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拿不少好萊塢過去拍的穿越時光電影開涮,嘲諷其中的時空論錯謬百出,接著抬出自己根據量子力學所設計的一套時空論與穿梭方法。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是否也發出會心微笑,然後,萌生「原來我以前都被那些電影騙了?」的感受。
問題是,你又怎麼知道復仇者聯盟提出的時空穿梭版本是正確的呢?
電影只是玩了一個論辯技巧,拿一些前人的論點與自己的論點做了一些巧妙的對比式鋪陳,且已經預先設定好了結論以及引導閱聽人接受的推論過程。
或許你會說,你並沒有被騙,你知道這些全都是假的,那麼,你知道真正基於科學論述所建構起來的時空穿梭論在講什麼嗎?霍金的《時間簡史》、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薛丁格的貓》在講的量子力學,到底在講什麼?
深入探究之後,也許答案不是那麼讓人感到愉快,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基於現實的科學所提出的時空穿梭,以及,那些掛上科學知名告訴我們的論述,是否就不會再被修改?
別擔心,本文不是要談時空穿梭論的辨別,那個我也不是很懂,我們要談的是,我們腦中的知識地圖是哪裡來的?是否堪用?該如何補強或修正出一份相對健康或好用的版本?
開頭舉例,是想說明,我們腦中的知識,有很多來自暢銷的商業戲劇作品,很有趣且迷人,讓人很想相信,我們也知道未必全都是真的,但卻不自覺被影響且在日後的思考判斷時,不自覺地引用其中的觀點。
然而,錯誤的知識地圖,會引導我們走上不怎麼美麗的未來。
警鐘早已敲響,卻無人注意
2020年,相信不少人都過得不怎麼愉快。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至少有四十億人被禁足在家,其他沒被禁足的,也不是就安全無虞,只是國家無力或不響管制,遲早會爆出疫情。
有很多人覺得,2020年發生的事情是塔雷伯所說的《黑天鵝效應》。
實際上並不是,不少人在瘟疫爆發後,都在網路上看過比爾蓋茲2015年在TED的一個演講《下一場疫情爆發怎麼辦?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當時他就提出類似的警訊,直指未來的人類會碰到瘟疫的衝擊而我們並沒有做好承受的準備。
甚至在比爾蓋茲提出警告更早之前,大概是我在讀大學的時候,也就是1990年代中後段,當時以及後來二十幾年,全世界出版不少未來學與環境保育類的作品,都將人類文明的不可逆點設定在2020年。
有些書預言2020年會爆發水戰爭(中國蓋水壩攔截湄公河的水,引發東南亞缺水危機,當年就有人預言了)、有些書預言了中東石油危機可能引爆戰爭,更多的書談到了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到了2020年會日趨嚴重,全球暖化的其中一個副作用是會釋放出人類無法承受的古病毒,造成人類重創。
其他還有一些當年預言今天會發生的事情,好比說根據人口統計圖預測富裕社會會逐漸進入少子化高齡化,高齡人口過多會造成社會的沉重負擔,年輕人太少無法承擔起社會運作的必要勞動力。
當年的許多預言,而今回頭看,都不幸言中。
說來算是幸運,我大學跟研究所主修的是社會學,且很早就對環境保育、新自由主義、風險社會乃至少子化等議題感興趣,多年來讀了不少書,認真的推估了未來可能會出現的世界樣貌。
因此,我很早就決定要脫離職場上班族身分,以 Soho 身分獨立接案工作,且早早捨棄了退休的想法,因為國家跟企業都不再願意承擔社會安全網的責任,無論樂不樂意,人都得靠自己想辦法活下來,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得拚盡全力跑才能勉強維持在原地,這是《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很有名的一個寓言。
遺憾的是,多數人並沒有因為有人早早提出警告,就順利避開了本來其實可以避開的災難。
思考風險,構築自己的未來地圖
1990年代中期開始,雖然越來越多學者專家看見不久後人類社會會出現的災難,且不斷積極呼籲,無奈當時的世界已經進入市場經濟主導一切。
政府逐漸退出干預,財團與跨國企業接手世界的運作,效率至上且成本外部化已經進入不可逆的高速運轉期,財團企業正因為解除各種管制而大賺不需承擔成本的容易錢,富人階級正積極掠奪中產與勞工階級的收入,貪婪的搶食著低垂的豐碩果實,財團用盡全力阻擋來自學界的呼籲與懇求(例如出大錢買下不利財團的研究報告或出版品的版權),不讓這些聲音有機會進入大眾的心裡。
也就是說,多數人腦中的《未來地圖》中沒有風險存在,只有烏托邦電影裡承諾的那些漂亮又便利的科技文明。
貧窮研究指出,一個人如果陷入貧窮,認知會出現閉鎖情況,腦力只會用在思索與解決眼前的問題,無法有餘力規畫未來(例如,儲蓄、做好財務規劃以脫貧對許多陷入貧困者來說是辦不到的難事)。
學者發現,人會變窮並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認知沒有修正,就算直接給窮人一大筆錢,若腦中的認知沒有修正,很快就會揮霍殆盡,回到貧困的生活。
《未來地圖》的作者歐萊禮直言,人們「面對未知的事物,相對於簡單的套用舊地圖,經過訓練感知立和面對未知的開放態度,能夠讓我們繪製出更好的地圖。」
所謂的訓練,就是學習認識未來。這是約翰奈斯比推出《未來的衝擊》、《第三波》等作品,奠定了未來學的基礎之後,許多未來學家認真投入鑽研並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的事情。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仔細思考未來,但不是沿用父母或學校給我們的舊模型,而是設法建構出對我們有用的未來地圖。為此,我們應該不斷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未來會是個能讓多數人幸福的好社會嗎?
未來,我會/可以做什麼工作?
未來,我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未來,我的生活幸福的機會高嗎?
未來,我要怎麼提高自己的存活率與幸福的機會?
我需要懂得那些知識或學會使用那些技術,防範哪些風險,才能讓我的未來更有保障?
歐萊禮提了一個思考未來,建構未來地圖的核心原則,「如果你想看到未來,你要看的就不是主流技術,而是要看那些處於邊緣的創新者。」
試圖理解未來時,要能找出未來世界運行的關鍵樞紐,什麼會是未來世界不可或缺的技術與能力,即便當下還不成熟還在開展,但假以時日如果技術成熟且使用成本大幅下降時,此一技術將能普及應用時,世界會發生什麼事情?
AI、機器人、演算法、區塊鏈…,最早開始有人談且投入的時候,世人多半是不看好甚至對其嘲諷,等到殺手級應用出現後,卻有認為其存在「理所當然」,本該如此,而紛紛投入。此時才跟著跳進去的人,遠多於早期,卻已經晚了,因為規則已經制定完成,未來地圖已經顯明。
簡單來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已經很多人選擇的事情不要做,要懂得另闢蹊徑,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路,別輕易相信大家都相信的社會價值排序系統,要有自己的觀點跟判斷依據,不要人云亦云。
唯有站在這樣的角度思考,先放下個人的好惡獲當時主流社會價值判斷,假設未來已經降臨,反推回到現在,找出現在的自己可以且必須做的事情,或許能幫助我們擘劃出一張比較有用的「未來地圖」。
- 未來地圖:對工作、商業、經濟全新樣貌, 正確的理解與該有的行動
- 作者:提姆.歐萊禮
- 譯者:黃庭敏
- 出版社: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