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季散文看人生!聊聊兩件我從蔣勳《歲月靜好》中的啟發感悟

 
移居宜蘭,放慢步調,而入冬的陰雨綿綿、連日起霧。
一天的午後,從閱讀中站起伸展,看向窗外,第一次發現遠方的學校原來有層層遠山綠景,我竟然從未發現過,大概是平日全被霧氣給遮住了吧。
宜蘭的陰雨與步調,讓我選書上也有了改變,最近讀的是蔣勳的《歲月靜好》。

藝術家羅丹說:「藝術是大自然映在人間的東西,重要的是要好好磨鏡子。」

我想,對生活的感受度大概就是你生命的厚實度吧!
 
習慣看商業類、工具書的我們
其實,讀書時期,我是愛看的散文和小說的,但隨著長大後,不知何時開始的渴望「從商學以致用」,不知不覺中把閱讀跟工作緊緊相連。然後散文、小說也漸漸在選書中消失。
書架開始層層堆起工具書、商業書,備忘錄裡長長的清單,清一色也大多是工具書。人物傳記都還算是我出國後期希望緩和些的「中性選擇」。
可惜的是,像是散文、小說就像是絕跡一般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了好長一段時間。
但是,移居宜蘭、渴望盡快融入四季的感覺,我又重新開始拾起散文。而第一本就是蔣勳的《歲月靜好》。
散文與生活中的寓意層層相疊,特別喜歡我讀後在生活的時刻與之連結的啟發聯想。
 
關於生活中安靜的感覺
說來也慚愧,但習慣了快速掃讀Facebook、Instagram、商業書,甚至在搭車移動、洗澡時聽書、聽Podcast。
就算是遠離城市,因此在我與他人之間空出了點空間,把時間多留些給自己。然而一開始,依然是讀了很快就放下,因為我很快在想「這與生活的連結是」?我想的是急著應用、急著當工具、急著抓關鍵字。
接著才是漸漸學著漫無目的的閱讀,在睡前、晨起之時慢慢閱讀了幾十頁蔣勳的文字。接著放下,開始一天的工作。
然後,在接下來的日子中,我讀得越來越慢、越來越簡單、越來越長、也越來越深刻入心。

蔣勳的字很美。但美的不是細緻,而是那種入微的日常。

我發現閱讀中,我的世界是安靜的,全然的安靜,是讀翻譯書都沒有的感受。
好久、好久沒有體驗到「文字是安靜的感覺」。是的,我是說文字的安靜感。
蔣勳在書中寫到苔蘚,而我標誌了這段話。
他寫道:「微小的生命,也許是自然安靜謙卑的呼喚,毫不張揚,牆角石隙,樹根草叢,四處滋蔓,翠綠青蔥,讓人眼睛一亮。⋯⋯蹲下來戲看,會發現有的像松針,有的像絨氈,有的密聚,有的疏朗⋯⋯它們各自的名字種屬,可以細細說很多生命存在的歷史吧⋯⋯」

仔細回想,你還記得石頭階梯、縫隙內的苔蘚嗎?在最不起眼的縫隙中的苔,你對它的模樣有印象嗎?抑或不過是,一團蔥綠絨密的模糊存在?
其實比起蔣勳的洞察力,我更震撼的感受是,那種透過文字傳遞出來的「寧靜感」,一種寬敞自然的寧靜感。
這才愕然發現自己對於生活的寧靜感,已經成了那種「偶爾週末午後睡了許久,沒了時間概念,天色已暗,在黑暗中一個人清醒,只有自己和那個當下,空氣中濕冷入鼻的感覺」。
這種一個人的寧靜會隨著,窗外能聽見的汽機車呼嘯呼嘯而過的聲音漸漸淡去,然後你又不再是一個人了,我們與整個城市再度一起呼吸,直到哪一天你又累得睡到不知時間。
這講起來是有點難過的,少了生活中一個人的寧靜與日常,久了,會累積而成的日常的隱微焦慮,就像是每天負重的螻蟻,哪裡覺得有何不妥。
一直到這一天,閱讀散文時的感受就像把我從城市時空抽了出來,重新呼吸了一大口氣。
「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理從新喚起這種感情,並用某種外在的標誌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藝術的起源。」——托爾斯泰,俄國著名小說家
蔣勳的文字大概就是把他在台東池上,感受到的日夜寧和,透過點滴對於四季的覺察,層層疊砌出那種氛圍。讓我們重新覺醒,重新能感受,重新呼吸生活。
 
關於我們學著如何生活
蔣勳在書中寫了很多,他提及安靜的春天,驚蟄後殘雪中冒起的小白花、不喧鬧、不張揚,安靜等待著自己的花季。然後時光推移到立夏,晨間被鳥聲喚醒、曙光乍現,月桃成熟的喜悅。
然而,轉瞬間,又提及杜甫詩句中的複雜糾結,以及梵谷倏忽到來的死亡與墓碑之事。
從蔣勳的文字中抽離一下,站遠一點,我能看見夏季的滿山喜悅與嬌俏,同時對比死亡的忽然到來。
相應之間,無常不過就如此。沒有悲憫、沒有多有著墨,生命也就是轉瞬之間,再生機盎然的當下亦是,就像是病痛、就像是疫情到來。
一瞬間,全部喊停歸零!

蔣勳說:「在節氣推移間,學著聆聽更多生命對話。」指的大概就是這種感受吧!

但是雖說生命無常,但是不論是細看苔蘚、夏至的鳳凰花、大暑的縱谷插秧,或是立秋後的蒲葦,這一層一層揭開的四季推移,同時也像是回到久遠兒時記憶,只有當下與自然共舞的喜悅感。
你還記得嗎?小時候我們跑跳大自然是真的滿心歡喜在玩耍、在每一個當下、仔細觀察捏抓小蟲也不過就是喜悅。
就算是怒氣沖天,回家餓了肚子、吃個香飯、睡一覺,隔天又是個全新的自己、全新的好玩世界。
這就像是每一個書中的描述,蔣勳的文字,就是那麼純粹、不過寫的就是那一個當下罷了。
隨著蔣勳的四季轉折,我一直回到那種兒時純然的感受,喜悅與憤怒都同樣炙熱強烈、但也能瞬間轉變。
注意力在哪,當下就在哪,不像是工作事業上的計畫與推算,一切不過就是當下罷了。
仔細想想,長大後,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總要用心地放慢、刻意的蹲下,努力得重新學著「感受生活」。
就像是畢卡索曾說的,他覺得自己花費了幾年的時間畫得像拉婓爾,但是卻是在用一生的時間追求畫得像個孩子。

我們也是如此,孩童時期我們跑跳玩耍,整個世界都新奇有趣。然後我們花上幾年的時間求學讀書,接著兢兢業業工作賺錢。然後,我們用一生的時間追求著如何生活、體會人生。
而我這時才突然發現,閱讀文學,就像是用一種迂迴隱晦的方式,在某一刻倏然地讓你明白那些遺失久遠的生活上的感受力。
而生活體會,就像是顆洋蔥,當我們以為明白了,懂卻還有更懂、更懂、更懂。
柳暗花明又一村,抬頭一看,這才發現我向著窗外的書桌遠處,居然能看見深綠色的小小山頭,以往或許是被雲霧遮蓋、亦或從未注意,總之它是座我第一次著眼的山頭。
這才發現搬來後,自以為「看見」了窗外的視野,卻也是沒看見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懂,回頭看,才會發現以前懂了一個角度,卻沒看到別的角度。

透過散文,我們又能重新像個孩子一樣,學著如何生活、如何感受。
 
覺醒後的緩慢生活
西方的雕塑大師羅丹曾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透過蔣勳細膩入微的文字,帶我像是穿過生活中的匆忙掙扎,把人生的速度放緩了0.1倍,遠看群山、細看小蟻。
感受宜蘭濕氣入身的感覺,然後又覺察到走進小小店家內的虛寒溫暖。接著是每一口飯菜入口的滋味與咀嚼,洗澡時熱水溫暖全身的感受⋯⋯一件又一件的覺醒與感知。

學著對於生活「覺醒」,學習變得「看見」四季、「看見」好意,也「看見」各行各業的溫暖用心。

用歸零的心境去看,內心的謙遜,確實就讓我們如同一面鏡子,把人間的美麗映入心頭也自然成了一抹藝術。

閱讀散文、步調放慢,就是這種感覺。
「我們所經歷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愛因斯坦
散文中的聯想實在太多太多,有工作上的創新想法、也有生活上的感受、甚至是拍照傳給家人的深刻分享,因為隱晦、因為留白、感觸甚深,甚至對於生活也更多了些珍惜與愛的感覺。
2021年開始了,而2020年生命中的痛苦終會過去,但美的感受與記憶會被留下。
如果你已有些忘卻生命與四季之美,希望你有機會好好享受這本《歲月靜好》。

祝 喜悅平和

 

  • 歲月靜好
  • 作者:蔣勳
  • 出版社:時報出版

Read it now!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