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身體持續練習、大腦反覆記憶的「涉身腦」是創造高效學習的致勝關鍵

 
還記得自己學開車或騎腳踏車的經驗嗎?
雖然不懂原理,甚至不懂方法,也不算有人教,就是每次失敗摔倒後再爬起來,多嘗試幾次,直到某次,身體好像突然抓到了某個節奏感,突然就會了!

剛學會的時候,每次騎車或開車還總是小心翼翼,等練熟之後,不少人可以邊開車或騎車邊做其他事情。
走路的科學》一書說,人類在10個月到11個月左右,開始學走路,總的來說,平均得跌倒7千多次再站起來,最後才能掌握走路的訣竅,讓大腦記住身體各部分的神經元回傳的訊息,形成一個穩定的走路模型。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人類學會走路、騎車或開車之後,就能不假思索、不經大腦直接實踐出具體成果,是因為我們將執行的一連串動作編組成「程序記憶」,內化到身體血肉之中。
甚至多年不曾使用該項技能,只要稍微複習一下,熟悉的感覺就回來了。
心腦奇航》的作者說,我們人類的大腦跟笛卡兒所想的(身心二元論)不一樣,人類大腦是「涉身腦」,也就是說,是因為有人類這樣的身體型態,才能長成現代人類所擁有的大腦。
 
你的習慣,身體都記得
大腦所接受的資訊來自身體,不只是頭部的五官,全身上下佈滿神經元的人類,可以將身體每一寸所接收到的訊息回傳大腦,構成我們大腦中所知所見所聞所感的主觀世界模型,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都是透過身體接收外部資訊後一點一滴的構成的,絕不是身腦二分,而是身腦並用。
《走路的科學》作者提醒讀者,會移動的生物才會長出腦子,不移動的生物不需要大腦,人類毋寧是地球上最懂得如何移動的生物,也是能夠移動的最遠的生物,因此,發展成認知程度最複雜的物種。

也就是說,學習從來不只是大腦的事情,而是和全身上下都有關。

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提醒我們,真正高效率的學習,都是身腦並用,而非單用腦子。
好比說,幼兒學習語言,大體來說並沒有專門的老師,而是我們懂得模仿身邊的大人的講話。大人用什麼腔調、怎麼說話、說了那些語言(口語+肢體語言),孩子都會全盤模仿,照單全收。

這或許是為什麼同樣家庭或地方出身的人,都有類似的口音,因為後進是模仿前人的說話方式而學會說話。
出社會之後,前輩不教我們,我們就偷學。從前輩們的舉手投足、一舉一動偷學,直到掌握前輩們的做事方法與言行舉止並能活用為止。
再好比說學習樂器,總會經過一段密集學習期,每天花大量時間鍛鍊自己的技藝,直到能夠不假思索就表演為止。到這個程度,就算多年沒有練習,身體也依稀記得。
大前研一在很多書裡都提到過的事情,他的學習態度是現場主義,總是到現場去學習。好比說到一個國家出差,就叫上計程車,讓司機載著他大街小巷跑,到處看,而他也到處問人,與人聊天,用自己的身體五感接收資訊,累積經驗。
村上春樹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中提到,他之所以開始跑步,鍛鍊身體,是為了能夠有體力支撐自己的小說寫作工作。撰寫小說意外的消耗體力,沒有強健的肉體支撐不住!
你以為最耗費腦力、與思想高度相關的工作,村上春樹卻認為,那其實需要強健的肉體支撐。村上的觀點,正是身腦並用的實踐!
 
大腦懂的,身體也該懂
關於教養,過去常有人爭辯到底是先天的遺傳或DNA,還是後天的環境促成?
其實,或許還有第三點,那就是個人主動以身腦合一的方式接觸環境,累積自己的學習經驗歷程,用自己的經驗記憶所學,內化為自己的人生養分!
據說日本人學習射箭時,會先練「型」(擺出射箭的架式流程),而不是先學原理。累積足夠的射箭經驗之後,自己便能有所體會。此時,或再佐以講解原理或法則,讓學習者自行領悟。
啟蒙主義之後,西方社會以理論歸納的方式快速累積了大量的知識成果,這套方法後來又透過國民義務教育與大學,滲透到全世界,使得當今的許多人在學習時,常常先探問知識原理,過度看重大腦對知識原理的理解,彷彿非得搞懂原理才算學會,偏廢了身體實踐的部分。
舉個例子,學習上常見一種狀況,聽講時覺得好懂、流暢、簡單,於是逕自判定自己聽懂了、學會了。
然而,等到考試結果出來,卻發現自己考得很糟。

那是因為,大腦聽懂未必是真的懂了,就算聽懂了也不代表能夠實踐得出來!

教練學的始祖作品《比賽,從心開始》作者高威就提過一個例子,一個學習打球的人在書上讀到「握緊球拍」或是聽到教練提醒「要看著球」,具體來說,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大腦接受到這些訊息之後,真的能夠執行的出最好的結果嗎?
光是大腦搞懂知識規則,不代表行的出來,不代表已經學會了。且光是大腦搞懂卻不實踐,很快地就會被遺忘。
 
知行合一的學習心法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作者提醒我們思考一件事情,假設我們訓練棒球選手就像教導科學知識,會變成什麼情況?
我們是否讓這些選手們直到十二歲時,都還只是在讀棒球比賽的歷史、規則和技巧,偶爾找一些傑出選手來分享其人生故事,卻不讓他們上場練習或比賽?這樣的訓練方式,真的有可能培養出頂尖選手嗎?
體制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只讓學生用腦子記憶與理解,更多時間放在資訊的輸入與記憶,卻鮮少有機會讓學生實踐。甚至,根本不讓學生學習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知識,卻教了一堆長大出社會後完全用不到的東西!
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馬克思所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的方法,乃至近年來在台灣很流行的習慣學,某種程度都在提倡身腦合一。
如果你的學習方法還停留在只用五官接受資訊,以大腦能否記憶或理解為主,而學習成果卻不怎麼理想?不妨改換成身腦合一的學習方法試試看。
好比說,不要只是用眼睛看書,可以輔以手寫筆記,用自己的話將所輸入的資訊整理出來。

再好比說,與其坐著讀書,不如邊走邊讀,邊讀邊想。
康德的傑出成就,其實和他從每天準時出門散步的習慣密不可分!
在書上學到一個新觀念,不妨找個生活情境,實作看看。
一如聖經所說,不要只滿足於聽道,還要行道,把所聽到的道理實踐出來!
 
創造身腦並用的自學力
人生賽局》的作者原本是個心理學博士,想研究人類的博弈行為,於是拜了頂尖撲克牌高手為師,親自上場打牌,從做中學,而非只是坐在研究室裡通讀文獻、整理資料。
一年後,她拿下某項德州撲克的國際大賽冠軍,也對人性中的博弈賽局有更透徹的了解,更從連算牌都不會成為世界冠軍級的職業牌手!
我自己很喜歡讀名人傳記,特別留意這些人當初是怎麼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沒有自己可以借鏡之處?
齋藤孝的《這樣學習改變了我》介紹了十六位世界級大師的學習方法,書中每一位的學習方法,幾乎都是身腦並用的學習者!
體制教育是為了工業革命後,工廠需要大量能夠執行標準作業流程的工人之培訓而誕生,已經不敷使用,而今的你我,需要的是自學力,能夠自己學會生活中可以派得上用場的知識技能的學習方法!
自學力就是你的超能力》,而《做中學》毋寧是自學最好的方法之一(前面提到的模仿是另外一個),不信你可以試試看?!

  • 最高自主學習法:讀書、工作,一生受用,快速提取資訊精華,駕馭各種複雜知識
  • 作者:彼得・霍林斯
  • 出版社:商周出版

Read it now!

 

  • 超效率學習法:日本京大高材生的知識整理術
  • 作者:賴郁婷
  •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Read it now!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