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非常有名的日本作家,很多人都知道他。
我還記得高中時期,單純因為覺得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真是浪漫漂亮,光是拿著就有氣質!說來也好笑,那時就在台北國際書展買了他的書,卻是一直到最近才把「挪威的森林」拿出來閱讀。
會回頭閱讀這個經典的小說,其實是因為讀了《身為職業小說家》這本書。對村上春樹開始有了滿滿的好奇,很想一虧這位日本傳奇作家的作品究竟有何魔力?
我想,我的閱讀順序大概很少見:根本沒閱讀過村上春樹小說作品,閱讀他的第一本書講的卻是談他身為職業小說家這件事。
而這本書明明談的是《身為職業小說家》,我卻獲得許多啟發,關於自媒體、關於社群行銷、關於各種流行、甚至是關於自己、關於生活、關於工作意義這件事。
想與你分享我在《身為職業小說家》這本書上獲得的啟發與反思。
村上春樹的獨特寫作 vs 社群經營術
網路時代、社群媒體時代,不僅資訊多又雜亂,而且更新快速,更別說無數的「數位工具」,想幫助品牌、廠商更好的擴散、更高的轉換,對於行銷人、電商人都是絞盡腦汁努力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看著同業有什麼樣的操作,各種「爆紅案例分析文」在網路上流竄。
彷彿全世界都深怕「落後」他人,沒有跟上最新技巧、最夯時事。
於是,人們越來越習慣透過手機更新各種資訊,網路、手機上癮這些不用說。
最重要的是,因為害怕「落後」,因為害怕「不特別」,不知不覺中越來越焦慮。
這是深深感受到的現狀,但意外的是我沒想到會在春上村樹的文字中發現一個很特別的觀點,讓我受到啟發,回過頭來有了新的想法。
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書中提到,他很早就愛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都愛,因為對文字的信仰,也相信不同的語言都有自己的美和特別,所以甚至為了想一探「原文」的風采,努力嘗試閱讀原文書。
然後,這也影響到他後來的寫作風格,很多人說他的文章有一種「翻譯調」。
村上春樹寫道:「雖然我不太明白所謂翻譯調正確說是怎麼回事,不過我想某種意義上是說對了,某種意義上則不對。」
因為他確實有段時間為了換一種思考角度書寫,所以先用很粗淺的英文撰寫原稿,然後再將之『翻譯』成日文。為的是避開使用母語時不自覺會使用的華麗辭藻。
因為日文跟中文一樣,都有太多的「描述」字眼,反而會不自覺得陷入修辭、文藻內。
先用英文撰寫再「翻譯」回日文,為的是「回歸文字本身的感動」。
他的原句是這樣描述的「不必用美麗的表現手法也能感動人心」。
因此這也就造就了人家說他的文章有一種「翻譯調」的感受。
同樣因為如此,村上春樹經歷了好長一段時間,作品在日本頗上爭議。日本傳統的作家們不明白他的寫作風格,也不是說很欣賞。
然後,村上春樹寫道有名的塞隆尼斯·孟克,美國爵士樂鋼琴家和作曲家。而且可說是爵士創作第二多的厲害人物。
如果你是個喜歡爵士樂的人,通常一聽就知道這是孟克的作品。
因為孟克非常有自己的風格,他的音色和結構和同時代的完全不同,很特別!而且有好長一段時間因為如此沒辦法得到正確評價,反而是少數人的支持才在現在回過頭來變成「經典」。
特別的是,村上春樹在後續的描述又補充道:
這是因為人們感覺被那原創性同化了,把那當成「reference(參考)」自然地吸收進體內了。
雖然村上春樹沒有直說,《身為職業小說家》書中也一直像是意識流一樣記錄他很多關於身為小說家的想法。
但可以感受出他在隱喻自己的作品,一開始不被接受,到後來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意識到這裡,我不自覺停止閱讀,把頁面用標籤貼貼了起來。
寫下:「當原創性做的夠多,讀者會被同化,然後你反而成了「經典」。」
接著我意識到網路社群時代,我們有多常在「向外看」。
看別人的作品、看品牌的操作、看什麼爆紅、看現在熱鬧的議題是什麼、追時事追風潮、追明星、看八卦,深怕自己錯過,某方面也「深怕自己不同」。
明明網路給予了好多機會表現自己,不論是品牌、自媒體經營者或是任何創作者,可是在快速更新的時代下,卻也有深深的焦慮怕自己被淹沒。
這種感受,反而讓我們忘了專注回自己身上,忘了自己的特別和原創。
想想看梵谷、畢卡索的畫,在一開始都是令人驚訝、甚至有些是感到有些不舒服的。但是現在還有人這樣想嗎?大家只會覺得這是「經典」。
如果你說自己看不懂梵谷、畢卡索?那肯定是你「不懂欣賞藝術」。
細細觀察這些典範轉移的過程,實在讓人學到很多。
就像是全聯小編的操作手法,大家才開始發現:「喔!原來實體產業的社群媒體還可以這樣玩!」
就像是 Instagram 爆紅的電商人妻,選擇提供高含金量的內容給粉絲,而不是只為了曝光而生產內容。
以往把「行銷與內容當手段」,電商人妻則是反過來讓「內容」成了最大的核心,「內容」本身就是價值所在。結果迅速破萬粉絲,不斷收到演講邀約,也在網路上迅速打開知名度。
網路給了我們許多機會,但這些機會只有在我們「向內看、認真獨創」的時候,才會是機會。
因為特別的獨創,持續努力一段時間後,就會成為「經典」。
而且網路時代的優勢是,那個「成為經典」的過程大大縮短,機會遍地都是。
問題是「我們夠專注嗎?夠用心嗎?有在向內看嗎?」
獨創與經典的啟發,我默默記錄下,希望在資訊更迭的花花時代時刻提醒自己。
從村上春樹的「寫作哲學」,看我們的人生計畫?
「關於什麼是不可或缺的,什麼是沒必要的,該怎麼區分?」
實行一段極簡生活後,我很常在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在讀到村上春樹的這段話,我特別驚喜,也很好奇村上春樹的想法。
村上春樹說,這件事對他來說非常簡單。
只需要問「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心情快樂嗎?」
村上春樹的原句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從事某一件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但從中找不到自然發生的樂趣與喜悅,一面做卻不會感到心跳興奮的話,很可能當中有什麼錯誤的、不調和的東西。這時不妨重新回到原點,把妨礙快了的多餘零件,不自然的要素,一件件去除。」
村上春樹他 1978 年發表的《聽風的歌》,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被身邊的人評論說「這種程度的東西,我也會寫」。因爲不以為然覺得他的東西很鬆散,簡直不像是「真正的小說家」,居然還可以獲得獎項。
然後,村上春樹淡淡的描寫起自己 29 歲那年開始提筆寫小說的起因。只是個簡單的靈感、單純放鬆的去享受做這件事。完全沒有著「我一定要成名」或是「厲害的小說該怎麼寫」的想法。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直率自由的書寫過程。
這種自然開展的狀態,花時間在每一部作品上,一年年過去作品卻慢慢堆疊出自己的特色。
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描述,他說:
「我從所謂『鬆鬆散散』、通風良好的簡單文體開始,花時間在每一部作品當中,一點一點加上自己的肌肉。結構更立體、多層化……隨著如此的改變,小說的規模也逐漸加大。」
然後,他說:「進行的過程不如說是自然形成的。事後回頭看時才發現『啊,結果是這種方向』,並非一開始就事先仔細計畫好的。」
天啊!難道人生可以不事先計畫?這些成就隨之而來?
台灣教育下,又或者說,華人教育下都不是這麼說的:
我們被教育要聰明思考,要懂得去想「我會有收穫嗎?」「我看得到結果嗎?」「這樣做我會加薪嗎?」「我會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如果沒有好處,我幹嘛要做?」
所以,看著別人的成功,我們嚮往著。我們想要依樣畫葫蘆他們的故事。所以我們問、我們好奇、我們羨慕、我們渴望著某個成功的秘辛與方法。
但是,我們夠在乎自己是誰?夠在乎自己的快樂嗎?提到「一件事該與不該去做?」考慮過我們的自由與快樂嗎?也就是單單純純的,問自己做這件事「我」是否快樂?
看著村上春樹現在的人生樣貌,他沒有事先計畫,只是自由用心在每個當下,人生走來卻充滿驚喜。
我想就算今天村上春樹沒有現在的成就,但他的人生依然過得無悔自由。
然而,也是因為他是在「放鬆肩膀」的狀態下快樂的書寫,很自由、很自然的狀態,才造就了作品的特別,獨特的作品才有一切被欣賞、被看見的開始。
我想「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衡量一件事該做與不該做」,其實很簡單,問問自己快樂嗎?
因為人生都是回過頭來才發現一切如何連結在一起。所有的經歷與故事也才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必要養分。
若你問:那結果和過程哪一個重要?
我相信「兩個都重要!」
因為過程走的無悔,好的結果自然會來。過程走的痛苦,人生不就像黃粱一夢,虛度光陰嗎?
畢竟,隨著過程,我們的人生也在一點一滴度過,所以「你想怎麼生活呢?」
村上春樹說:「如果你希望自由地表現什麼的話,與其問『自己在追求什麼?』不如問『沒有追求什麼的自己本來是什麼樣子的?』」
因為問「自己在追求什麼?」這類問題,會讓事情難免變得沈重、遲鈍。
事情一旦變得沈重就很難自由發揮、隨性創造,不能隨性創造的寫作會變得生硬,很難吸引人閱讀。
其實,社群媒體的經營好像也是如此。
追求著曝光、成長、轉換率的同時,我們很容易忘記每一個觸及數字、分享數、留言背後都是一個又一個的「人」,真真實實的人。
當品牌忠於自己、自媒體經營回歸自身,真心寫內容、用心分享的時候,適合的粉絲自然會跟隨。
學了一堆廣告技術、SEO搜尋引擎優化等等,最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與人的連結,還是要回歸到「我是誰?」
我在乎什麼價值?我想傳達什麼?我如何表現?我想分享什麼?
台灣市場上的天然保養品品牌「綠藤生機」,就是很好的見證。
相較於其他電商,綠藤生機的 Facebook 大多字數很多,內容專業,不怕艱深、次次援引數據,談環保、談理念、談省水、談日常。
它把自己表現得清清楚楚,談著品牌真心在乎的價值。
人人都說: Facebook 貼文就是要短,消費者越來越沒耐性了,圖片要吸睛,最好是用影像,畢竟你看看現在 Youtube 有多紅。
現在的潮流的確如此,但是你跟我應該也都明白隨著網路變化,下一波的「熱門技術」一定又會不同。
可是不變的是行銷、社群連結的是人與人。回歸自己,才會開始活潑的表現。
去掉所有技術和世界上的雜音,行動和策略其實可以很簡單。
我讀著村上春樹的文字,在夜深了的房裡反覆思索,覺得珍惜又感動,在書中發現一個美好的視角。
最後、最後,我想結尾在爵士鋼琴家塞隆尼斯·孟克的一句話:
「我想說的是,只要照你想做的那樣去演奏就行了。不必考慮世間想要什麼。想怎麼演奏就怎麼演奏,讓世間理解你在做什麼就行了。就算要花十五年、二十年也沒關係。」
這話我很認同,除了最後一句以外。
身在網路時代,用心去做的我們才不需要「十五年、二十年的時間」等待結果呢!我們只需要夠專注、只需要忠於自己讓世人理解我在做什麼就行了。
- 聽風的歌
- 作者: 村上春樹
- 譯者:賴明珠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身為職業小說家
- 作者: 村上春樹
- 譯者:賴明珠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挪威的森林
- 作者: 村上春樹
- 譯者:賴明珠
- 出版社:時報出版