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科技冷漠,你根本不是我對手:是時候用聆聽創造積極的雙向互動

 
我們時常認為自己有在「聆聽」對方說話,但實際上「聽」與「聆聽」是不同的兩件事。
人類天生下來就懂得「聽」(hearing),但「聆聽」(listening)卻是需要後天學習練成的。
你可能不曾想過「聆聽」是一件重要的事,大概也想問,「聆聽」稱得上是一門技巧或學問嗎?
實際上,在科技奪走我們注意力的時代,「聆聽」反倒成了一門很珍貴、稀有的人際技巧。

追求效率的日常生活,讓我們也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尋求高效的溝通。
卻忘記人與人之間是需要透過面對面的對話來進行交流。
人類天生就有想要與他人腦袋同步和產生連結的渴望。
不管是在結交朋友、尋找伴侶,甚至是表達意見和談戀愛,我們都在「等待對接連線的一刻」。
身為《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作者凱特・墨菲(Kate Murphy)花了兩年的時間,一邊採訪,一邊鑽研聆聽相關的學術研究,寫下了《你都沒在聽》(You’re Not Listening: What You’re Missing and Why it Matters)。
將這個主題放大來看,社會集體的傾聽或缺乏傾聽,也對政治、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
凱特・墨菲想藉由這本書為大家釐清,傾聽過程涉及的生物力學與神經生物學,以及心理和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寂寞寂寞就好?
缺乏傾聽的世代,寂寞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蔓延。寂寞創造疏離感,疏離感造就了集體憂鬱。
專家稱寂寞為公共衛生危機,孤立感與疏離感會增加早夭的風險,也會讓肥胖和酗酒的人口增加。
甚至比一天抽十四根菸的負面影響還大。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近四十五年來,全球自殺率增加60%。
在日本,Family Romance這類的公司越來越多,讓寂寞的人雇用演員扮演自己的朋友、家人或伴侶,只為了有人可以聽自己說說話。
我們都笑稱這是一個「科技冷漠」的時代,卻少有人直面去重視這樣的冷漠現象。

電子產品的誕生,讓我們的腦袋隨時處於有事可忙的狀態,它無時無刻的運轉,卻鮮少接收到對心靈來說是有價值的養分。
在這樣的生活品質裡,更不用說培養情感的深度,畢竟情感的深度需要身心與另一個聲音共鳴才能達成。

「真正的傾聽」是一趟身體、心靈、理性與感性都被另一個人的敘述給打動的過程。

我們很難去述說一名好的聆聽者有什麼樣的表現,但我們很容易發現對方沒在聽我們說話。
以下幾個行為會讓人覺得你沒在聽人說話:
・打斷別人說話
・回應籠統,答非所問
・看手機、看手錶、東張西望、迴避說話者的眼神
・動來動去(敲桌子、常換姿勢、轉筆等)
可以檢視自己是否常在對談中犯了上述的毛病。
傾聽不只是聽別人說什麼,也包括留意別人怎麼說、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在何種情境下說,以及說的內容如何打動你。
所謂的傾聽,很多時候關乎你如何回應,能不能引導人清楚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並在過程中也讓自己的想法成形。
一個好的聆聽者,是願意與你感同身受。
透過「聆聽」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關注的事物的總和。
 
傾聽打造團隊向心力
2012年Google委託外部單位找出創造傑出團隊的條件。
公司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團隊能相處融洽又做好工作,有的團隊卻只會鉤心鬥角,使用冷暴力讓團隊無法運作。
代號亞里斯多德計畫的專案小組,一個由統計學家、組織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工程師組成的調查團隊。
以180人為單位,進行3年的資料收集後,研究員得到造就有效團隊的條件與結論。
他們發現,最有生產力的團隊是成員發言比例大致相同的團隊,也就是所謂「平均分布的輪流對話」。
簡單來說,Google發現成功的團隊會彼此傾聽。
包含成員輪流發言,聽對方把話說完,留意非語言的線索,以及捕捉成員沒說出口的想法或感受。
這樣能給予更中肯的意見,也創造出「心理安全感」的環境,會讓團隊成員更願意分享資訊,不用擔心被拒絕或反駁。

傾聽是一條很長的學習曲線。
作者也在即興表演工作坊中,體會到真實人生與即興創作一樣,想要表現成功,傾聽不可或缺。
當你只想要掌控敘事走向和抓住觀眾目光,對話就會變得單向,也會扼殺表演中的合作關係。

聆聽乍看之下是單向、被動,實際上,聆聽是積極主動的雙向互動。

當我們能和團隊在相處過程中擁有大量的探索彼此想法與感受,必定能共享生活中的幽默,建立深刻的連結。
 
創造期待中的對話
那我們該如何開啟我們想像中良好的對話呢?
根據英國語言哲學家及理論家保羅・格萊斯(Herbert Paul Grice)的看法,人會不自覺得對對話抱有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會想停止對話。

「基本上溝通就像是一種合作過程,如果察覺對方沒有遵守協議內容,我們就會感到受騙。」

格萊斯列出對話期待的四原則:
1、質的原則:期待聽到真話。
2、量的原則:期待得到新資訊,但又不會多到超過負荷。
3、關係原則:期待對話切題,符合邏輯。
4、禮貌原則:期待對方說的話長短適中、清楚、有條理。
違反四原則的人,多半不是不善說話,而是不善傾聽。
最佳的溝通者之所以可以投入對話、取悅或啟發別人,是因為他們會事先理解對方,根據對方適合的題材挑選表達的風格。
說到這裡,我們才真正體認到,「聆聽」是需要透過有意識的觀察與學習才能掌握的技巧。
現代人對成功的想像,少不了麥克風和舞台,不然就是站在講台上發表演說。
好像我們能夠站上TED演說,就是夢想成真。
就像現在的社群媒體上,能衝高人氣的發言,多數就是謾罵、毒舌和誇大。
中立、誠懇或節制的發言,不太會一夜爆紅或被瘋狂引用。
這樣的風氣創造出來的結果就是內容被扭曲,對話的討論不在同一個頻率上。
漸漸的,大眾開始懷疑網路上的意見,到底有多準確反映一般人被傾聽時真正會說出的話。
若想要讓人說出真心話,就請留給彼此一些空白的時間,專心地觀察,適度地給予回應,我們才有機會創造符合彼此心中期待的對話,聽見對方真誠內心的聲音。

 

  • 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
  • 作者:凱特・墨菲
  • 出版社:大塊文化

Read it now!

 

TAG

加入時書官方lin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