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肯的蓋茲堡演說與狂人希特勒的演說被收錄在同一本書裡…

abraham-lincolnphoto credit: The New Observer
——蓋茲堡演說153週年紀念專文
林肯在演說中提到,蓋茲堡的戰士們「為自決之事業捐軀」,作家門肯則批評:「很難想像還有什麼比這更為虛假了。該戰役中的聯邦軍將士們實際上是為了反對自決而戰;是邦聯軍為其人民自治之權而戰。」(註:因南方邦聯軍是為了爭取蓄奴的自治權,而北方聯邦軍則(基於人權)反對南方各州擁有這樣的權力。)
但是在這本《改變歷史的聲音》裡頭,導讀者—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西門.沙巴格.曼特菲爾則認為,這篇演說蘊含著永恆的真理。
這樣不同的觀點,使人對林肯發表這場演說的時空背景感到好奇。蓋茲堡演說被收錄在非常多的選輯裡頭,包括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改變歷史的聲音》。但是這本書又和其他純粹收錄講稿文本的選輯有許多不同之處:
演說+背景陳述 
它不僅收錄了演說文本,也加入當時的時空背景描述。所有的演說都必須與當時的社會氛圍互相參照方能彰顯其價值。一場精采的演說可能促使革命爆發,但若沒有前人的努力衝撞、使社會醞釀改變的氣氛,那麼,演說也就只是一顆投進海裡的小石子,徒然在激起小小漣漪後消失罷了。如果沒有全美各地人權份子多年來在爭取黑人人權、致力於弭平種族歧視的努力,再加上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蒙哥馬利的隔離法違憲,這個判例使得全美更加聚焦在兩造的辯論及衝突上;若沒有以上種種環境因素,當金恩博士站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的階梯上說出那場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的時候,不會那麼令人動容。他的演說在關鍵時刻起了戲劇性的催化作用。
dr-martin-luther-king-1
演說+個人歷史評價
一場精采的演說往往影響至深,不然電影「王者之聲」裡結巴的喬治六世也不必大費周章地矯正天生缺陷,只為讓人民「聽見」一位值得信賴的國王。
然而,文字是否會欺騙人呢?慷慨激昂、正氣凜然的說法,背後又是否包藏禍心呢?希特勒的演說聽來理直氣壯,再三聲明德國要的只有和平。但書中指出,「他是當時德國首屈一指的演員與演說家,字裡行間穿插了冷嘲熱諷和赤裸裸的謊言,姿態可笑、矯揉造作」。曼特菲爾也批評英國的護國公克倫威爾解散國會的演說「除了滿腔的義憤之外,也看得出他假上帝信仰之名,遂行政治操作之實。」
在掌握了歷史的脈絡之後,我們更能看清這些演說者的人格與品性。正如那句話所說的一般:「評量一個人,不要只看他說的話,更要看他做的事。」
光明與黑暗並陳
歷史充滿了進步的光明片段,也充滿了黑暗血腥的時刻。希特勒殘忍至極,但他的演說稱不稱得上是「改變歷史的聲音」呢?在編纂者的眼裡看來,絕對是的,即使那是對人性最黑暗的控訴。拿破崙那篇《給老衛隊的告別演說》聽來感人肺腑,他卻是一個從未將國家放在自身利益前的野心家。「這些歷史惡魔的心聲,給予人類最深沈的教訓」。
napoleon
因為有了這饒富趣味的導讀,讀者在這本《改變歷史的聲音》裡頭,除了精采的講稿之外,還能反覆玩味演說與事實之間的曖昧關係。也只有將這些歷史碎片互相參照,我們才能稍微對這個世界了解得更深入一點。
在今天(11/19)屆滿153週年的蓋茲堡演說,茲錄全文如下:

八十七年前,我們的祖輩基於對自由的信念,致力實現「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在這個大陸開闢了一個新的國家。如今,我們正在進行一場空前的內戰,考驗這個國家或任何一個堅持這些信念的國家能不能巍然長存。今日,我們在這個偉大的戰場相聚,把這塊土地奉獻給陣亡英靈作為長眠之所,他們犧牲自己,換來了我們國家的生機,如此紀念他們,自然是再適宜不過了。但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我們奉獻得再多、敬畏得再深,也無法為這片土地增添多一分的神聖與崇高。
這些勇士,無論是生是死,在此地的奮戰不懈,都讓這片土地無比神聖,遠非我們貧乏的能力所能增減分毫。這世界可能不會記載,也不會記得我們在這裡說了什麼;但是,他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這裡的英勇犧牲。我們這些活著的人,要沿著他們奮勇開闢出的道路,繼續前進,完成他們未盡的事業,我們要接力完成這個偉大事業—要更加投入這些英勇死者以身相殉的理由—我們非常確定這些人不會平白犧牲,而這個在神指引之下的國家,會在自由中重生。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在地球上永不凋零。

《改變歷史的聲音》
英國劍橋大學編輯團隊編纂,歷史學家西門.沙巴格.曼特菲爾導讀,55篇在關鍵時刻的重要演說,包含中文版和英文版、以及一片CD,重現這些改變歷史的演說
 

  • 書名:改變歷史的聲音
  • 作者: 英國劍橋大學編輯團隊/編選;Simon Sebag Montefiore/導讀注解
  • 譯者:劉麗真
  • 出版社:臉譜

博客來看書去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