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是人口最多、最密集,且互動最容易的時代,偏偏卻也是最多寂寞疏離人類的時代。
社會學萌發之際,就研究大都市裡的疏離、異化與脫序,古典社會學家們紛紛投入研究,探索為何肉體靠得如此之近的彼此,心卻彼此疏離,難以溝通?
《寂寞的誕生》作者說,十九世紀開始,寂寞成了現代流行病,是當代人類才有的獨特情緒集群。
人們越來越厭惡獨處,不喜歡單獨生活。我們一方面追求個人主義、重視隱私與個人自主權,一方面卻又厭惡獨處,渴望其他人的溫度與靈魂。
我們渴望各種感情連結,從親情、友情到愛情,我們希望情感生活能充斥日常生活空間,我們渴望獲得情感滿足,厭惡一個人的狀態。
數位成癮,當代最難戒的癮頭
網路的誕生,社群媒體的發達,更讓人無時無刻不想與世界連結,一刻都無法自處的情況,日漸普遍。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甚至告訴我們,當代數位巨擘透過各種人性制約機制,讓我們沉迷於與數位世界的連結,花大量時間追逐人際關係、網路成癮,生命卻沒能變得更充實與豐富。
臉書與IG上的朋友越多,反而更讓我們憂鬱,更害怕孤單寂寞,更往看似熱鬧多彩的網路世界逃。
連結本沒有不好,沒有人是孤島,人都需要他人才能活下去。《連結力》是當代基礎建設,港口、交通、網路等連結基礎建設,無不積極將世界串連成一個更容易且方便溝通往來的世界。
人更是需要與環境連結的動物,我們仰賴其他人腦中的知識,靠著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累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下來,快速成長。
《鍵結效應》告訴我們,量子層級的存在都是群聚,而人需要與社會整合,渴望利他,樂於助人,在與其他人的聯合中感到合一,感到幸福。
原本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極度重要,追求認同感與歸屬感毋寧是人類的重要本能與生存滿意度來源,沒有人希望自己是孤島,也沒有人能夠單獨活下去。
可是,當代社會讓人不僅在物理空間上密集連結,連心靈層次上過度連結了。
如今的世界,一早起床就可以透過網路連結全世界,隨時隨地都能找得到人聊天說話。就算沒有真人,也可以有交談機器人陪你說上一會兒話,並且讓你不覺得那是機器人。
當高品質連結可以輕鬆購入⋯⋯
2013年的電影《雲端情人》就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未來,無法走出失戀失婚分手痛苦的人,可以購買一個應用程式,這程式會陪你聊天說話談戀愛,陪你度過失戀分手之痛。
在認知科學,這稱之為認知取替,拿一個新的認知取代舊的認知。
會不會,當認知取替過於便利,讓人沒有時間感受挫折、悲傷、孤單、寂寞,沒有時間一個人獨處,沒有一個人好好經歷挫折創傷,反而能迅速地購入大量且貌似高品質的連結,來逃避內在情緒的創傷所需要經歷的真正修復過程,是讓人類沉迷於過度連結且越來越孤單寂寞疏離異化的原因?
網路崛起讓人類的過度連結,遠超過人類可以承受的機制,不斷不斷地向外連結,最後就是連結成癮,難以自拔,非得時時刻刻掛網與他人互動,否則就會好像心裡空了一塊,倍感寂寞,很想趕快連結他人。
會不會,這個讓人倍感《孤獨世紀》,其實是我們的成癮行為所造成的反向制約?
我們被各種鼓勵連結的機制制約了身體與內分泌系統,其實未必那麼渴望擁有那麼多連結,卻已經上癮,難以自拔?
連結成為一種日常,一種習慣,一種放不下且不能放下的新癮頭?
當打開手機就能連上全世界最優秀精湛的作品,觀看各種傑出人物的談話(想想《雲端情人》,花錢就能買下一個如此優秀的陪伴程式?),你我身邊那些並不起眼的日常,那些差強人意的關係,又如何能滿足已經習慣高品質內容的內在心靈?
難怪,越來越多人《在一起孤獨》,找不到適合的結婚對象,嫌棄身邊的同事家人朋友,因為我們的標準在網路過度連結優秀作品的情況下,逐步被墊得太高而不自知。
如今的企業,靠提供人類大量連結賺取驚人報酬。企業為了追逐更多的利潤,開發出更多的鼓勵連結機制,人們的生活工作商務社交情感婚姻逐漸淪陷且被深深制約。
離線活動的必要性,數位安息日的興起
難怪這些年,有人在推網路安息日,一周至少一天不要使用數位設備。《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的走紅,更是讓我領略到無時無刻不連結的人類,已經需要有專門作品教導人如何離線獨處,好好工作與生活。
回想起來,如果我自己不是仍會離線讀大量的書,可能也早就被過度連線的世界所淹沒。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我不願閱讀電子書的原因?電子書雖然方便攜帶且有各種好處,卻好像也變得更加容易連線。
未來社會,每一個人都得深思,《當我們一起》時,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
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建立好品質的人際互動關係?
什麼樣的人際連結才是適度,不彼此侵犯,不被逐步墊高的標準干擾了日常生活的運行?
源自矽谷的心靈修復工程
說來弔詭、諷刺,卻也不無道理,當代最認真發展修復大腦與心靈的,竟然是矽谷科技公司出身的員工?
或許他們在重災區看到了最多過度連線造成的人類異化扭曲樣貌,為了保持生而為人的基本尊嚴,或為了修復連線科技造成的創傷,於是紛紛跳出來成立心靈修復課程,協助過度連線的現代人找回自我?
真正的連線,與宇宙或世界合一,應該是無入而不自得的自在狀態。
想連線就能連線,想下線就能下線,不被任何機制制約,可以自在出入其中。
當代科技毋寧提供了一種虛假合一,讓你以為進入電影《駭客任務》的「母體」,就能獲得一切所需的圓滿。實際上,這些靠外力成就的「圓滿」並不是真正的「圓滿」,只是科技對大腦與身體分泌系統的慣性制約,是當代最傑出卻也最讓人憂心的洗腦術。
不妨,每天有一點時間,放下手機,到戶外走走,運動健身、離線讀一些書,不上網而約找真正的朋友出來說說話、聊聊天,不總將心思意念掛在遠方,好好注視當下眼前的夥伴,學著專注不分心的與對方深談。
高品質的人際連結,是要透過追尋、謀合,彼此承擔,最後才可能促成的契合,無法快速地從市場上購買,且發展關係的過程中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
不保證連線一定能成功,不保證追求一定被接受,不保證關係能走到最後⋯⋯,會不會是這所有一切好的壞的經歷加總起來,才是人之所以為人,心靈之所以強健,挫折之所以能夠復原,能夠承受失去至親所愛之創傷,不害怕關係有一天會結束,並且仍不失望落空的繼續往前走的關鍵?
在這個過於便利與世界連結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慢下來,好好思考連結他人與世界這件事情?
-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
- 作者:肖莎娜・祖博夫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 作者:諾瑞娜・赫茲
- 出版社:先覺
- 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 作者:卡爾・紐波特
- 出版社: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