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藝人宥勝在臉書上貼出一則「管教」女兒的文章,引發網路輿論正反雙方的爭議。
事件起因於宥勝為了「教育」兩歲半的女兒學會收拾玩具,在女兒不收玩具的情況下,作為父親的宥勝最後選擇當場摧毀玩具,讓女兒了解不收玩具的下場(就是沒得玩且不再擁有玩具)。女兒看見心愛玩具被毀壞後痛哭,他再帶著女兒一起跟玩具道歉。
贊成派認為,小孩就是要管教,要教才會乖。反對派認為,這種訴諸暴力的管教方式只不過是用威脅恐嚇的方式迫使女兒就範,和過去一位網紅父親用砸毀烏克麗麗來教育女兒的行為如出一轍,都很不可取。
兩歲半的孩子,在社會學或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於社會秩序的認知還在發展建構過程,還在初期社會化的階段,會犯錯會做出成人社會所不認可的行為很正常,完全順著孩子的本性當然也不好,問題是,該用什麼方式「導正」,讓孩子學會「規矩」而不留下童年創傷經驗,導致人格發展被扭曲而影響日後的人生卻極為關鍵。
乖小孩的恐懼 源自不成熟的父母
日本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在《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一書中提到「害怕遭父母棄之不顧的恐懼,幼年期曾遭受此一恐懼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擺脫其陰影。」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斷揣測他人心思,想方設法將他人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甚至願意幫對方做牛做馬。但即便拼命努力,還是會陷入不安與恐懼的泥沼,時刻緊繃神經。
人的內心越是不安,越想牢牢抓住對方不放,越對對方的言行舉止敏感化,在意對方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總是害怕恐懼被討厭。這樣的人無法信任自己也無法信任他人(信任是一體兩面的,信任自己的人才會信任他人) ,為了留下對方而不惜迎合討好阿諛諂媚。」
想想宥勝這個案例,女兒之所以會聽話,未必是因為認知到自己不收玩具是錯的,而是因為父親生氣了。
兩歲的小孩沒有抽象的普世性正義或道德觀,而是將父母當成絕對正義或道德的化身,因為兩歲的孩子若被父母拋棄就不可能存活,所以為了存活,必須認真討好照顧自己的大人,令其不產生想拋棄孩子的念頭或行動。
大人若以拋棄或斷絕關係「要脅」孩子聽話,孩子幾乎都會屈從。因為扮演乖孩子,被父母稱讚與認同,才能夠順利活下來。
加藤認為,為了獲得認同而迫使自己扮演乖巧孩子,內心其實是恐懼不安的。而不成熟的父母會無止境的要求子女扮演乖巧,誤以為佔有、支配、控制、擁有,才是真愛。
結果「乖孩子成了不成熟父母的精神奴隸,忠實遵守父母強制灌輸思想的乖孩子,淪為父母用以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並且形成某種共生依賴關係。」
選擇當乖孩子,就是自我扼殺,加藤在書中提到:「乖孩子是裝出來的,為了表現出應該表現的自我而喪失了真正的自我,放棄了自己真心渴望的事情,只為了滿足/實踐父母的願望。」
「我都是為你好」,是一種名為愛的虐待
加藤諦三在其另外一本著作《道德騷擾》中談到,父母或重要他人很容易就會以「我是為你好~」的姿態,要求對方「聽話」。
但其實,這是名為愛的虐待,是道德騷擾,「以為自己為他人做了很棒的事情,其實一直在撕裂人心。一方面滿足自己想施虐的衝動,一方面把自己想成聖人。誤以為給付出的是愛,其實只是包裝過的虐待」,透過「以退為進,來綁架他人的心靈」,使其接受操控與指令不敢違逆。
「無法同理他人的挫折失敗負面情緒,以為自己正在做很棒的事情(其實是在痛毆對方),一方面滿足自己的控制慾、一方面卻覺得自己是聖人。」~《道德騷擾》
「不懂得人我界限,忽略他人的個性與心情,無視他人的心情與願望,不尊重他人的自主性與發展。」~《道德騷擾》
「強迫推銷的善意,就是在壓榨剝削他人,施恩卻圖報就是強迫推銷,親切不一定就是好事。」~《道德騷擾》
宥勝的作法,受到不少認同孩子需要管教家長的家長的支持,因此值得拿出來討論其做法背後可能在孩子內心所留下的傷害和負面影響。
尚未完成初級社會化的年幼孩童就是會不聽管教、不守秩序,不是不能教導其學會秩序,但是在學習失敗之後,應該保有被接納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而不是當大人自己失去教導與包容挫折的耐心之後,就選擇以保證能成功的方式來「教導」規矩!
當孩子為了消滅可能被斷絕關係的恐懼而屈從,為了被認同而扮演乖巧聽話守規矩的孩子時,他已經開始在扭曲本真自我,已經在內心深處留下創傷,未來的某一天將會因為這種不安全感的莫名焦慮而做出錯誤的人際關係選擇,傷害了自己與身邊的人。
- 書名: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 作者:加藤諦三
- 譯者:巫文嘉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7/02/23
- 書名:道德騷擾心理學:逃脫「都是為你好」的陷阱
- 作者:加藤諦三
- 譯者:許郁文
- 出版社:世茂
- 出版日期: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