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學》是生鮮時書2019全新計畫,一個line原生的音頻學習平台,想利用每天通勤時間充實聊天話題嗎? 點此關注《通勤學》
因為發生了一件歷史性的大事,所以我把《好好拜託》系列延後一集,搶先帶你了解,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的故事。
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整個計畫動員了12個國家,34組科學家攜手合作,花了十年的時間,透過一個與地球直徑一樣長的「事件視界望遠鏡」才拍到的。
這張歷史性的照片,科學家們選在台灣時間 4/10 晚上九點於、聖地牙哥、布魯塞爾、上海、東京、台北,全球同步發表。
你可能會問,這些國家是怎麼選出來的?
答案是,由貢獻度決定的,台灣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技術,所以獲選!我想可以這麼說,台灣的天文觀測實力,通過世界認證了!
黑洞到底長什麼樣子呢?
我是覺得看起來有點是,拿下度數很深的眼鏡後,去看黑夜中的甜甜圈,模模糊糊的有點詩意。
這張照片如果要用一本書來形容,我想就是作家徐珮芬的詩集,《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還真有網友說這張黑洞照片很像魔戒裡面的索倫之眼。
經過這一夜,所有的書籍只要提到黑洞,應該都會放上這張照片,跟你說聲恭喜,你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
但這邊有個知識點,值得你記下來,雖然這是一張「照片」,實際上卻是一大堆的數據,模擬出來的影像。
但可別小看這個影像,它可是人類首次觀測到黑洞的邊界,證明黑洞的存在。
愛因斯坦在一百年前提出廣義相對論,預言黑洞的存在,為什麼說是預言了,因為科學家一直難以證明黑洞真的存在。
我們在電影、漫畫或遊戲中看到的黑洞,都是藝術家或設計師自己想像出來的,事實是,你跟我跟獨眼龍其實都不知道黑洞到底長什麼樣子。
因為黑洞是一個重力極強,會造成時空扭曲,連光都逃不走的區域,所以肉眼看來,黑洞就真的是一個黑黑的洞。
科學家只能從黑洞周遭發生的狀況來判斷他的存在,或像美國科學家惠勒,從理論物理的角度來探索黑洞。
這也是這張照片的重要之處,在此之前,科學家就常常為了黑洞存不存在爭論不休。
我之前剛好看了一本新書《霍金大見解》,作者是已故的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這是他的最後一本書。霍金是黑洞理論的提出者,但也曾發表論文打臉自己,認為黑洞其實不存在。
他在書中提到,想觀測黑洞,以人類現有技術,他推薦位於銀河系中央,一顆質量比太陽大四百萬倍的黑洞,然而這顆黑洞位於南方,而這次「事件視界望遠鏡」位於格陵蘭,在北方,所以科學家們改挑了一顆位於M87星系中央的超大黑洞。
而談到黑洞照片,就不得不提「事件視界」這個詞。
黑洞裡面黑黑的,但外面的邊界,就叫做「事件視界」,是本次觀測照片拍到的部分,也是「事件視界望遠鏡」名稱的由來。
霍金在書中也談到過事件視界。
在事件視界上,重力的大小剛好可以把光速拉回來,所以在事件以內的部分,所有的東西都會被重力拉進去,無法逃脫。
這也是我們難以觀測黑洞內部的原因,能拍到如此神奇的黑洞,科學家真的很威!
(Photo credit/中研院,格陵蘭望遠鏡於格陵蘭空軍基地現況照片。相片提供:陳明堂)
說到照片,我在上面說過,這張照片不是真的照片,而是一張數據模擬的照片,其實這個事件視界望遠鏡,並不是只有一台望遠鏡。
不瞞你說,剛看到新聞時我還在想,建造一個跟地球直徑一樣長的望遠鏡,那可能整個天空都被蓋滿了,哪裡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放。
查了之後才發現我的愚蠢,這台望遠鏡是,是透過電腦協調世界各地的電波望遠鏡,去觀測黑洞,然後才將數據整合在一起。
所以這是一個由望遠鏡組成的陣列,是一個虛擬望遠鏡。
我想,這真是一個顛覆觀點的創舉,誰說要蓋這麼大台的望遠鏡才能看見黑洞呢,都21世紀了,要活用社群!
就像 #metoo 或是 冰桶挑戰等全球動員的社群活動,只要透過網路串聯,就能幹成一件世界級的大事。
這件事情,讓我起第一個用望遠鏡觀測宇宙的人,他就是:伽利略。
西元1610年,伽利略用世界第一台望遠鏡觀測宇宙,他看到了月球上有山,看到了四個衛星繞著木星移動,打臉了當時多數人,當時大部分的人都還以為宇宙是繞著地球轉的。
他把透過望遠鏡觀測宇宙的所見所聞,寫成一本《星際信使》,大大的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雖然我們無法回到17世紀,但我們幸運地活在21世紀,見證了另一次望遠鏡的奇蹟,讓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黑洞,現身我們的眼前。
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邊,如果你今天要轉發一篇黑洞文,就轉這一篇吧!
我是鮪魚,聽時書,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