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這段時間,我們待在家裡的時間長了、和家人相聚的時間也長了。
我們或多或少開始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各種討論, 有些人討論的是,孩子都待在家,究竟該做什麼⋯⋯有些人討論,和長輩們同住的不方便,老人家對疫情不夠重視⋯⋯ 有些人則是,關注在居家工作效率、工作儀式感⋯⋯還有人是,開始花更多時間烹飪啊、自製飲品點心等等⋯⋯。
我覺得自己蠻幸運的,因為早已習慣在家工作了,所以日子對我來說差別不大,反而是因為防疫,許多實體或動轉為線上舉辦。線上討論呀、線上講座這些,都變得更容易接觸、也更活躍了。
然而,在這段防疫時期裡,我也很驚訝地注意到一個極端的現象。
身邊有一些朋友們怡然自得的待在家中,和家人一起看劇、下棋、用心煮飯、烤點心、玩桌遊,甚至是高效率提前完成正職工作,有了更多時間做副業的進展。光聽他們提起就是興緻盎然,悠遊開心得不得了。
但是,也有另一種極端的存在, 就是很痛苦需要和家人長時間待在一個空間,自己試著看劇、看電影避免不必要的對話和溝通,不然就是躲在房間裡工作。
試著在買菜時,在外面多繞繞、多晃晃。而且靜不下心來做以往習慣的閱讀啊、學習,更是著重在想辦法忘掉「外在環境」。
說到底,防疫讓我們全都聚在家裡,少了出門、少了轉換心情, 家人互動間有沒有愛的流動,就是我們感覺天差地遠的一大關鍵因素。
對於某些家庭來說,這是和家人難得的、少見的、也是珍貴的相聚時光。 然而,對於另一些家庭來說卻是把彼此之間不願面對的掙扎、矛盾,全都聚集在同一個時節爆發。
總而言之, 「防疫在家」似乎像是一面放大鏡,把和家人之間的不論緊密或緊繃,全都一次放大呈現。
其實工作效率方法分享再多,但是一個環境裡的氛圍,才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影響我們的工作狀況、生活步調、思維方式。
這讓我想起最近在讀的書,也想和你們分享一些體悟。
和家人的糾結與不滿,源自於我們不愛自己?
這段時間,我買了《即見如來:章成老師文章精選》套書,放在書桌前隨性翻閱。
這系列套書是集結作者章成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多年來累積的好文整理,分成人生中的四大主題去分類出書。
作者章成在書中講到很多日常情境,搭配佛法運用上的解套與轉念,很容易讓人跟著脈絡去理解、去用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原本卡關的人生課題,我很喜歡!
老實說,這套書中有四本,分別是:《愛得聰明,對我們都好》、《有佛法,就有辦法》、《讓我的功課,變成我的精采》、《放過自己,正能量就來了》。
但是拿到書以後,我一下就把《讓我的功課,變成我的精采》、《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兩本看完,收穫很多。
不過等不及讀,也不過就是直覺覺得這兩本書名看起來會「比較有用」,因為我想得是「這大概會給我一些事業上的幫助」吧!
卻沒想到後來在讀了《愛得聰明,對我們都好》這本書,加上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的觀察, 這本書是現階段帶給我最大的連結和啟發的。
因為這本書正好在談和家人、愛人、朋友、父母等等的互動智慧。裡面有這個一段話,讓我讀到的時候忍不住停頓了下來:
「如果你會疑問自己家庭的狀態,為什麼不像電視所演的,或是到了父親節、母親節,人家所歌頌的那樣?其實就是因為,在你們的家庭裡面,愛是沒有在期間流動的。那麼高靈說,當愛沒有再其間流動的時候,所謂的『你有沒有愛你自己』就很重要了。」
這段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又讓我聯想到什麼?
華人社會的「孝順」默默成了身上的枷鎖?
其實華人社會裡很有趣,有「孝順」一詞,而這卻是在英文裡沒有的單字。
在美國、在西方社會,「做自己」、「活出自己」簡直被當作聖旨一樣推廣,不論是勵志書的書封啊、筆記本的Quote啊全都會印上這類的語句。
這和華人社會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似乎正好是因為「孝順」、因為「情份」,讓生活裡時時刻刻被框著很多「應該」,而這也是很多爭執的開端。
而當上一代和下一代有許多做法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的時候,若加上「因為我們要孝順」所以好像很多話不該說或不能探討,累積起來的那些點滴隔閡,漸漸就導致了一代與一代之間能說的話、能交流的越來越少。
然而,「無法去明說」加上「把重心放在家人身上」,卻又「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這一連串的不甘願摻雜在一起就是各種和家人之間的糾結。
我和家人關係的轉捩點
如果真要說起來,我和家人的關係一直都很緊密、感情很好,也不覺得和家人之間有什麼「問題」。
但即使是這樣,在2019年要一個人到美國、2020年回台後又一個人獨居在外,也和家人有很多「討論」。
不過居住在外面,和家人感情變更好,卻也講不清是為什麼?
一直到讀到這段我好像才有了些頭緒。
作者章程在書裡寫道: 「一直在情裡面思考的人,其實也不會給出真正的愛。因為大家所謂的『情』裡面,其實也掩護了很多自己的軟弱和自私、佔有與依賴,這也是我們必須去反觀自己的地方。」
這段講的大概就是:
如果我們想起父母總是以「該孝順」、「有情份」思考,其實本質上我們也不是回到愛裡去和家人互動。
因為,這種「應該」和「情份」導向的思維裡面是有「衡量」的。
好像沒有了這些「應該」,和父母、和長輩的連結就沒有了嗎?而互相依存才是我們對彼此的意義嗎?
這講起來似乎有些悲哀吧!
解開與家人的結,先學會愛自己
關於解開與家人之間的結,我很喜歡作者章成在書中給的解法。
他說:解答關鍵在「如何真正的愛自己」,而我閱讀至此,發現自己似乎就是恰巧這樣去做了,也才和家人的關係漸漸越來越輕鬆卻又也更緊密。
關於我們和家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要「如何真正的愛自己」,停止自己隱諱地把「人生中的不滿足感」賴在這互相依存的家人關係之中?
你可以認認真真地問自己這 4 句話:
- 我有沒有要認真面對自己的人生?
- 我有沒有要真正的獨立,去為我自己人生的夢想負責?
- 我真正想要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 真正的愛(包括愛自己)是什麼樣子?
如果說防疫在家對你來說,簡直就像是「業力引爆」,各種相處間的難以忍受都正在放大。那你不妨當做是自己人生的提醒、人生可能的轉捩點,當作一個自我檢視的重要時機。
其實很多我們的痛苦,起因於我們把那些「應該」套在自己身上。
但是更進一步的反思是,去想想這個把自己放在所有「應該」底下的自己,是不是也有甚麼一直不願意面對?害怕面對?不想去承擔如果自己走出去過生活,無法接受失敗怎麼辦?
這些答案都只有自己知道!
但如果你想真正獨立,沈靜去思考「我該如何為自己人生的夢想負責?」答案自然在你心裡。
只是下一秒,你或許已經在被各種「現實問題」困擾,又不自覺跑回一個舊有的習慣模式裡。
那你可以接著問,「我真正想要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真正的愛(包括愛自己)是什麼樣子?」
不論自己內心深處的答案是什麼,你都會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了,該為自己做出哪些行動了。
搞不好你會發現內心深處的答案,或許是這一兩年來那些個人品牌、網路創業者生活的模樣,或者是去學你一直想要去學的畫畫、瑜珈,或者是生活裡聯繫上從小感情最好、後來卻失聯的朋友們⋯⋯。
不論答案是什麼,其實防疫期間,正好是我們自我沈澱,反省總結的一段好時日。
你可以隨著自己想創業的渴望開始閱讀,像是《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等,都是很棒的自媒體成長推薦書!
不過本質上,我們要思考的是,少了社交、少了在外閒晃、少了習慣的休閒娛樂方式,全都回歸到面對自己,以及同處一屋的家人身上,你的生活是不是會因此有反思?有所轉變呢?
就看我們自己了!
延伸閱讀
書名|即見如來:章成老師文章精選
作者|章成
出版社|商周出版
Read It Now
書名|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
作者|佐依 Zoey
出版社|時報出版
Read It Now
書名|啟動遠距工作,設計你的理想生活!
作者|佐依 Zoey
出版社|如何
Read I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