對金額較不在意。對他們而言,航班時間比價格重要,航空公司為了平衡收益,對提早預訂的旅客祭出折扣,對最後一刻才訂票的旅客收取全額。
劇院跟電影院觀眾的行為完全不是這樣!
最後一刻到電影院現場買票肯定大排長龍,位置還只剩前幾排,觀影體驗極差,而且在開演前還未完售的劇碼可能不太熱門,加上電影場次選擇多,錯過這一部可能30分鐘後就有了,不像航班時間影響甚大。
因此,就算是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也不太想在開演前多花錢買票,使電影票無法跟機票採取一樣的定價策略。
電影院的行銷主管腦中想的是另一套策略,早上看電影的觀眾較少,戲院會在早場訂出優惠價,也會對比較有時間在白天跟下午看電影的學生老人,給予對應的折扣。
 

品牌施了什麼魔法,讓你買貴卻不抱怨?

電影院跟航空公司的兩套訂價策略,本質上是相同邏輯:「用不同的價格販賣同一件商品,以獲取最大利益。
聽起來很值得生氣,買同一件商品,有人買貴,有人買便宜!為什麼我們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呢?
原因在於,品牌巧妙地利用了「折扣」,雖然越靠近的票價越貴,但大部分價格都是打折過的,並非原價,所以消費者的感覺是,大家都撿到便宜了,只是你的便宜了一點,他的更便宜。
舉個例子,今天台北飛東京的機票原價是2萬元,你半年前訂購的票價是7000元,我前一個月才訂,價格是14000元,雖然我的金額是你的兩倍,但跟原價相比,我這麼晚訂還是省6000元,心中頓時舒坦許多。反之,機票原價改為3000元,有的人買到7000元,有的人買到14000元,那航空公司可能馬上就會接到大量投訴。
由此可見,想要達到目標的方法有很多,選對方法不僅能縮短路徑,還能帶來好的回饋。
讓我們回頭再看聯航事件,當下的狀況應該是聯航願意給出的補償過少,沒有人願意在超售的狀況下下飛機,才會產生拖行事件,但跟後來的股價暴跌相比,補償再多都是小CASE,只能說這筆帳還真沒算清楚啊!
 

  • 書名:經濟自然學
  • 作者:Robert H. Frank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08/06/27

生活的一切都是經濟學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